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飞 | 明清时期广东五邑地区政区变迁研究
期刊索引
摘
要
广东五邑地区以潭江流域为中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但该地的政区边界却打破了自然山川的界限。从明代到清初顺治年间,为了应对以民变为首的地方政治危机,朝廷先后在潭江流域设置了恩平、新宁、开平三县。这些县级政区的边界大致与潭江流域的地理分界线重合,地理单元的独立性开始作用于政区划界中。清代雍乾年间,形成了新会、鹤山、新宁、开平、恩平五县分治潭江流域的格局。同时,随着新会县核心政区地位的巩固,流域内各县整合为一个统县政区的倾向开始加强,为后世潭江流域的政区整合奠定基础。明清时期潭江流域的政区变迁体现了地理环境和地方政治局势在政区格局形成过程中的根本性作用。
作者简介
一
潭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的地理形势与早期政区变迁
二
地方政治危机背景下的政区分化
三
政区分化的最后阶段与政区整合的开启
四
结语
注释(滑动以查看全部)
[1] 张以红:《潭江流域城乡聚落发展及其形态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姜省:《近代广东四邑侨乡的城镇发展与形态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
[2] 徐建平:《政治地理视角下的省界变迁——以民国时期安徽省为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程刚:《东晋南朝荆州政治地理研究——兼论雍州、湘州、郢州》,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梁万斌:《从长安到洛阳:汉代的关中本位政治地理》,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罗凯:《从三分到归一:唐朝前中期岭南政治地理格局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8年第1辑;林昌丈:《政区与地方社会的融汇:以秦汉六朝时期的剡县、鄮县为例》,《历史研究》2014年第6期;陈贤波:《明代中后期粤东增设新县的地方政治背景——以万历<普宁县志略>为中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第1辑。
[3] 隋平陈后,新会郡就被撤销,改置封州。开皇十一年改为允州,后又改为冈州。参见《隋书》卷三一《地理志下》,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81页。隋代的冈州领有新会、义宁两县,却于大业初年被撤销,所辖两县被并入广州。参见〔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四《岭南道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90页;唐武德四年,复置冈州。贞观十三年,冈州一度废而复置。开元二十三年,冈州再度被废,所属县并入广州。参见周振鹤主编,郭声波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90—591页;永徽元年,置恩州,辖齐安、杜陵、西平三县。天宝元年,改西平县为阳江县。至德二载,改齐安县为恩平县。参见周振鹤主编,郭声波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第601页;恩州的管辖范围为漠阳江流域南部和潭江流域西部,其辖下的恩平县治所位于今恩平县东北二十里的恩平铺,管辖范围应主要是潭江流域西部地区。参见祝鹏:《广东省广州市佛山地区韶关地区沿革地理》,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第46页。
[4]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改义宁县为信安县。熙宁五年,并信安县入新州新兴县。参见〔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卷九《广南路》,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08、415页;恩平县则于开宝六年被并入阳江县,参见〔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一五八《岭南道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039页。
[5] 《明史》卷四五《地理志六》,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36—1137页。
[6] 崇祯《肇庆府志》卷一一《建置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13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660页。唐清海军在水东都潭流(水)渡旁,而潭流渡一说在仕峝都,水东、仕峝二都都在当时的阳江县东部,参见崇祯《肇庆府志》卷一一《建置志》,第328页。
[7] 该堡即后来的恩平县治所在地。参见嘉靖《广东通志》卷一五《舆地三》,大东图书公司1977年版,第369页。
[8] 〔明〕 陈献章著,孙通海点校:《陈白沙全集》卷一《记》,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6—37页。
[9] 乾隆《恩平县志》卷一《疆域》,《故宫珍本丛刊》第181册,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10] 〔明〕 陈献章著,孙通海点校:《陈白沙全集》卷一《记》,第37页。
[11] 乾隆《恩平县志》卷一《疆域》,《故宫珍本丛刊》第181册,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12] 《明宪宗实录》卷一七九“成化十四年六月辛卯”条,《明实录》第27册,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印行,第3215页。关于恩平设县的时间,有成化二年、成化十四年、成化十五年、成化十六年四种说法,实际上是恩平堡设置于成化二年,朝廷正式允许恩平设县是在成化十四年,恩平县治(即在恩平堡基础上扩建的县城及县衙)建成于成化十六年。参见崇祯《肇庆府志》卷一一《建置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13册,第657—658页;乾隆《恩平县志》卷二《建置志》,第40、42页。
[13] 乾隆《恩平县志》卷一《疆域》,《故宫珍本丛刊》第181册,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14] 嘉靖《新宁县志》卷二《风俗志·时变上》,《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府部》第29册,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15] 嘉靖《新宁县志》卷二《风俗志·时变上》,《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府部》第29册,第26—27页。
[16] 嘉靖《新宁县志》卷二《风俗志·时变上》,《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府部》第29册,第27—28页。
[17] 嘉靖《新宁县志》卷一《封域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府部》第29册,第13页。
[18] 嘉靖《新宁县志》卷一《封域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府部》第29册,第14页。
[19] 《明孝宗实录》卷一四〇“弘治十一年八月甲子”条,《明实录》第31册,第2426页。
[20] 嘉靖《新宁县志》卷一《封域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府部》第29册,第14页。
[21] 方志远:《明朝军队的编制与领导体制》,《明史研究》第3辑,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36页。
[22] 乾隆《恩平县志》卷七《兵防》,《故宫珍本丛刊》第181册,第161页。
[23] 《苍梧总督军门志》卷九《兵防六》,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1年版,第119页。
[24] 崇祯《肇庆府志》卷一六《兵防一》,《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14册,第344页。
[25] 崇祯《肇庆府志》卷四二《艺文十七》,《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17册,第615页。
[26] 崇祯《肇庆府志》卷四二《艺文十七》,《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17册,第616页。
[27] 崇祯《肇庆府志》卷九《地理志二》,《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13册,第325页。
[28] 崇祯《肇庆府志》卷一七《兵防下》,《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14册,第496页。
[29] 陈吾德:《谢山存稿》卷六《仓步图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38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482页。
[30] 道光《开平县志》卷一〇《艺文志·论开平、巩靖二十四屯募兵之弊》,清道光三年刻本。
[31] 道光《开平县志》卷三《沿革志·立县始末》。
[32] 乾隆《鹤山县志》卷四《建置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辑》第33册,第664—665页。
[33] 乾隆《鹤山县志》卷一二《艺文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辑》第33册,第712页。
[34] 康熙《新会县志》卷三《事纪》,《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第30册,第52页。
[35] 康熙《新会县志》卷三《事纪》,《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第30册,第58—59页。
[36] 康熙《新会县志》卷一〇《兵防》,《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第30册,第221页。
[37] 乾隆《鹤山县志》卷三《邑事》,《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辑》第33册,第651页。
[38] 康熙《新会县志》卷一〇《兵防》,《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第30册,第221页。
[39] 〔清〕 吴震方:《岭南杂记》卷上,《丛书集成初编》第3129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6页。
[40] 《清世宗实录》卷一〇八“雍正九年七月壬戌”条,《清实录》第8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43页。关于设置鹤山县的日期,另有雍正十年之说。但据《清实录》及乾隆《鹤山县志》,设县日期实为雍正九年,参见乾隆《鹤山县志》卷一二《艺文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辑》第33册,第709页。
[41] 乾隆《鹤山县志》卷二《沿革表》,《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辑》第33册,第647页。
[42] 乾隆《鹤山县志》卷一二《艺文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辑》第33册,第708—709页。
[43] 《清世宗实录》卷一〇八“雍正九年九月辛酉”条,《清实录》第8册,第467页。
[44] 道光《佛冈军民直隶厅志》卷二《秩官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辑》第12册,第42页。
[45] 道光《佛冈军民直隶厅志》卷二《秩官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辑》第12册,第42页。
[46] 道光《佛冈军民直隶厅志》卷二《秩官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辑》第12册,第42页。
[47] 乾隆《新会县志》卷一三《附余志》,《故宫珍本丛刊》第180册,第92页。
[48] 乾隆《新会县志》卷一三《附余志》,《故宫珍本丛刊》第180册,第85页。
[49] 《新会乡土志》志二《政绩》,冈州学会1970年版,第23页。
[50] 乾隆《新会县志》卷一三《附余志》,《故宫珍本丛刊》第180册,第80—81页。
[51] 〔清〕 王植:《崇雅堂稿》卷五《新会添设府治事同新、鹤、恩、开会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72册,第298—299页。
[52] 乾隆《新会县志》卷一三《附余志》,《故宫珍本丛刊》第180册,第81页。
[53] 《新会乡土志》卷首《新会山脉水源图附说》,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