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配香囊,避疫正当时

-----
-----

疫之殇

“己亥末,庚子初。荆楚大疫,染者数万计!众惶恐、举国防、皆闭户,南山镇守江南都,率白衣郎中数万抗之!且九州一心……”

天降大疫,我们的生活因之改变,甚至有的人的人生因之改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全民皆“兵”,中华民族再次展现了我们骨子里的凝聚力,众志成城,这场战“疫”终将胜利。

中医抗疫

在这次疫情处置中,中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千多年前的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有预防传染病的记载;从汉代起,医书里都把传染病作为重点项目加以关注;晋朝葛洪的《肘后方》记载了“虏疮”(天花)、“狂犬咬”(狂犬病)等;其后的医书对疟疾、麻疹、白喉、水痘、霍乱、痢疾、肺结核等急性传染病及其辨证治疗办法都有明确记载。

除了以药物治疗传染病,古代中医还总结出隔离检疫、消毒、保持良好的环境和个人卫生、“未病先防”等经验,应对疫病的蔓延。其中香薰也是民间非常常用的防疫避疫方法。民间常会利用各种节庆举行焚香驱疫仪式,通过外用或内服各种芳香药,以期达到除瘟消灾的作用。如在《荆楚岁时记》中所描述的端午节,节日主要以“败毒”为目的,人们通过熏燃菖蒲、蒿、艾等芳香植物来除秽驱邪,并“以五彩丝系臂,令人不病瘟”。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粽子、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另外,在其他民间传统节日也会用到香,如传统除夕春节及祭祀祖先、诸神,要焚香祭拜;中秋月圆则有赏月闻香、吃月饼、喝桂花酒(茶)、焚斗香等民俗;重阳节有佩香草、饮香酒等辟邪求吉的习俗(《西京杂记》中记载重阳节“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香囊以其轻便小巧、制作精美成为古代中国最普遍的香具之一。古代父母喜欢给自己的孩子佩戴香囊,主要用于祛寒湿、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古人佩戴香囊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礼记内则》中有:“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縰、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香囊还可以五彩丝线相系,概因青、白、赤、玄、黄五色合于五行学说,分别代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也代五方神力,有驱邪之用。时下,恰逢复工复学高峰,在口罩防护与佩香防疾,相得益彰。

避疫香囊

医易文创本着传承传统中医,发扬传统文化的本心,根据己亥年(2019年)及庚子年(2020年)的五运六气特点及本次疫情的临床特点,以秘方“避瘟香”为基础方加减而成,由降真香、檀香、生苍术等名贵香料精制而成,随身携带可避蛇虫瘴气、疫毒厉气;也可将囊内香粉取出,每次三五克,焚烧熏香,均可起到避疫安神的效果。

香囊以降真香、生苍术为主,其意在于:降真香,《本草从新》中记述为:“烧之能降诸真,故名。”古时有令小儿佩戴降真香的习俗,从唐宋一直延续至明清。《普济方》中记载:“(降真香)辟邪恶气,右用降真香,令小儿带之。”生苍术,自古便为避“邪秽”之物的圣品,《夷坚志》载江西一士人,为女妖所染,其鬼将别曰:君为阴气所侵,必当暴泄,但多服平胃散为良,中有苍术能去邪也。且根据新冠的临床表现与普遍认知,其寒湿为甚,而生苍术祛寒湿神效。

适用人群

(1)因工作需要,每天需要接触各种人群者;

(2)随着开学季来临,学校复课,家里孩子随身佩戴,给孩子的健康加一道防护线;

(3)平素易感者。

使用方法

(1)随身佩戴或者悬挂居家卧室以及车内。

(2)拆开香囊内胆,取香粉二三克焚烧,三到五日一次。

2020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