孩子为什么咬指甲?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两天在门诊看到好几个咬指甲的孩子,有些大年龄的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但就是控制不住的一直咬指甲,有些小年龄的咬衣服、咬被角、咬笔头,有的连脚指甲都咬没了。有些孩子是从小吃手稍微大一点就开始咬指甲,一直没停过,有的是从某个时间点开始,比如入园、入学、转学或者其他的一些分离性事件后,他们的家人想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往往都没有用,孩子也很苦恼,也觉得这样不好,但是就是控制不住。
一个相遇的时刻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几年前的一个十岁左右的女孩子,母亲带着她来到诊室,她安静的坐在我的对面,扎着辫子,低着头,不敢直视,头发有些凌乱,也不太敢开口说话,妈妈说的时候她只是沉默着,双手紧紧的绞在一起,妈妈说着这些年为了解决她这个问题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可是就是没有办法,我打断了她,试着轻声的去说,“孩子这么做一定有她的不容易,她可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是她不知道怎么办,她的心里可能有很多的委屈和情绪……”,当我这么说的时候,这个女孩的眼泪就止不住的往外流。现在回想起当时的那一幕,还是有些心疼,眼眶也有点湿。
行为/症状的意义
那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行为的背后一定在传递着某种情绪、感受或需要,行为是为了去缓解累积的紧张,或者满足某种需要,但是有的时候当我们自己也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时,这种关联可能很难被觉察到。
如果我们只是在关注外在的问题行为,而没有去看到行为背后的情绪/感受/需要时,就很有可能会出现“按下葫芦起来瓢”的情况,因为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有时候可能会暂时消退一个问题行为或症状,但是往往一段时间之后,会有一个更严重的症状卷土重来。而大多数情况下,症状不仅无法被消退,而且往往越来越严重,临床上有很多这样的案例。
如何理解咬指甲
只有理解才能促使改变,我们一定要去理解症状或问题行为对于孩子的意义。就咬指甲来说,很多时候是在起着安抚和消化情绪的作用。
我们会看到很多小朋友会有吃手指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口腔是我们最早获得满足的地方,妈妈用乳房不仅哺育了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哺育了我们的心灵,我们通过吮吸妈妈的乳头获得身体的营养和内心的安宁。
但是妈妈并不是时刻都能在场的,当我们需要安抚而妈妈不在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难过和不安,我们就开始想办法尝试自我安抚,手指是最方便获得的安抚自己的工具。所以吃手指是一个正常的过程,当我们随着身体和心灵的发育,我们会逐渐发展出其他的安抚自己的方式,这个阶段就会渐渐过去。
但是有些孩子可能没有发展出来其他的方式,他的情绪始终不知道怎么消化和处理,那他很有可能就会习惯性的回到这种最初的方式。这个部分在很多正常发展的人群中也有残留,比如说有的人喜欢吃零食,有的人喜欢嗑瓜子、嚼口香糖,还有最常见的抽烟、喝酒,有时我们明明感觉不饿,但是就是嘴巴很想要吃东西,其实都和这个部分有关。
怎么办?
当我们真正理解了这个行为对于孩子的意义之后,我们就知道单纯去制止这个行为是没有意义的,这个行为已经在很长的岁月当中在这个孩子的生活当中承担了非常大的功能,如果我们没有找到其他的方式去替代这个部分的功能时就着急去掉这个行为,那这个孩子会出现其他更严重的问题。那具体怎么做呢?
1.减少对这个行为的关注。避免因为这个行为去指责和批评孩子,如果实在看得难受,可以在看到孩子做这个行为的时候尝试去带他做些别的事情去转移注意力;
2.允许和接纳孩子的情绪。改善和孩子的关系,让孩子的情绪能有一个安全表达和呈现的空间,不再为症状提供新的燃料;
3.发展替代性的应对方式。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想当他想咬指甲时,可以做些什么其他对自己没有伤害的、缓解情绪的方式,例如嚼口香糖、捏减压球、画画、自由书写、运动等等,具体选择什么方式要和孩子去商量,让孩子自己来决定,同时要考虑可及性及可行性;
4.假装症状练习。有些孩子咬指甲已经很习惯了,自己很多时候都没有意识到,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尝试做这个练习:固定一些时间,每天3-4次,每次1分钟左右,用非常缓慢的动作去假装咬指甲,在假装的过程中去体会自己手和身体的感受,非常缓慢的去觉察自己的手在举起来,非常缓慢的去感受手的移动过程,慢慢地靠近嘴巴,当手到达嘴唇边的时候可以放在嘴里,也可以停下然后放下,重复2-3次,这个过程当中所有的动作一定要尽可能的慢,去深入的体会和觉察。这个练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把这样一些没有意识到的过程去能够意识到,对于拔毛癖或者抓痕障碍的孩子也可以使用;
5.一小步。如果这个孩子确实有某几个指头已经咬的非常严重有一些伤口,那就可以尝试去跟孩子讲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然后先选1个手指作为濒危物种保护区,先不咬,约定1周左右的时间,然后如果做到了可以实现孩子的一个小愿望,实在没做到也不要去批评孩子,可以去表达遗憾,同时询问孩子是否还愿意再试试。
很多方法我在门诊有教给家长,但是很少回来跟我反馈效果如何,有可能都解决了所以都不回来了😂。大家可以试一试,然后来我给我一些反馈,我们看看还可以怎样更好的去帮到这样的孩子。或者大家有什么更好的方法也欢迎留言。
我是李泽华,儿童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感谢大家转发及分享,希望能对更多的孩子和家庭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