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提到电焊这个行业时,想到的就是一个又脏又累的工种。不信你看,焊工们是这样自嘲的:“远看像要饭,近看似逃难,仔细一看烧电焊。”然而,在这个连男人都嫌苦嫌累的行业里,却有着这样一位“大国女焊将”,由她创新得出的多项焊接工艺填补了我国多项技术空白。她就是中铁高新工业九桥工程有限公司“首席焊工”王中美。高中毕业后,王中美考入武汉铁路桥梁职业学院桥梁工程专业就读,希望以后能成为一名桥梁工程师。小时候,因父亲是一名电焊工,王中美就经常看父亲电焊,她觉得焊接好像烟花,蛮有意思的。但那时父亲经常对她说,这个工作不适合女孩子。毕业前夕,王中美选择去“见识”一下父亲的岗位:焊工。没想到,这次见习竟改变了她原定的工作轨迹。2001年6月,王中美不顾家人的反对,来到了中铁工业九桥公司当了一名电焊实习工。父亲对她说,你会后悔的。上班第一天,师傅对她说:“你是女生,干不了这个活啦。”希望王中美知难而退。可她心里就是不服输:“谁说女生不可以当焊工?”一门心思想学习焊接技术的王中美,每天缠着师傅问这问那。一天,师傅拗不过她,就让她试一下。没想到在灼热的焊接环境中,她不经意间多看了几眼弧光,到了晚上回去眼睛都肿成了一条缝,脸上也脱了一层皮。当时,看着自己在镜子中的“惨样”,刚满20岁的王中美吓坏了。不过,要强的王中美并没有退却,为了尽快掌握焊接技术,她总是跟在师傅后边,认真地观察师傅的手法,中午或晚上下了班之后也偷偷地找个角落练习。就这样,王中美的技术越来越熟练。不久,她参加了厂里焊接比赛,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她的作品一下子脱颖而出,比男焊工焊得还好。实习期还没结束,她就可以带新人了。
一起参加实习的女学员,因受不了这份苦选择离开了,只有王中美一直在坚持。之后,精益求精的王中美,早也练、晚也练,连晚上做梦都是焊接。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她很快成为铁路焊接战线上的“大国工匠”。京广高铁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京沪高铁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沪通长江大桥……40多座桥梁的前期焊接试验任务,都有王中美的身影。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作业工效,王中美在实践中敢于突破固有经验和传统,对焊接功法和焊接工艺进行大胆创新。她将原厚度16mm以上钢板熔透焊接必须开双面坡口的传统焊接工法,革新为厚度16mm至28mm钢板熔透焊接开单面坡口。这一焊接工法,工序简单易学,工作效率高,被公司命名为“王中美焊接工法”并推广应用。在此后的工作中,创新成果17项,多项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
后来,以她名字命名的“王中美劳模创新工作室”、“王中美技师学习工作室”挂牌成立,正如十几年前师傅传授她一样,王中美也正将自己的技术和绝技传承给年轻人。18载岁月,王中美成长为公司“首席焊工”,特级技师,“女子电焊突击队”的领头人,她以无悔的青春,展示了刻苦钻研、创新超越的工匠精神,谱写了一名普通劳动者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更诠释当代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时代精神。
作者简介:梁水源,笔名:引水思源、原水、水刃木、随源、梁子等。曾经:当过农民种过地,摆过地摊受过气;上过大山养过鸡,下过大海捕过鱼;上过战场杀过敌,解甲归田靠教育。文字散见于《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知识窗》《意林》《格言》《辽宁青年》《高考季》《花开不败》》《思维与智慧》《特别关注》《环球人物》《求学》《当代青年》《百家讲坛》《文史博览》《智富时代》《青州文学》《厦门工人》《职业》《至爱》《少年月刊》《博爱》《启迪与智慧》《文苑春秋》《善者》《阅读》《农民日报》《中国审计报》《中国石油报》《厦门日报》《东南早报》《中国老年报》《老年康乐报》《家庭百科报》……公开发表超过8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