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起源.发展.兴盛.衰败》.史
傣族(Dai Nation),又称泰族(Tai Nation),自称发音介于“dǎi”与“tài”之间、越往北越接近“dǎi”音、越往南越接近“tài”音,是泰国和老挝的主体民族,缅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的少数民族。
傣族源于怒江、澜沧江中上游地区,先后被中国史籍称作“哀牢夷”(或“掸人”)、“乌蛮”(或“白蛮”)、“僰人”(或“白人”)、“僰夷”(或“白夷”)、“百夷”、“摆夷”等名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暹罗国的推动下,国际社会开始把分布于各国的傣族统称为“Thai(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将分布在各自境内的傣族分别命名,泰国、 柬埔寨、越南等国仍被命名为“Thai(泰)”、老挝被命名为“Lao(佬)”、缅甸被命名为“Shan(掸)”、印度被命名为“Assam(阿萨姆)”、中国被命名为“Dai(傣)”。
中文名
傣族史
外文名
History Of Dai
傣族起源
傣族起源于怒江、澜沧江中上游地区;在傣族先民活动的澜沧江、怒江中上游一带,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古遗址,其中的“玉水坪遗址”(怒江州兰坪县通甸镇)经鉴定至少有一万多年历史、“塘子沟遗址”(保山市隆阳区蒲缥镇)经鉴定至少有八千多年历史;从出土的房屋遗迹、用火遗迹、劳作工具、动物化石等各类实物可以看到傣族先民翔实厚重、形象鲜明生动的无字史书。
至少在三千多年前,傣族先民已经在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建立若干个小国,其中“勐掌”(“勐”意为“地方、国家”,“掌”意为“象”,“勐掌”即“象之地”、“象之国”,“勐掌”包括澜沧江两侧的保山盆地、漕涧盆地、彬阳盆地)势力最大;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中将“勐掌”记为“乘象国”。
公元前五世纪,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的傣族小国以“勐掌”为中心组成联盟国家,“勐掌”君王成为整个联盟国家的共主,各国民众称其为“诏隆”(多译写为“九隆”、意为“大王”)、各国君王称其为“哀隆”(多译写为“哀牢”、意为“大哥”),“勐掌”也逐渐被称为“勐达光”(意为“中央之国”,“达光”意为“目光焦聚的地方”,延伸为“中央、中心”)。《华阳国志》、《后汉书》等汉文典籍将这个傣族联盟国家记为“哀牢国”,傣文典籍则记为“勐达光”(音译“达光国”、意译“中心国”)。
公元前109年,汉朝吞并滇国(滇池、抚仙湖周边)后,征讨滇国以西的“昆明”、“嶲”等部族,顺势进入更西边的“勐达光”(哀牢国)领土设置军事据点(县);之后百余年,“滇”、“昆明”、“嶲”等族多次反汉,皆被汉朝追入“勐达光”(哀牢地);傣族先民吸收了大量“滇”、“昆明”、“嶲”等族人口,最终形成势力庞大的民族集团。
傣族崛起
十三世纪中后期,蒙古大军征服蓬国、泐国等傣族国家,[1]在傣族地区设置金齿宣抚司六路总管府、彻里军民总管府等地方行政机构。
蒙古人征服傣族期间,导致大量傣族进一步向南、向西迁徙,增强了南部、西部的傣族实力。此时,孟人因内乱,不断将势力向南收缩;缅人也因蒙古大军击溃后,势力逐渐衰弱;阿萨姆地区各部族也在战乱中。
南部、西部的傣族小邦国在得到众多傣族充实后,逐渐强大起来。兰纳王国统治了今泰国西北部、缅甸东北部地区,素可泰王国统治了今泰国中北部地区,阿瓦王国统治了缅甸中北部地区,澜沧王国统治了今寮国大部分地区,阿萨姆王国统治了今印度东北部的广大地区。
随着蒙古大军战线的拉大,北部傣族也在反抗蒙古大军中逐渐占据优势,建立了强大的麓川王国,1310年,“勐卯”傣族土目更替,新土目以猛虎曾跃过头顶而自号“思汉法”,随后几年开始不断征服周边地区,“勐卯”傣族土目逐渐成为怒江流域、伊洛瓦底江流域、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的傣泰民族共主,形成联盟国家“勐卯龙”。统治了今云南西部、云南西南部、缅甸西北部等广大地区,各地傣族政权也相继臣服。
十四世纪末,明朝占领云南后,临近明朝的麓川王国与明军发生长期战争,明朝发动三次大规模征讨麓川的军事行动。与明朝较远的阿萨姆、阿瓦、兰纳、阿瑜陀耶(已取代素可泰)、澜沧等傣族王国则趁机发展壮大。
十五世纪中期,麓川王国在与明朝的战争中逐渐落下风,被迫放弃北部大部分领土,转向南部发展。1527年,麓川国王思伦兴兵南下占领阿瓦王国,继续以阿瓦为根基扩展势力。
傣族没落
十六世纪中期,缅人的东吁王朝势力开始强大,先后灭了傣族的“勐瓦”(阿瓦国)、“勐庸”(兰纳国)、“勐佬”(澜沧国)、“勐泐”(景陇国)、“勐乌通”(阿瑜陀耶国)。[1]
十六世纪末,阿瑜陀耶的纳理逊王痛击缅人,脱离东吁王朝独立,将兰纳也收入阿瑜陀耶的属国;澜沧王国也宣布脱离东吁王朝;明朝则占领了原勐泐国及原麓川国的领土,在勐泐及麓川设置地方政权,任命当地傣族人头担任世袭土司。
十八世纪中后期,崛起的缅族贡榜王国兴兵入侵阿瑜陀耶王国、占领澜沧王国,傣族又陷入缅人的奴役统治。1767年,披耶郑信将军赶走缅军,在吞武里建都称王,建立“吞武里王国”。兰纳王国、澜沧王国也趁机脱离缅人独立。1782年,披耶却克里推翻吞武里政权,在曼谷建都称王,建立“暹罗王国”,并统一了吞武里王国、兰纳王国、澜沧王国等傣族政权。
十九世纪,傣族的阿萨姆王国因宗教冲突元气大伤,逐渐衰弱。1822年,缅人趁机出兵攻占阿萨姆王国,两年后,英国人又将缅人赶走,将阿萨姆收为自己的殖民地。1885年,英国征服缅人后,取代缅人将缅甸北部的傣族地区纳为自己的殖民地。1893年,法国击败暹罗,占领了暹罗的属国澜沧(此时已分裂为琅勃拉、万象、占巴塞三国)。
二十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企图统一傣族地区的暹罗王国与日本结盟,出兵占领缅甸北部的傣族地区。原澜沧琅勃拉王也利用日本势力,宣布法属印度支那联邦治下的傣族地区独立,建立寮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缅甸北部的傣族与缅甸南部的缅族联合组建了“缅甸联邦”,并由傣族贵族苏瑞泰出任缅甸联邦第一任总统;阿萨姆地区的傣族与印度一起从英国获得独立,成为印度的一个邦;原勐泐、麓川的傣族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统治,成立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各级地方自治政府;寮国因世界冷战爆发,成为东西两大阵营角力的场地;已改名为“泰国”的暹罗成了美国最主要的盟友,各领域得到一定的发展。
当今傣族
当今傣族广泛分布于泰王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柬埔寨王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缅甸联邦共和国、印度共和国等国家,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称呼,在泰国称作“泰(Thai)”、老挝称作“佬(Lao)”、柬埔寨称作“佬(Lao)”或“泰(Thai)”、越南称作“泰(Thai)”、中国称作“傣(Dai)”、缅甸称作“掸(Shan)”、印度称作“阿萨姆(Assam)”,但均自称“Tai”与“Dai”之间的发音。

中国的傣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热带河谷地区,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杂错而居,由于历史上的大规模南迁、西迁,人口仅剩126万左右,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发展受到各方面的限制,生活习惯逐渐趋同于汉族。德宏、保山、临沧等地的傣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及南传佛教,使用大傣方言,通行傣纳(德傣)文;西双版纳、普洱等地的傣族主要信仰南传佛教,使用傣泐方言,通行傣泐(西傣)文;散居在金沙江流域、红河流域的傣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使用各自的方言,通行汉文。

印度的傣族主要分布在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地区(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带),由于英国统治时期移入大量穆斯林人口,印度统治后又移入大量印度斯坦人,山地民族也不断迁入,傣族也因社会地位的下降,不断融入到其他民族中。现今,认同傣族身份的人口仅有120余万人,已经成为阿萨姆地区的少数民族,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印度的傣族信仰原始宗教和印度教,说大傣方言,但其中参杂了不少印度语及英语词汇,通行英文。由于傣族曾是阿萨姆地区的统治民族,印度当局不断压制傣族的发展,傣族为反抗印度当局的压制,成立了“阿洪姆傣族协会”、“阿洪姆人民委员会”、“阿洪姆傣族学生联合会”、“阿萨姆僧伽协会”、“阿洪姆祭司协会”等民族复兴主义组织。
缅甸的傣族主要分布在缅甸北部及掸邦高原地区,有人口1000万左右,是缅甸第二大民族。缅甸的傣族主要信仰南传佛教,大部分说大傣方言,只有掸邦高原东北部少数地区说傣泐方言,文字通行傣绷文(与傣纳文相似),少部分用傣泐文。缅甸的傣族与缅族合作成立了“缅甸联邦”,但最终被缅人军政府控制,傣族成了缅人军政府奴役统治的对象,为反对缅人军政府,傣族组建了蒙泰军,并短暂建立过“掸邦共和国”对抗缅人的军政府。现今,仍有掸邦军、掸邦民族军、掸东同盟军、掸邦联合革命军等傣族武装在坚持与缅人军政府作战,争取傣族的民族独立。
泰国的傣族是泰国主体民族,占泰国总人口的75%左右,约4700万人口,主要信仰南传佛教,有北部方言(大傣方言)、中部方言及南部方言三大方言区,统一使用泰文。现今,泰国的傣族是傣族社会中发展最好的一支,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得到全面发展。

寮国的傣族是寮国主体民族,占寮国总人口的74%,约500多万人口,主要信仰南传佛教,有北部方言(傣泐方言)、南部方言(泰国中部方言)两大方言区,统一使用寮文(与泰文相似)。寮国的傣族因长期被法属印度支那联邦及越南控制,直到二十世纪末才摆脱越南独立发展,发展比较缓慢,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

越南的傣族主要分布在越南西北部,有人口130多万,主要信仰原始宗教及天主教,与寮国北部的傣族及中国西双版纳的傣族说同一种方言,文字则通行法国人发明的越南文。越南的傣族与寮国的傣族一样,都属于历史上的澜沧王国,被越南占领后,深受越南人的影响,生活习惯也趋同于越南,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柬埔寨的傣族主要分布在与寮国和泰国接壤的边境地区,占柬埔寨总人口的8%左右,约60多万人口,主要信仰南传佛教,说寮国南部方言(泰国中部方言),通行泰文和柬埔寨文。历史上,柬埔寨的傣族与高棉族曾发生过长期战争,现今,占据统治地位的高棉族不断压制傣族,在柬埔寨共产党统治期间大量屠杀傣族,柬埔寨境内的傣族为了自身生存与发展,逐渐被高棉化。
现今,由于世界格局的变化,各地傣族的发展各不相同,在各自发展的路上渐行渐远。
中国傣族
中国傣族是世界傣泰民族的根,在中国傣族聚居地区已发现多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在景洪澜沧江沿岸的台地上,先后发现了曼蚌囡、曼允、曼景兰、曼厅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清理出石斧、石锛、石刀、鱼网坠等石器以及陶器、骨器和贝壳等遗物。在瑞丽江畔的芒约和陇川芒胆两个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发现了夹沙红陶、夹沙黑陶、印纹陶片、石斧等遗物。在梁河勐养、潞西五岔路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在云县忙怀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打制双肩石斧。在孟连娜允古城旁先后发现5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打制石器、手制陶器、动物化石等珍贵的历史文物。
中国王朝自元朝开始册封各地傣族土目为世袭土官间接统治傣族,明朝、清朝对傣族的统治基本沿用了元朝制度,但对式微的傣族土官则逐步降低官衔品级直到削去封号、改派汉族流官来统治。直到中华民国时期,仍有车里宣慰司、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耿马宣抚司、孟连宣抚司、遮放副宣抚司、盏达副宣抚司、勐卯安抚司、芒市安抚司、潞江安抚司、孟定土府、湾甸土州等势力不小的傣族土官。
特此申明,此文章题材来源已网络,真伪难辨,供大家辨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