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人带全村造假,仿制品远销海外,800户村民因此脱贫
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用心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能够做出一番成绩,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能人。比如在河南有个老人,他带全村造假,仿制品远销海外,800户村民因此脱贫,成为当地有名的能人。
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文物市场也变得一片火热,不但有国内的各大博物馆四处征集文物,国外的一些个人收藏者也纷纷通过各种途径购买文物。在1991年的时候,多个地方的机场都发现了用来走私的“青铜器”,博物馆的专家鉴定后认为这些青铜器是商周时期的珍贵文物。
因为涉及到国之重宝青铜器,警方对此也非常的重视,经过重重调查,最后查出这些青铜器都出自一个叫烟云涧村的地方。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这批青铜器是一个名叫方兴庆的人出手的,可是当警方找上门之后,事情的发展却令博物馆的那些专家们始料未及。因为方兴庆根本不承认自己卖的是青铜器文物,而是一口咬定这些青铜器都是他亲手制作的工艺品,所以这件事最后不了了之。
原来,这些被专家鉴定为商周青铜器的所谓“文物”,实际上是方兴庆仿制出来的现代工艺品,只是因为做得实在是太过于逼真,才被误认为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而方兴庆正是靠着这门独有的技艺,带着全村人齐上阵,把文物“造假”发扬光大,生产出来的这些仿制品还远销国外,成为收藏界的新宠儿。
烟云涧村位于河南洛阳市,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原农村,村民们自古就以耕地为生。在方兴庆年轻时,也是跟着父母种地,可是他发现种地的收入太低了,想要靠种地改变命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于是他下定决心不再种地,而是独自一人出门闯荡,最后在一家工厂里找到了工作。
可是因为方兴庆没技术也没文化,所以在工厂里的工资也不高,仅仅能够解决个人的温饱问题。后来有一天,方兴庆接触到了古董行业,从一个文物贩子口中得知这一行的利润很可观。正为钱发愁的方兴庆暗自上了心,开始走街串巷收集老物件,经过一段时间的奔走,还真让他收到一件破铜镜。
这件破铜镜确实是有些年头了,可是因为已经破损了,所以价值也不怎么高。如果能够把这件铜镜修复的话,那价值肯定也能提高很多。于是方兴庆就找了一个志同道合的银匠,两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还真把这件文物修复完成,而且丝毫看不出修复过的痕迹。把铜镜出手后,方兴庆决定从工厂辞职,专门研究文物做旧方面的技巧。
方兴庆用所有积蓄建了一个手工作坊,开始生产一些青铜工艺品,卖工艺品的收入远比种地和打工高多了。因为他善于钻研,经常去博物馆取经,回来后就进行仿造,所以他在这方面的技术提升很快。到了后来他制造出来的青铜工艺品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修复文物的技术也炉火纯青,虽然是自学成才,但是手艺却一点也不比那些文物修复大师差。
当时烟云涧村其他村民的收入还很低,地里种的农作物就是一年的全部收入,为了帮助乡亲们摆脱困境,方兴庆带领乡亲们开始了“造假”青铜器。当时村里一共有三千余人,其中的两千人都跟着方兴庆做仿古青铜器的生意,800户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而烟云涧村也因此成为“青铜器第一村”,受到海内外收藏者的青睐。
其实除了方兴庆之外,在洛阳还有一个叫高水旺的老人也很厉害,他是1994年潘家园“北魏陶俑”事件的主人公。在1994年的时候,潘家园出现一批“北魏陶俑”,专家们认为是盗墓贼盗掘的文物,于是就建议故宫、国博等大博物馆进行抢救性收购。结果花了一百多万后,专家发现这个“北魏陶俑”非但不见少,反而越来越多,最后一查才知道是高水旺做出来的工艺品。
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像方兴庆、高水旺这样的民间手艺人,他们制造的其实是仿古工艺品,只不过因为技术太过于高超,所以才被有心人拿去当文物贩卖,这其实并不是他们的错。各位网友,你们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