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无所息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
这段话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就如前段时间的我。厌倦了红尘的车马往来,感觉成长的通道被封死,就为自己找出各种逃避的理由,什么事情也不想做,只想躺在岁月的隧道里慢慢变老,只想在余下的岁月更加沉寂、安逸。但孔子说,生无所息。一个人活着,就是不断经历、不断寻找的过程,放弃了生长,生命也就没有了意义。
我想起了远行的父亲。小时候,爷爷身体不好,父亲早年就开始做事,承担起家务杂事,常年起早贪黑,勤俭持家。有时感冒了,舍不得花钱看病,躺在床上用被子捂着,靠身子发汗来减轻病痛。当身子稍有好转,就又去地里干活了。父亲与村里人关系相处得很好,当别人和他讨论一件事情时,他总是一连串地说“中中中”。父亲走得很早,当他病重的时候,他并不相信自己的处境有那么糟,他不信命,总认为自己能抗得过去。父亲是山里普通的一员,他质朴、勤奋、上进,他把自己看得很轻,把他人看得很重。他骨子里有一种硬汉子精神,即使命运多么坎坷,都没有低下头,弯过腰。我也是山里人,相对于父辈,我要幸运得多,我上过大学,有份工作,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有缘得到了许多善良人的照顾。我应该感恩,应该努力,如果像父辈那样坚韧,就应该做出更大的成绩。但是,工作和生活的顺境并没有让我看到更多的风景,却阉割了我前进的动力,我变得愈加没有出息: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却生出“愿有所息”的想法。
我常常用“天花板”效益来形容自己的处境,为自己不愿前行找一个冠冕的借口。其实,这只不过是掩耳盗铃的一种作法。
我见过寺院里那些道风仙骨的高僧,他们生活简单,饮食清淡,活动场所也极其有限。暮鼓晨钟,周而复始,单调乏味。但他们却常常在清静的寺院里,勤勉精进,坚持不懈,在一声声诵经中,去除身上的躁气,找回本真的自我。如果说,人的一生就是一场修行,那么,这些高僧就是在简单的生活中观察、反省、寻找、发现自我的过程,他们在极其有限的小空间里在寻找真正的自我!
我们一般人要比他们容易得多,幸运得多。作为教育工作者,其实就是做培育人的事业,也是修己安人的伟业。真正的教师,就应当秉承儒家修身齐家,进而优化和改良社会的道统,像孔圣先贤一样,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格物致志,诚意正身,一点点地规范自己,约束自己,让自己的心灵更加纯粹,更加高尚,让自己成为一个发光体,然后,再一点点地照亮身边的人。教师也不仅仅是照亮别人的人。给予别人能量,自己才更有能量!给予别人光明,我心才更加光明!我们正是在与他人,与世界链接中,才更好地发现自我,去除心中的“执念”,从而去除小和,从和社会融为一体。
前天,和女儿电话,谈到自信。我说,自信,不仅仅是指有实力。个体总是渺小的,如果用实力来武装自己,我们常常会在大自然面前不自量力,心生卑微。自信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拥有的。只有相信自己,专注当下,把自己手头的事一件件做好,就会强化我们的自信。
每次给孩子交流,都会反馈给我同样的能量。专注当下,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好,这些话绝对不能仅仅说给孩子,也应该常常提醒自己。我有没有当注于当下,我有没有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好,我是否仍在张望,仍在徘徊,我是否在流走的岁月里迷失了自己。
生无所息!
孔夫子的话给我们敲响了钟声,只有不停息,在生长,才能证明生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