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新人展投展锦囊——篆书篇(一)或长...

或长按由于文字的局限及实用的差异
使篆书更具有书写纯粹性
首届篆书全国展一万余件的收稿
标志着篆书有了一块自己的独立家园
至此到十二届国展这十年来
篆书迎来大量的热爱者和书写者
从十二届国展
篆书的投稿数量质量来看
当代篆书的学习热潮和创作现状
已进入到一个“新纪元”

◆怎样的书写才算是篆书该具有的灵魂?

◆培训班里那些唐僧念经式地反复强调“准确的临摹”,真就凑效?

◆习篆者应具备的两个“硬核”是什么?

◆大篆与小篆该先从哪个“入手”?

一直以来,只有不到20%的书友能摆脱“临得还行,而一到创作就尴尬”的魔咒……

而大多数人的学书过程却陷入在“临是临,创是创”的一元思维论泥潭里不能自拔。

而这成了普通书家和高手差距的关键点。

从适合自己“心性”的入手

说起学书经历,如今身为国展评委、天津市书协驻会副主席的邵佩英老师直言自己走了不少弯路,在缺少名师指点时,完全属于自学状态,没有目的地胡涂乱抹。
那时为了听一老先生开的讲座,毫不犹豫地蹬着自行车冒雨前往好几个小时,到会场后发现讲座已经结束了……
第一次投全国展时,因全然不知投展作品所要求的格式、装饰、边款意识等问题,落选了。即便落选,仍邀请一样落选的学生前往北京观展,小旅馆里,师生二人兴奋聊天至凌晨,一咬牙又起身兴奋地去天安门看了升旗。在看完展后,得知作品集要到荣宝斋才能买到,就连饭都不吃地直奔荣宝斋……
当邵佩英老师在跟我们回忆起他学书求学路上的这些经历时,当年那种如饥似渴的感觉让他至今难忘。
“直到后来接触名家多了,才开始了正规训练。写到今天,一路走来,感触颇多。当年,仅楷书就学过颜真卿、苏东坡、钱南园、华世奎。隶书也学过《张迁碑》《史晨前后碑》《乙瑛碑》等。篆书更是下了不少笨功夫,懵懵懂懂,左顾右盼,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邵老师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