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农村孩子,除了躲在手机世界里,现实中几无存身之处
一些农村孩子,除了躲在手机世界里,现实中几无存身之处
近日,在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刘坚教授、刘红云教授团队发布了《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在《报告》中显示农村地区学生手机依赖比例高于城市学生,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这个比例还在扩大。以小学阶段为例,《报告》调查发现,城市、县镇和农村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分别为42%、35%和37%。虽然城市学生手机拥有率高,但农村地区学生有手机依赖和手机依赖倾向的比例最高,为17%,而城市和县镇地区的这一比例分别为11%和12%。
而在中学阶段,即便城市和农村学生手机拥有率相当,但农村地区中学生有手机依赖和手机依赖倾向的比例依然更高。
在报告分析中似乎把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归因于家长过分使用手机的言传身教和家长在外地无暇管教孩子使用手机,这点本人是不敢苟同的。
手机的依赖性主要来自于学生心理问题,固然家庭监管和言传身教是原因之一,但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现在学生使用手机除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之外,老师布置作业、家长管理都是非常需要,但产生依赖性肯定不是因为手机的工具性,而是学生在手机中找到了"存在感",而这些学生大部分应该都是在现实世界中存在感非常弱的学生。
我们一直把教育当作改变命运的工具,但现实则是能改变命运的人总是有一定比例,绝大部分学生无法通过教育获得社会资源。甚至在教育改变命运的渲染下,整个社会都在暗示学生如果考不上好大学将来在社会中就会吃苦,就会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种社会暗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对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现实中逐渐无法找到自己的未来,躲在手机里面找存在感的学生还说比较好的,还有一些可能用暴力行为来表现自己的存在感,这种危害性更大。
而城市学生相对农村学生来说其社会存在空间相对要大一些,面对现实的学生也多一些,躲在虚拟空间里面的学生也会少一些。
看到这个调查,只是觉得在教育就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为了成为人上人,考不上则前程暗淡、成为人下人的社会暗示不改变,相当多的农村孩子在社会化的历程中无法找到自己的社会存在感,也无法找到自己的社会价值,这对于孩子个人和社会来说都将是一种灾难。当虚拟世界中只知道破坏的喷子来到现实世界中进行破坏的时候或许已经晚了。
在很多人认为"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唯一的路"的时候,我们需要把这条投机之路堵死,在社会上各行各业拓宽更多的公平之路,让每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让他们找到社会存在感才上教育之真谛。
作者:虹野
编辑:虹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