恼人的过敏性鼻炎,如何来攻克?
作者:上海瑞金医院药剂科 石浩强
过敏性鼻炎是由于人体接触过敏原而产生的鼻部异常反应,主要表现为打喷嚏、鼻塞、流鼻涕、鼻痒等症状,喷嚏以清晨与睡眠时较为严重,部分病患还伴有眼睛发红、流泪等过敏性结膜炎的症状。过敏性鼻炎全球发病率约10%~25%左右,可对人们的正常睡眠、学习、工作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尤其在季节交替的时候发作尤甚。目前对付过敏性鼻炎主要有远离过敏原、药物治疗、免疫治疗、手术治疗等手段。
理论上说找到过敏原、远离过敏原可以很好的防治过敏性鼻炎,但现实情况谈何容易。当过敏原不容易找到时,过敏性鼻炎可以通过减少充血剂、皮质激素类、抗过敏药物等来缓解与控制症状。减充血剂可以缓解鼻粘膜充血而引起的鼻塞症状,如伪麻黄碱、羟甲唑啉、麻黄素等,但是由于此类药物可能在用药的过程中产生反跳性鼻充血,从而加重鼻塞症状,故一般不宜长期使用。
皮质类激素
目前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一类重要药物。
主要通过抗炎作用发挥药效,相对于口服给药,局部用药(鼻喷剂)不但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还可以对症状达到有效的改善与控制,被“过敏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指南推荐为过敏性鼻炎治疗的一线药物,常用的激素有布地奈德(雷诺考特)、丙酸氟替卡松(辅舒良)、糠酸莫米松(内舒拿)等。
辅舒良
适用于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最佳疗效会在连续治疗的3~4天后出现,一般用药不超过7天。12岁以下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需长期使用应定期地监测身高。
雷诺考特
适用于成人、6岁及6岁以上儿童。
内舒拿
适用于治疗成人、青少年和3至11岁儿童,分泌进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低,生物利用度仅0.42%,对于怀孕的鼻炎患者的短期用药也相对安全。
激素类药物发挥药效的时间各不相同,
数小时、数天甚至2周左右都有可能。
对于花粉过敏的患者,可在花季来临前2周左右时间开始小剂量的鼻内给药,在花季结束后2-3周停药。在使用激素鼻喷雾剂时,用前应轻轻摇动、头微低并避免用力吸气。用于过敏性鼻炎治疗的抗过敏药物有抗组胺药物、肥大细胞稳定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抗组胺药物可拮抗组胺与H1受体的结合,从而有效的减少喷嚏、鼻痒、流鼻涕症状,但对于鼻塞症状无改善作用。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较为明显,可引起困倦,常见的药物有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等。第二代药物相较于第一代,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较弱,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新一代的抗组胺药物为第二代药物的活性代谢产物或光学异构体,既保持了镇静作用弱的优点,又无心脏的毒副作用,如替卡咪唑、左旋西替利嗪等。肥大细胞稳定剂常用的为色甘酸钠,安全性较好,一般为预防用药,用药频次较高,患者的顺应性会变差。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有孟鲁司特、扎鲁司特等,可改善鼻充血、喷嚏症状,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此外,抗胆碱类药物有异丙托溴铵,可以通过减少鼻炎时水样的分泌物,来缓解鼻溢液过多而引起的不适。
综上所述
目前过敏性鼻炎的主要治疗手段还是以药物为主,一线的治疗药物为激素类药物,对于急性发作或持续性症状疗效较好。抗组胺类药物对鼻塞无效果,肥大细胞稳定剂的效果则较弱,一般仅用于预防。减充血药物有反跳反应,不宜长期使用,一般用药不宜超过5天。抗胆碱类药物对于鼻溢液为主的症状疗效较好。在治疗过敏性鼻炎时,如单独用药不理想的话,可考虑联合用药,如抗组胺药物与减充血药物合用。
鼻子的解剖结构非常复杂,药物往往难以达到有效作用部位或者即使达到作用部位也难以形成有效的治疗浓度,因而当过敏性鼻炎的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时,也可以考虑采用非药物治疗的手段如免疫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免疫治疗目前主要为特异性的皮下注射脱敏治疗,但是治疗时间持续较长,有一定的风险。物理治疗手段有激光治疗、微波治疗等方式。手术治疗可用于过敏性鼻炎伴慢性鼻塞、下鼻甲腺样增生、肥大时。
过敏性鼻炎病症迁延,症状反复发作,十分烦人。其实这种疾病的预防远胜于治疗,因药物治疗副作用较大且效果不会立竿见影,故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动物皮毛、粉尘螨等,同时还应谨防感冒及其他诱因。患者平时可用0.9%的生理盐水洗鼻子,坚持早晚各一次,类似于刷牙,养成习惯,发作期时可以用2%~3%浓度的高渗盐水洗鼻子,或再加用激素类鼻喷剂来缓解。
以上为“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志愿者的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