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钊“北派”山水欣赏一一新作选刊 (2019—2020作品)

润玉程收藏推荐2020-02-22 19:40:58

画旁闲谈

师恩钊

大壑微曦 100x215 2019

去年6月份,与家人到英国德国波兰自行旅游了一番。主要目标是欧洲的古城堡。我是个超级摄影迷,遇到好的风光建筑,就忘乎所以了,扛着相机起早贪黑到处跑,连续多日。一次拍照回来时,突然右膝盖剧痛,走不了路了,余下的几天行程,都是在租来的轮椅上度过的。回国后去医院检查,大夫说是半月板损伤撕裂,需要做关节镜手术,可朋友们热情地介绍保守疗法。一直拖了好几个月,觉得还是不行,下决心彻底解决吧,以后还要上山画画呢,结果在十月份做了手术。原以为术后就可以到处跑了,谁知至今一百多天还觉疼痛走不了多少路,真是病走如抽丝啊。这就是去年的经历,对于几十年没住过医院的我来说,这一年可真是不顺。

春雨 210x70 2019

这么长时间休养疗伤,病痛还算小事,不画画可受不了,几十年天天动笔,一旦闲置下来,真是坐卧难耐啊。买了两个轮椅,几个转动吧凳,放在家里和工作室,体验了一把伤病员是怎样画画的,于是这一年虽有伤病,却有些新的作品出炉。

灵山神池 68x136 2019

20余年来,攻读北派山水,除了着意创作之外,也有大量的应酬作品,有时候需要来得快,难免形成一种自我的程式样式,但是真的静下心创作的时候,就不应当应酬自己了。

深谷幽鸣 180x98 2019

凡作画者,第一,不要模仿别人,第二,不要模仿自己。我画山水画,并没有读过科班拜过师,历来汲取众家之长,但也有意规避他人的样式。不能说水平多好但终归有了自己的样子,而且辨识度还比较高,常有人说我的画只要露出一角即可辨认。但是,作为一个画家,不能总是重复自己。

知秋 68x136 2019

齐白石的衰年变法,画史上曾给予了很高的的评价。一个画家,多年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果意欲变法求新,就推倒重来,呈现另类之画,那只能说明画家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理念和风格。但是,不断重复自己的画家又令人乏味,自己也会丧失激情。所以,在风格和创新之间要寻找一个恰当的契合点,既有自己的面貌,也要有阶段性的变化,令人看到新意,却又不失去自我。

深壑之晨 136x68 2019

近一两年来,在考虑如何把画更加深化一步的时候,脑子里突然闪出一个词“神秘感”。当我们欣赏风光摄影时,最吸引人的作品,往往不是观光者手机的抓拍,而是摄影家不畏艰辛风餐露宿的成果,展现给我们大自然中鲜见的神奇奥秘的一面,这样的作品往往有点深度,带给人们对自然的遐想和敬畏。

三十三年前在武陵山中我决心专攻山水,即源于大自然的神秘对内心深处的触动。回顾我的山水画,部分作品显出了一些神秘和内涵,但还是山水表象者居多。一直以来,我的绘画观点,就是画要处于真实与非真实之间,今天看来,想方设法使主观意象的成分更多一些,在写实或传统的层面上再多一点新意,增添一些内涵和魅力,这在创作中是一个新的课题。

平湖春暖 710x210 2019

这次拿出来的二、三十幅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有以下的一些考虑。

总体构图加强大开大合,大块面大结构的对比,其中包括造型的对比,黑白的对比,虚实的对比,色块的对比,疏密繁简的对比,宾主露藏的对比等等。我的山水画核心思想是一个“变”字,包括各个方面的求变,构图的变化,结构的变化,笔墨的变化,笔触的变化,浓淡的变化,虚实的变化,色调的变化等等,各种元素互相穿插,互相融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处处要有变化,却又不能支离破碎,要整合统一,协调圆润。

白石秋韵 98x180 2019(捐献抗疫)

构图往往不是自然的景观的再现,而是随着自己的心境去安排。这样,虚拟的东西会更多一些,距离真实的景象会更远一些,但局部的景物又刻画得尽量细腻真实,这样,作品会处于真实与虚幻之间,令人可信而又不知所以,这也符合传统北派山水的理念,正如五代时期北方山水画派的鼻祖荆浩《笔法记》中所言:“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艺术就是艺术,山水画就要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着力表现的是山水的精神和内涵,追求一种“真”的最高境界。

曙光 248x124 2020(捐献抗疫)

《曙光》 当前全国都处于抗击疫情的紧急时期,多少白衣战士奔赴前线,舍生忘死,感人至深。作为一个画家,能不能为前方出点力呢?恰好接到了书画频道的捐献邀请,决定作一幅大画以表心意,这幅作品左边的中下部,都处于沉重的墨色之中,暗示肆虐的疫情。左边和上部一派光明,绿水青山白云霞映,加上湖面畅游腾飞的天鹅,生机盎然,寓意迎来胜利的曙光。这幅八尺的《曙光》和上面的一幅六尺的《白石秋韵》是为抗击疫情付出的一点微薄之力。

白石山魂 98x180 2020

《白石山魂》 去年,我们北派山水工作室画家几上河北涞源白石山,确定了白石山作为下一步集体创作的主题,我们的一个小分队顶风冒雪登山,拍到了十分难得的风雪迷离的山景。这幅画即参考一些照片所做,上下分为三个部分,下面整体为黑沉沉的山根部分,中间是主体的山石和雪团斑驳的崖上植被,上面是山的顶部和混沌而初晴的天空。三大部分特色迥异,下边大片深黑重墨,中间部分刻画写实精细,上部淡墨轻泼极简虚濛,给人以渐入仙境之感。三大块风格截然不同,但相互之间的穿插切入,又把他们融为一体。整幅画以墨色为主,只在右上角露出一抹蓝天,既有一点对比也算有点寓意。

初醒 写澳洲名山 200x200 2019

《初醒 写澳洲名山》 2019年春节期间,在新西兰南岛自驾游,游览了诸多的山景。新西兰的山很有名,曾是许多美国大片的拍摄地,确实山景奇美,收集了许多资料。创作时考虑如何构图,突然灵机一动,能不能打破常规采用倾斜的几大块构图以增加其动势。这样,形成了主体的山从左下角开始,倾斜而上,占了画面的绝大部分,远山是同样倾斜的重墨黑山,以突出主体山峰。新西兰山峰的特点是大结构下的小的变化极为丰富,所以山体刻画得变化多端,山石植被以及云雾的形状、大小、方向、皴染、浓淡,都虚实变化着融为一体,充分地体现“变”的理念。天空以墨色为主,只点了一点红色,象征拂晓。

流光 136x68 2020

《流光》 这幅开始画时也没有过多的想法,特殊点是从左边冲出来一个小山石,树也就配合着往右边冲。右上角做为视觉中心,一组突出的树,集中在色彩光晕中。在画云的时候,想是不是可以画成左右相冲的条云状,和以往的云有些变化。有一个副中心,就是上部冲出那个山石,伸出的松树后边特意留白使之显眼。另外既要求变,也要圆润融合,比如主山头和后边山的关系,主山中间部分和左边冲出的山尖的关系,都是既分又合。最后起名为《流光》,其实主要表现的是流云。

白石幽处 68x136 2019

《白石幽处》 是一幅参考照片的作品。我觉得摄影艺术和绘画艺术是相通的,山水画家采风时不可能处处动笔,常常要拍摄资料回来参考。在当今信息世界,摄影,电视、网络等等也能带给我们丰富的创作素材。今天的画家,眼界是古人所无法比拟的,我们的作品,应当在题材、形式和表现上超越古人。问题是如何将照片转化为绘画作品,照搬临摹照片显然是不可取的,一定要重新创作。这幅作品,前景的红石山峰参考照片变化而来,背景是自我感觉满意的泼墨泼彩。虚濛幻化的蓝色幽谷,与前景桔红色油画般的刻画,形成强烈的反差。一抹光照白石,成为全幅的唯一留白。

紫晨微曦 365x100 2019

《紫晨微曦》 也是采取了分割板块式的构图,山和云的交界是一条斜角的大直线,但云和山的相互穿插渗透,破掉了呆板的直线。众多的云和山势都向着左上方而去,那里呈现出一轮淡红的朝阳,这是全幅中唯一的着色,成为了画面的视觉中心,这也使各种向着左上方的斜线显得合理起来。

幽潭 136x68 2019

《幽潭》 在构思的时候,可能受了南宋马一角、夏半边的启发,让光从右上方照射下来,使右边朦胧在白光之中,画面的左右形成明暗黑白的强烈对比,这样的构图在国画之中一般还是少见的。我的画一向时而表现一点光感,但又不像西画那样刻意而严格。

石山幽处 68x136 2019

《石山幽处》 上方是黑白红蓝强烈对比,下面是水岸树,上下都很实,中间却用大片淡泼墨相连,构图也比较特殊。

白石深处 98x180 2019

《白石深处》 主体的白石山,写实结实而突出,后面的红色背景中有泼墨和留白,有些虚幻之感。主体山石下方是大块泼墨和留云,既是强烈对比,又令人联想云雾中的阴暗山脚,最下方有一小块山石与上面呼应。

云雨初晴 68x136 2019

《云雨初晴》 构图比较特殊。主体是斜条的山脊,左上方大片的红霞云海涌来,形成强烈的对比。几条竖的瀑布与下方的横的水塘也形成对比。

鸣晨 136x68 2019

《鸣晨》 反差鲜明的红黑白对比引人注目,这幅笔墨色彩都比较粗犷强烈,视觉冲击力比较强。

仲夏之夜 180x98 2020

《仲夏之夜》是另类,整体是泼墨,用线很少,表现月色朦胧,整幅都是湿画法。

美人山居图 68x136 2019

《美人山居图》,山里孤独一棵美人松,十分抢眼,人为的安置。

秋高图 68x136 2019

《秋高图》只有一棵红树,长在极高的山顶上,成为点题的视觉中心。

白石山夜 68x136 2019

《白石山夜》一座石峰,突出画面上缘,从石峰的侧面露出半轮明月,应属少见。

深山游 98x180 2019

《深山游》两组并列耸立的岩石,中间显露出栈道,有几个游人。在我的山水画中,较少出现人物和人文景观,因为我相信亿万年前诞生的大自然本身是有生命的。

初雪 68x136 2020

近期的作品,在构图和处理方面,考虑得多一点,但也并没有什么深思熟虑,更没有形成什么体系。在山石的刻画上,还是运用泼墨勾线皴擦染,只是有时局部刻画得更加深入一些。构图上追求一些变化,但总体上还是遵循着北派山水的主体山峰堂堂正正的传统。这一段的主要以墨色为主,颜色一般只用在小部分区域,而且是同类色居多,偶尔也用一些对比色,但都是作为整幅墨色的辅助和衬托,有的时候也为了提醒或点题。

春光旋律 68x136 2020

关于笔墨,古人的山水画基本是用积墨,泼墨和破墨几乎见不到,原因之一恐怕是因为没有好的生宣纸。今天,在宣纸上作画如同作曲,各种曲调旋律音阶无穷无尽的变化,用笔,长短粗细,流畅顿挫,干湿皴点;用墨,泼墨破墨积墨,浓淡干湿焦,加上水在其中的媒介,可以幻化无穷。所谓的笔墨追求,就是要将水墨和宣纸碰撞的效果发挥到极致,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新水墨画。近期的画,更是加强笔墨多变的效果,有时甚至是刻意而为之。

这一阶段的作品,由于作画时多了一些思考,画面的效果较之以前有一定的变化,但对山水画深层的探求还是肤浅的,尚未达到预期的“神秘感”的效果。

以上谈了一些近期作画的过程和感受,一孔之见,未免偏颇,还愿与众方家共议。一一师恩钊

清晓白石山 98x180 2019

《清晓白石山》这幅作品是在书画频道录制授课节目时,在现场边讲边画完成的。在电视里分三次播出。

《欧洲采风速写,有些是坐轮椅画的》

欧洲速写

欧洲速写

欧洲速写

欧洲速写

欧洲速写

师恩钊

艺术简介

师恩钊,1947年出生于山东济南,1948年迁居北京。1984年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山水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协培训中心高研班授课导师,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特聘教授。90年代以后,多次参加中国美协美展及各种邀请提名展等并获奖。

2005年以来,受中央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国美术家协会等的委托,为国家重要场所创作大型作品二十余幅。

在北京、广州, 郑州、长春、徐州、吉林、汕头、威海、及日本大阪等地举办个人画展15次。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画集-师恩钊》(大红袍)。《美术》、《国画家》、《美术报》、《中国书画报》、《中国画》、《美术家》、《荣宝斋》、《收藏》、《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等数十种报刊都作过专题评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