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又是我,爱问少年。不知不觉,已经到了5月,不知道你们2021的flag都实现了几条?如果有做阅读计划的话,那今天这篇文章,就能帮你更快的实现目标哦,话不多说,看下去吧!纸质书(包括微信读书)32本,樊登读书会听书(解读版书籍)30本,还有10本未完成,有的是缘分未到,实在读不下去,也有一些是硬骨头,明年继续啃。总的来说,去年也算是立住了2020年初立下的每周阅读一本书的Flag,但6、7月的阅读量还是明显不达标,偷了不少懒,明年得注意。至于阅读的种类,因为工作的原因,社科类的干货书籍还是占了大头,但相比2019年,也有意识地增加了不少休闲类的书籍。其中,河森堡的《进击的智人》、加缪的代表作《鼠疫》、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都是去年阅读上的惊喜,推荐大家有时间读一读。50多本书里,有一口气读完的,但也有很多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一点一点啃下来的,今天我们就主要聊聊碎片化阅读这件事,谈谈自己的看法。在网上搜索“碎片化”三个字,一大波反对声音就会涌现,比如“碎片化阅读正在令你变得越来越蠢”、“别再让碎片化阅读害了你”、“警惕碎片化阅读”等等。人们对待碎片化阅读的态度如同看见了洪水猛兽一般,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既然分析碎片化阅读,就得先搞清楚碎片化阅读的定义,某官媒对其的专业解释为:
基于电子书、手机、网络等新型阅读媒介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的不完整、断断续续的阅读方式,阅读内容以零散、短小的碎片化知识为主。
即要在厕上、马上、枕上读书,本质上不就是在提倡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阅读吗?虽然“马上”读书已经成为历史,但在当今社会,通勤的路上读书已经成为很多人的选择。前段时间还看到一个新闻,一位来自上海的朱先生,利用4个月的通勤时间,读完了《中国建筑史》等三本大巨头书,累计100多万字。“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读书这件事和单次阅读时间的多寡无关,更重要的还是坚持,哪怕每天只是10分钟,也能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但有些书并不适合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啊,还没看两页就被其他事耽误了,完全不能进行深度思考。你看,想到这里,我们就发现,其实碎片化阅读的问题主要出在碎片化的知识上,而不是碎片化的时间上。换句话说,想要提高碎片化阅读的质量就是要找到适合在碎片化时间阅读的知识。对碎片化知识而言,人们最大的误区是觉得它们都是别人咀嚼过的知识,属于二手知识。古典老师曾根据不同知识的特性,将知识详细地分为四类,分别是一手、二手、三手和四手。
一手知识:知识的源头,大师级研究论文,行业期刊及最新数据报告。二手知识:忠实转述一手信息,教科书、维基百科、第三方调查报告。四手知识:个人经验的情绪表达,基于不同学科基础理论,但主观色彩比较浓厚。
很多人看完这个分类都以为越接近知识的源头越好,毕竟“为有源头活水来”,然而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学习一手知识。一来,一手知识的成本过高。很多人根本没机会接触到一手知识,更没条件和行业内的大师面对面交流。二来,搞学术的人也知道,一手知识枯燥、专业,对于该领域的新人来讲,很难完全理解。就比如你丢给高中生一篇论文,天资聪慧的孩子或许能够掌握一部分知识,但大多数学生都会一头雾水,必须让老师结合一些例题或者案例帮助理解。甚至从理论上来说,老师所传播的知识都是二手,甚至是三手知识,难道我们会认为老师这个职业不重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虽然人们把一手知识比作源头的水,但水流到下游,它依旧是水,本质上并没有发生改变。对大部分人而言,知识是几手并没有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这个知识是否对你有用。按照“是否知道”和“是否有用”两个维度,我们可以把知识分为四类,即知道且有用;知道但无用;不知道且无用;不知道但有用。只要这个知识你不知道,不管它是一手还是二手,哪怕是三手或者四手知识,只要对你有帮助就是好的知识。当然, 你会说,虽然水流到下游还是水,但肯定污染了啊,所以说三手、四手知识就是有毒的。其实不是这样,就像不同水质的作用不同,二类、三类水可以饮用,四类、五类水只能用在工业、农业上一样,不同的知识对应的受众也不同。譬如很多人吐槽的鸡汤文,这样的文章夹杂了作者很多主观上的情绪,除去毒鸡汤外,大部分鸡汤文的基调还是非常积极向上的。对于一些身处低谷的人,倘若可以通过此类文章唤起对生命的渴望,开始努力拼搏不也是一件好事吗?所以,不是知识本身没用,而是有些知识不适合你,对你无用。对待不适合你的知识就应该果断弃之,但只要有用就不要过度抵触它,不要因为它是三手、四手知识而鄙视它。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反对碎片化阅读呢?答案集中在一点:碎片化阅读所带来的思考方式的转变。如今,我们获取信息的成本越来越小,渠道越来越多,热点新闻更是一个接一个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还没等到了解一件事情的真相,新的热点新闻就又夺走了人们的目光。最终,我们在这样爆炸式的信息洪流中丧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成为被舆论所利用的傀儡。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做嗑瓜子效应,简单来讲,就是追求及时刺激。当我们嗑瓜子时,从嗑瓜子的行为到品尝瓜子的美味,前后不过1、2秒钟,这种短期的刺激很容易让人们上瘾,所以就会乐此不疲地磕下去。一些碎片化的知识,比如140字的微博、15秒的短视频就像嗑瓜子,靠及时的刺激夺取着用户的注意力,不知不觉中浪费了你我大量的时间。当我们沉浸在这些毫无系统化可言的知识碎片当中,就如同一艘漂泊在汪洋上的小船,一会儿向前,一会儿向后,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看似一直在前进,但到头来,不过是原地踏步。所以,碎片化阅读最大的危害就是令我们丧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让我们的专注力越来越差。既然问题找到了,解决方法自然就有了针对的方向,那就是如何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就比如,我曾经一段时间只读时间管理的书籍,音频课程也都是时间管理类的内容,很快就建立起时间管理的整个体系。而碎片化阅读只所以饱受诟病就是因为内容的琐碎,主题式阅读正好弥补了碎片化阅读的不足。就像我们上课一样,一本教科书也不是拆分为一节一节课去学习嘛,有时一个比较难的知识点,老师还会利用2-3节课去帮助大家理解。同样的道理,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把一些比较碎的知识点啃下来,不用贪多,一次能搞定一个理论,学到一个方法就可以了。既然是说碎片化阅读,就有必要给碎片化时间下个定义,参考上学时一节课的时间,我们就把40分钟以内的时间为碎片化时间,40分钟以上即为整块化时间。而40分钟以内又可以分为3分钟、10分钟、10分钟以上。对3分钟而言,读一篇文章都有点捉襟见肘,不如看一些高质量的微博或者自己的读书笔记;而10分钟的碎片化时间则完全可以读完一篇文章,10分钟以上的话就可以把书拿出来读一读。这个方法以前推荐过,指的是看到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能够用一句话阐述它的核心观点。人们经常说的“道理我都懂,然并卵”,就是因为缺乏深度思考,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中,只是囫囵吞枣式的被动接受,而通过“一句话总结法”,则可以强迫大家以总结要点的方式,提高深度思考的能力。我们的知识体系可以比作一汪海洋,新接触的知识就如同漂浮而来的木板,虽然与我们的知识体系有了接触,但只停留在表面,还没沉入我们的知识体系里。而行动就是在往木板上加砝码,最终让木板沉入你的知识海洋里,做到为你所用。
关于作者:公众号@用时间酿酒,没有太多成功经验,倒有不少失败教训,愿你我都少走点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