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心脑病证的靶向药对——朱良春
心脑病证药对
1.大黄、三七、花蕊石
用量:大黄10~30g,三七粉3g,花蕊石20g。
功效:通腑泄热,化瘀止血。
主治:急性中风大便秘结者。
按语:用大黄、三七和花蕊石治疗急性中风,不论其出血性或缺血性,均有应用指征,直至大便稀软时停用。三药联用,通腑泄下,化瘀止血,可起到降血压、降颅内压以及退热的作用。
2.丁香、郁金
用量:丁香4g,郁金20g。
功效:行气通络,开窍醒脑。
主治:①中风后半身不遂,言语謇涩。
②顽固性头痛、头晕。
按语:丁香气味辛香,辛能行散,香能开窍,具有“开九窍,舒郁气”(《本草再新》)的作用;郁金行气解郁,活血通络。二药合用,可行气通络,开窍醒脑,用于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言语謇涩,以及顽固性头痛、头晕方中,可增强疗效。二药合用,虽为“十九畏”配伍禁忌之一,但临床应用并无不良反应。
3.黄芪、川芎
用量:黄芪30g,川芎12g。
功效:益气活血。
主治:中风后遗症,肢体偏瘫,证属气虚血瘀者。
按语:黄芪、川芎与地龙15g、桑寄生30g配伍,亦可治疗气虚血瘀性高血压。非气虚血瘀者慎用。
4.半夏、乌头
用量:法半夏12g,制乌头5g。
功效:搜风通络。
主治:①癫痫久治不愈者②脊髓空洞症而有风痰者。
按语:治疗顽固性面瘫,加此两药可激荡药力,增强祛风化痰之功。
5.白术、泽泻
用量:白术12g,泽泻30g。
功效:健脾利湿,除饮定眩。
主治:梅尼埃病和高血压之眩晕,证属湿浊上逆者。
按语:白术、泽泻相伍为仲景泽泻汤。白术健脾燥湿以升清阳,泽泻利湿除饮以降浊阴,共奏升清降浊、利湿除饮以止眩晕之效。
6.胆南星、石菖蒲
用量:胆南星10g,石菖蒲8g。
功效:化痰通窍。
主治:痰湿阻窍之癫痫、眩晕、失眠、偏瘫、震颤麻痹、脑外伤等。
按语:胆南星善祛脑窍风痰,石菖蒲能“开心孔,利九窍”(《本草从新》),两药合用,可治疗痰湿与风邪交阻脑窍之证。
7.全蝎、蜈蚣、僵蚕、地龙
处方:炙全蝎、炙蜈蚣、炙僵蚕、地龙各等分。
功效:息风定惊,控制抽搐。
主治:①癫痫。②乙脑高热抽搐。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1~3g,一日2~3次。
按语:对癫痫反复发作者,坚持服此药,可以减少发作次数或减缓发作。风动抽搐者,用之可缓搐定惊,但须配合辨证汤剂服用。
8.僵蚕、全蝎
用量:僵蚕10g,全蝎末0.6g。
功效:息风定惊。
主治:小儿惊搐。
按语:僵蚕、全蝎再配白附子,擅治口眼歪斜。
9.附子、全蝎
用量:附子6g,全蝎3g(研吞)。
功效:温阳息风止惊,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顽固性抽搐及阳虚寒凝之痹痛、麻木、偏头痛等。
按语:《证治准绳》蝎附散以此两味为主药。附子温阳祛寒除湿,全蝎通络搜药,二药相伍,攻克顽固性寒凝痹痛、头痛、抽搐等症每有殊功。
10.鱼枕骨、潼木通、路路通
用量:鱼枕骨4g,潼木通6g,路路通10g。
功效:通利脑窍,消除水湿。
主治:脑积水。
按语:若加用土鳖虫、红花、鸡血藤,可促进侧支循环形成,改善血管的通透性,促使脑积水的消除。
11.人参、苏木
用量:人参6g,苏木15g。
功效:补益心肺,祛瘀通经。
主治:肺心病、风心病属心肺气虚血瘀,症见胸闷、咳喘、唇绀、浮肿者。
按语:风心病合并咯血者,用两药加花蕊石30g有较好疗效。
12.人参、附子
用量:红人参10g,制附子8g。
功效:益气强心。
主治:心力衰竭。
按语:人参与附子相伍乃著名的参附汤,原用于治疗气阳暴脱之厥逆自汗、气促喘息病证。实验研究证明:人参主要含人参皂苷,具有强心、抗休克作用,可治心源性休克;附子主要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合用则强心作用增强。现代临床也证实其强心作用,以至公认其为治疗心力衰竭的佳品。若系重症患者,人参、附子用量须加大。
13.人参、三七、琥珀
用量:人参6g,三七3g,琥珀4g。
用法:共为细末,分2次吞服。
功效:益心气,活心血,通心络,安心神。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按语:人参大补心气而推动心血运行;三七活心血、通心络;琥珀安神宁心。实验证明,人参能使心肌收缩力加强,三七能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减低冠状动脉的阻力。三药合治冠心病,有缓解心绞痛、改善心电图等作用,对辨证属于气虚血瘀者最为合适。
14.三七、丹参
用量:参三七3g(研末,分次吞服),丹参15g。
功效:活血化瘀,止痛定悸。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按语:《本草求真》:“三七,世人仅知功能止血定痛,殊不知痛因血瘀则疼作,血因敷散则血止。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实验证明,三七能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并能减少心肌耗氧量,故为治疗血瘀性心绞痛的主药。《本草正义》:“丹参入血分,其功在于活血行血,内之达脏腑而化瘀滞……外之利关节而通脉络。”
15.太子参、合欢皮
用量:太子参、合欢皮各15g。
功效:益气养阴,解郁安神。
主治:①冠心病、心肌炎后期,因气阴两伤,气机郁结,症见心悸、虚烦不寐者。②心气不足,肝郁不达之情志病。
按语:太子参益气养阴,合欢皮解郁安神,两味配伍,确有调肝解郁、两和气阴之功,而无辛香开散、耗气劫阴之弊。
16.生地黄、附子
用量:生地黄20g,制附子8~12g。
功效:养阴温阳,滋阴化阳。
主治:各种心脏疾患,如冠心病、风心病、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等,证属阴阳两虚或心阳不足者。
17.瓜蒌、薤白
用量:瓜蒌、薤白各15g。
功效:宣通胸阳,散结下气。
主治:阳微阴盛之冠`心病心绞痛,以及非冠心病之胸痹、胸痛。
按语:两药乃《金匮要略》“栝蒌薤白白酒汤”之主药,历来均用之治疗胸阳不振之胸痹、胸痛。临床实践证明,两药通阳散结,理气宽胸,兼以化痰润肠,用治冠心病心绞痛有显著疗效。两药尚能健胃快膈,用治胃脘胀而苔腻者。
18.沉香、三七
用量:沉香6g,三七3g(研末,分次吞服)。
功效:降气活血,散瘀止痛。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属气滞血瘀者。
19.苦参、茶树根
用量:苦参、茶树根各15g。
功效:清心定悸。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之心律失常。
按语:若病情需要,苦参量可加至20~30g,餐后半小时服。
20.桂枝、甘草
用量:桂枝10g,炙甘草6g。
功效:温通心阳。
主治:心阳不振、心脉痹阻之心动过缓。
按语:心动过缓总因心阳不足,心脉不通所致,阳以阴为基,阴非阳不化,桂枝和营通络,炙甘草养阴补虚,两药并用,刚柔相济,宣通经脉,心阳渐复,故治心动过缓有效。桂枝治心动过缓,可提高心率,其用量宜逐步递增,直至心率接近正常或超过60次/分为度,最多可加至30g。如口干舌燥时,可略减量,或加麦冬、玉竹各10g。治疗冠心病、病窦综合征之心动过缓,可以本药对与黄芪30g、丹参15g组成基本方,并随证加味。
21.丹参、酸枣仁
用量:丹参15g,酸枣仁30g。
功效:清养心肝,安神除烦。
主治:虚烦不眠。
按语:丹参味苦微寒,可清心凉血,除烦安神;酸枣仁养肝除烦,宁心安神,乃治疗虚烦不眠之良药。
22.百合、丹参
用量:百合30g,丹参15g。
功效:清养心神。
主治:阴虚郁热,心神不宁,虚烦不眠者。
按语:若配合甘麦大枣汤和生地、麦冬、知母则效果更好。
23.百合、生地黄
用量:百合30g,生地黄20g。
功效:养心安神。
主治:①妇人阴血不足,心悸不安,甚则神志异常者。
②温热病后期,邪热未尽,阴液耗伤,虚烦不寐者。
③病毒性心肌炎恢复期。
按语:两药合用,即仲景百合地黄汤,用治百合病。
24.百合、知母
用量:百合30g,知母10g。
功效:清虚热,养心神。
主治:阴虚内热之心烦、不寐、惊悸、口渴,或夜热等。
按语:两药合用,即仲景百合知母汤,用治百合病误汗伤津,烦热口渴者。
25.龟板、龙骨、石菖蒲
用量:龟板10~15g,龙骨20~30g,石菖蒲6~10g。
功效:补心肾,宁心神。
主治:心肾阴虚,精神恍惚,健忘,失眠等。
按语:上三药加远志,即为《千金要方》孔圣枕中方。
26.龙骨、牡蛎
用量:龙骨15g,牡蛎30g。
功效:重镇潜纳,收敛固涩。
主治:①虚阳上扰,心神不宁之惊悸、不寐、多梦、虚烦等。
②遗精、遗尿、汗多之证。
③肝肾不足,肝阳化风之眩晕、震颤、肉、耳鸣等。
④吐衄、崩漏等。
按语:重镇潜纳用生龙骨和生牡蛎,收敛固涩用煅龙骨和煅牡蛎。
27.附子、磁石
用量:制附子8~12g,磁石20~30g。
功效:温阳潜镇,安神定惊。
主治:虚阳上浮,扰及心神之心悸、不寐、耳鸣、眩晕等。
按语:附子温补心肾,磁石潜镇浮阳,一兴奋,一抑制,动静结合,温阳而不浮躁,镇摄但不沉遏,共奏温阳潜镇之效。失眠久治不愈,迭进养阴镇静药无效时,亦可用淫羊藿配磁石温补镇摄。
28.石菖蒲、远志
用量:石菖蒲10g,远志8g。
功效:化痰湿,开心窍。
主治:①痰湿蒙蔽心神之痴呆、神昏、多寐、癫痫、健忘、心悸。
②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咳喘痰多、胸闷心悸者。
按语:《千金方》中治好忘的孔圣枕中方、开心散、菖蒲益智丸,以及治心气不定的定志小丸,俱以石菖蒲、远志为主药之一。用石菖蒲、远志各3g,泡水代茶饮,送服刺五加片,一次4片,每日3次,可治心肌炎或冠心病见心律不齐,心悸怔忡,苔白腻者。
本文摘自《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疑难危急重症经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