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说》及其版权之争
一个人有境界没学问不行,有学问没境界也不行。周敦颐的真学问在哪里?就在《太极图说》,这是其哲学思想的集中表现。《太极图说》是周敦颐30来岁的时候写的,一共才249个字,字字珠玑。周敦颐30来岁写出《太极图说》,40多岁写出《爱莲说》,前者体现了他的哲学上的创新,后者体现了他境界上的造就。这应该是周敦颐成为道学开山的基本标志。
1、《太极图说》说什么?
去过周敦颐家乡的都知道,那里有一个“月岩”奇景。它实际上是个巨大的岩洞,有东西两座洞门。如果从东洞门进,往西门走,一开始可以看到一弯“残月”,接着便能见到一轮“皓月”,继续往前走,月亮由圆而缺,最后成为“上弦月”。当地人传说,周敦颐小时候曾在月岩读书,正是这个经历,为他后来悟出“无极而太极”提供了实际的场景。实际上没有那么简单。我们不妨来看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的开头几句: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这段话大家似曾相识,因为《易传》上面就“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解释。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本来就叫《太极图易说》,是用来解释周易的阴阳变化的。这个宇宙观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周敦颐关键是加了一个“无极而太极”,从无极到太极,这个引发了争议。
实际上,周敦颐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一个前人没有发现的“天人一体”观:由无极到太极,到阴阳五行,到万物化生,然后是“主静立人极”。宇宙万物的变化,都遵循这么一个程序。那么人呢?人也是天地万物的一分子,人生的最佳状态就是“主静立人极”。人生有动有静,但要以静为主,有了静人生才能达到极致。周敦颐还自己加上一句:“无欲故静。”这为后来的“天理人欲”之辨提供了思路。
2、周敦颐的“太极图”不是阴阳鱼
有人说,太极图是“中华第一图”,它被描述成阴阳鱼,非常优美而神秘。我们在道观里面,甚至在摆地摊的算命先生那里都能看到。新加坡航空公司的徽标也选了这个图,韩国人把这个图绣到了国旗上。这里要说明一下,韩国人这个国旗图本来就是中国人帮他设计的。
1882年,清朝协助朝鲜与美国签订《朝美修好通商条约》,那个时候朝鲜是清朝的附属国。在条约签订前,朝鲜官员提出用中国的龙旗,但负责朝鲜事务的马建忠不同意。经过双方商量,马建忠建议用太极图,外周用八卦,八卦纯用黑色,太极用半红半黑,这个方案是韩国国旗图的最初造型。现在韩国的国旗没有侵权,而是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韩国、新加坡本来就属于中华文化圈。
我们现在来对比一下几个太极图:一个是阴阳鱼图,一个是周敦颐的太极图,一个是道士炼丹图。这3个图,第一个是常见的太极图阴阳鱼,它最简明,也最好看,基本意思是宇宙万物分成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第二个周敦颐的太极图,周敦颐用在人生上,重在“主静立人极”。第三个道士用它来炼丹,口诀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还虚和主静是同一思路。所以,周敦颐这个太极图与道教是有关系的。
3、《太极图说》的千年版权之争
现在问题来了。你前面说《爱莲说》与佛教有关,现在又说《太极图说》与道教有关,那儒家的面子往哪儿搁。其实,这不是“面子”的问题,而是“里子”的问题。我们现在觉得很多问题都不是问题,但在某个特殊的时代,它是很敏感的问题。
原因很简单,用现在的话说,这涉及到版权的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太极图说》中“无极而太极”明显与老子有关,《道德经》上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这是原话,你怎么去否定呢?还有那个“太极图”,明显与道士炼丹的程序一致,你怎么去否定?至于“主静立人极”,可以说与道家有关,也与儒家有关,儒家的经典《礼记·乐记》就说: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意思说,人的本性就是静的,七情六欲的产生,源于与外界的接触。可以说,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对儒家道家思想的一个综合。
但是,这个问题在宋明时代就没有这么简单。按照朱熹、张栻等儒家学者的意见,这当然是周敦颐“不由师传,默契道体”,没有人教他,是他自己悟出来的,从而上承了千年不传的孔孟道统。但朱震、陆九渊等认为它来自道家、道教。清代的一些学者甚至详细考证,找到它与五代道士陈抟的《先天图》和道教其他炼丹经典的证据。佛教方面甚至认为《太极图说》源于某个禅师的口授。
到底谁说对了呢?我认为,只要不存门户之见,这样的问题并不难回答。
第一,在精神境界上,《太极图说》与《爱莲说》是相通的,前者讲“主静”,以静为主,是修心的方法,后者讲“出淤泥而不染”,是境界的提升。周敦颐30来岁写《太极图说》,到了47岁的中老年总结出《爱莲说》,说明他的精神境界达到了极致。孔孟儒学过去不怎么讨论的心性问题,经过周敦颐与和尚道士的交往,援佛老以入儒,开出了儒学精神生活的新天地,这本身就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综合创新。在此以前,还没有哪位儒者能达到这个高度。
第二,在宇宙论方面,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把人类道德生活的原则与宇宙的发展规律结合起来,为儒家的伦理道德生活找到了源头,哲学上叫做“本体论”的证据,为后来程朱理学中的核心议题“天理人欲”之辨提供了基本的思路。
第三,肯定周敦颐对儒学的创新,并不否认周敦颐对佛教还有道家、道家学说的吸收与融通。任何一种思想学说都需要源头活水,人家有长处,你不去学习借鉴,偏要自我陶醉,那只能闭门造车,故步自封,就不可能有建树。我们现在提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就是中外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对待古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周敦颐最大的优点就是不立门户之见,他之所以能够成为“道学宗主”,正是因为他能够在坚持儒学的价值立场,不设藩篱,大胆吸收佛道的思想营养,海纳百川,综合创新。像周敦颐这样大气魄的学者,只有后来的王阳明可以与之相提并论,这个非常了不起。
好了。关于周敦颐我们就说这些。顺便提一下二程。有人说二程的老师是周敦颐,可是二程不怎么认他这个老师。这个问题我们怎么看呢?其实,周敦颐在做地方官时,二程的父亲认识了他,觉得他有真学问,于是将自己的两个儿子程颢、程颐带过来,让周敦颐做他们的老师。按时间算,周敦颐只教了他们才1年的时间。那么,周敦颐教了他们什么学问?二程有了名气地位以后,到底还认不认他这个老师,我们下次专门来讲理学的开创者程颢、程颐。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