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肿病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水肿病证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41个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1.阳水证:发病急,每成于几日之间,肿多由上而下,心热烦渴,小便短涩色黄,大便多秘,形壮色红,气息粗长,多见于青壮年,脉滑而有力。

一.风水泛滥证:眼脸浮肿,继则全身浮肿。来势迅速。多见恶风、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咽喉肿痛、舌红、脉滑数。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紧。脉沉(肿较甚时)、滑数或紧。越婢汤加减。(石膏剂量是麻黄3倍-4倍以上则只利水 ,不发汗)

1.越婢汤加减

麻黄18克  石膏55克  生姜9克  甘草6克  红枣12枚  

1.恶风加炮附子3克

2.注意:石膏55克更效。

风水证加减:

1.肿甚身重,为湿邪重,加苍术燥湿。

2.头面鸹肿,或咳喘为肺气郁滞,加浮萍、杏仁以加重宣肺行水之力。

3.一身悉肿、小便不利,加茯苓、泽泻利水。

4.烦渴热而少尿,为热闭水道,加鲜白茅根清热利尿。

5.恶寒身楚,为寒邪偏重,加苏叶、防风、桂枝等一、二味以辛温散解。

6.咽喉肿痛,为风热上搏,加板蓝根 、桔梗、连翘清热利咽。

7.恶风汗多,为表虚失固,加白术(越婢加术汤),散精输肺,固表止汗,使麻、膏得宣通水道之效。

8.甚者再加附子,助白术逐水祛湿。

 风水泛滥 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兼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紧。如水肿较甚,亦可见脉沉。常用方2.越婢加术汤加减。

麻黄18克、羌活9克、防风9克、防己10克、桂枝6克、白术12克、猪苓9克、茯苓9克、泽泻9克、车前子9克、炙甘草6克

1.恶风加炮附子3克

加减

1. 风寒者,加苏叶;

2. 风热者,去羌活、桂枝,加生石膏、金银花、白茅根、芦根;

3. 若咽喉肿痛明显者,还可加板蓝根、桔梗、牛蒡子、土牛膝、射干清咽散结解毒;

4. 若咳喘较甚者,加前胡、杏仁、葶苈子、苏子降气止喘;

5. 若汗出恶风,卫阳已虚,复感外邪者,可用防已黄芪汤加渗利之品,以补气固卫,行水消肿;

6. 脾胃气虚者,加大枣、甘草、太子参。

临证参考本证由风遏水阻导致水肿,故治疗要疏风散邪,也要通利小便,有肺经症状者还须宣畅肺气,实为疏风、宣肺、利水之法。但疏风宜致微汗为佳,利尿也以适当为度,因汗出太多易伤及阳气,利水太过致阴液耗损。恢复期要防止反复感冒。

1.卫阳已虚,汗多,恶风,无热,改用补虚固表、微佐行水法,方用

3.防已黄芪汤。

防已12克 炙甘草6克 白术9克 黄芪15克  

1.如果兼气喘加麻黄6克

2.如果兼胃中不和的,加入白芍3.6克

3.如果兼有气上冲的,加桂枝3.6克

4.如果兼下有陈寒的,加细辛3克

5.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水退肿。

2.卫阳不行,四肢肿,聂聂动,水在皮肤中,拟温阳助卫,行水消肿,方用

4.防已茯苓汤。

防已9克  黄芪9克  桂枝9克  茯苓18克  甘草6克  

1.恶风加炮附子3克

2.若脾虚重者,加党参以益气健脾;

3.肾阳虚者,加附子、仙灵脾等温壮肾阳;

4.水湿较重者,加泽泻、茯苓以增强利水渗湿之功。

二.疮毒内归证:身患疮?痍,或咽喉肿痛溃烂。或因洗浴,擦药不当。眼脸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恶风发热。脉浮数、滑数。苔薄黄、舌红。败毒散(有表证未解)、赤小豆汤(水肿毒甚)、五味消毒饮(有热毒证)、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外寒里热)

5.败毒散

羌活5克 柴胡5克 前胡5克 独活5克 枳壳5克 茯苓5克 荆芥5克 防风5克 桔更5克 川芎5克 甘草3克  

水肿加减:

1. 脓肿毒甚,重用清热解毒诸药。

2. 表证未除,重用散风解毒诸药。

3. 糜烂,加苦参、土茯苓利湿解毒。

4. 搔痒,加白鲜皮、地肤子、蝉衣疏风止痒。

5. 血热肿毒,加丹皮、赤芍凉血解毒。

6.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通府泄浊。

6.赤小豆汤

赤小豆 当归 商陆 泽泻 连翘仁 赤芍 汉防已 木猪苓 桑白皮 泽泻 生姜  

水肿加减:

1. 脓肿毒甚,重用清热解毒诸药。

2. 表证未除,重用散风解毒诸药。

3. 糜烂,加苦参、土茯苓利湿解毒。

4. 搔痒,加白鲜皮、地肤子、蝉衣疏风止痒。

5. 血热肿毒,加丹皮、赤芍凉血解毒。

6.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通府泄浊。

7.五味消毒饮

金银花20克 野菊花15克 蒲公英15克 紫花地丁15克 紫背天葵子15克  

1.热毒重者,加连翘、黄连、半枝莲。

2.血热毒盛 者,加牡丹皮、生地黄、赤芍等。

3.肿甚者,加防风、蝉蜕等。

  4.脓成不溃根深或溃而不易出者,加皂角刺。

5.若用于乳痈、局部红肿热痛者,可加瓜蒌皮、贝母、青皮等。

6.用于急性肾炎,浮肿发热者,可加白茅根、玉米须。

水肿加减:

1. 脓肿毒甚,重用清热解毒诸药。

2. 表证未除,重用散风解毒诸药。

3. 糜烂,加苦参、土茯苓利湿解毒。

4. 搔痒,加白鲜皮、地肤子、蝉衣疏风止痒。

5. 血热肿毒,加丹皮、赤芍凉血解毒。

6.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通府泄浊。

8.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6克 连翘6克 杏仁7克 赤小豆24克 红枣12枚 茵陈24克 生姜片6克 炙甘草6克  

水肿加减:

1. 脓肿毒甚,重用清热解毒诸药。

2. 表证未除,重用散风解毒诸药。

3. 糜烂,加苦参、土茯苓利湿解毒。

4. 搔痒,加白鲜皮、地肤子、蝉衣疏风止痒。

5. 血热肿毒,加丹皮、赤芍凉血解毒。

6.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通府泄浊。

9.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赤小豆24克、连翘6克、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15克、生麻黄6克、杏仁7克 、炙甘草6克 

1.热毒重者,加连翘、黄连、半枝莲。

2.血热毒盛 者,加牡丹皮、生地黄、赤芍等。

3.肿甚者,加防风、蝉蜕等。

  4.脓成不溃根深或溃而不易出者,加皂角刺。

5.若用于乳痈、局部红肿热痛者,可加瓜蒌皮、贝母、青皮等。

6.用于急性肾炎,浮肿发热者,可加白茅根、玉米须。

加减:

1. 脓毒甚者,重用蒲公英、地丁;

2. 湿盛而糜烂者,加苦参、土茯苓;

3. 风盛而瘙痒者,加白鲜皮、赤芍;

4. 大便不通者,加大黄、芒硝。  

湿毒侵淫  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发疮痍,甚至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常用方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1.偏重湿热下注,烦渴。舌赤、溲短赤涩胁痛、口苦 、肿痒、妇人带下臭秽,用龙胆泻肝汤清热利湿。

10.龙胆泻肝汤

酒龙胆草6克 栀子9克 炒黄芩9克 泽泻12克 木通9克 车前子9克 当归3克 酒生地黄9克 柴胡6克 生甘草6克加减: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三.水湿浸渍证:全身水肿。小便短少。身肿按之没指。身重神疲。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或有久居卑湿,水中作业,冲犯雾露。五苓散(通阳利水)、胃苓汤(燥湿行水)、五皮饮(利水消肿通用于阴水阳水)

11.五苓散

猪苓9克、泽泻15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桂枝6克 

水肿加减:

1. 肿甚而喘,兼见恶风发热,加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泄水平喘。

2. 面肿、胸满、不得卧,加苏子、葶苈子降气行水。

3. 以气滞喘郁为主可用苏子降气汤。

4. 下肢多肿,身重腰酸无力,痞闷纳呆,用除湿汤加大腹皮、木瓜。

12.胃苓汤

猪苓2.3克 泽泻3.8克 白术2.3克 桂枝1.5克 茯苓2.3克 苍术(泔浸)3克 姜厚朴1.5克 陈皮1.5克 炙甘草1.5克 生姜6克(包) 红枣3枚(包) 

水肿加减:

1. 肿甚而喘,兼见恶风发热,加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泄水平喘。

2. 面肿、胸满、不得卧,加苏子、葶苈子降气行水。

3. 以气滞喘郁为主可用苏子降气汤。

4. 下肢多肿,身重腰酸无力,痞闷纳呆,用除湿汤加大腹皮、木瓜。

13.五皮饮

陈皮5克 茯苓皮5克 姜皮5克 桑白皮5克 大腹皮5克

1.若腰以上肿甚,兼有风邪者,加防风、羌活、苏叶,以散风祛湿;

2.腰以下肿甚,小便短少,常与五苓散合用,以增强利水之功;

3.偏寒者,加附子、干姜,以温阳利水;

4.偏热者,加滑石、木通、以利水清热;

5.妊娠水肿,加白术,以健脾利湿而安胎

6.腹中胀满,加莱菔子、厚朴、麦芽以消滞行气;

7.正气不足,脾虚体弱,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水肿加减:

1. 肿甚而喘,兼见恶风发热,加麻黄、杏仁、葶苈子,宣肺泄水平喘。

2. 面肿、胸满、不得卧,加苏子、葶苈子降气行水。

3. 以气滞喘郁为主可用苏子降气汤。

4. 下肢多肿,身重腰酸无力,痞闷纳呆,用除湿汤加大腹皮、木瓜。

水湿浸渍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全身水肿,按之没指,以下肢为甚,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濡缓。常用方

14.五苓散合胃苓汤加减。

泽泻3.8克 、桂枝1.5克、苍术(泔浸)3克、白术2.3克、陈皮1.5克、桑白皮3克、生姜皮3克、大腹皮5克、猪苓2.3克 、茯苓皮2.3克 、生姜6克(包)、大枣3枚(包)

加减:

1. 肿甚而喘者,可加麻黄、杏仁、葶苈子;

2. 寒湿偏盛,中焦不运,脘痞腹胀者,可加厚朴、干姜、川椒目温脾化湿,行气宽中;

3. 卫表阳虚,汗出怕风者,加生黄芪、防风以护卫固表。

临证参考本证为寒湿困脾,脾阳失展,土不制水,故宜温脾通阳,化湿利水,用药宜温燥,不宜寒凉,这是治疗本证的关键。

1.水去脾虚,肿势少退,伴见腹满不食吐水,外台茯苓饮,补脾理气或用

15.外台茯苓饮

茯苓9克  人参9克  白术9克  枳实6克  橘皮7.5克  生姜12克

16.四君子汤

人参6克(焗服) 白术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加减:

1.呕吐者,加半夏、陈皮等以降逆止呕;

2.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等,以行气宽胸;

3.畏寒腹痛者,加干姜、附子等以温中散寒;

4.心悸失眠者,加再酸枣仁以宁心安神。

2.脾阳虚水逆,兼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气促,吐清痰涎,用苓桂术甘汤以温脾昨水。

17.苓桂术甘汤

茯苓12克 桂枝9克 白术6克 炙甘草6克 

加减:

1.如眩晕甚者,加泽泻,利水消饮邪;

2.咳嗽呕吐稀涎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

3.干呕,巅顶疼痛,肝胃阴寒水气上逆者,加吴茱萸,以温中暖肝,开郁止痛;

4.身瞤动而水气上泛,加附子,以温散水气;

5.脾气虚弱者,加党参、黄芪以益气健脾。

四.湿热壅结证:遍身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或面赤发热)、不引饮。小便短赤不利。大便干结或溏而不爽。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18.疏凿饮子。

泽泻12克 炒赤小豆15克 商陆6克 羌活9克 大腹皮15克 椒目9克 木通12克 秦艽9克 槟榔9克 茯苓皮30克 (各等分也可) 

水肿加减:

1. 用上方后腹满不减,大便不通,加防已,葶苈子、大黄增强攻逐之效。

2. 尿痛尿血,加大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

加减:

1. 湿热下注膀胱,伤及血络,见尿痛、尿血等症者,加大蓟、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

2. 若腹满不减,大便不通,体质尚实者,可加生大黄、黑白丑攻逐二便,或合用己椒苈黄丸,以助攻泻之力,使水从大便而泄;

3. 若肿势严重,兼见气粗喘满,倚息不得卧,脉弦有力者,为水在胸中,上迫于肺,肺气不降,宜泻肺行水为主,可用五苓散、五皮饮等方合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三子养亲汤以泻胸中之水;.

4. 若湿热久羁,化燥伤阴,水肿兼见口咽干燥、大便于结等津液亏耗之症状者,可用猪苓汤,既能滋阴,又可清利水邪。

 1.水浊上逆胸中。肿势严重,兼见气粗喘满,倚息不得卧,脉弦有力,葶苈大枣泻肺汤酌加杏仁、木通、防已、五苓散,泻肺利水,上下分消。

18.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子10克(包)红枣12枚(包)杏仁6克 木通6克 防已9克 猪苓9克、泽泻15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桂枝6克

2.湿郁化火,肝胆热壅。兼见头晕头痛、口苦、目赤、溲赤短涩、脉弦数,龙胆泻肝汤清利下焦湿热。

19.龙胆泻肝汤

酒龙胆草6克 栀子9克 炒黄芩9克 泽泻12克 木通9克 车前子9克 当归3克 酒生地黄9克 柴胡6克 生甘草6克

加减: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3.化燥伤阴。湿热久羁,咽干口燥,大便干结,猪苓汤滋阴利水。

20.猪苓汤

猪苓9克 茯苓9克 阿胶9克(包) 泽泻9克 滑石9克

加减:

1.本方用于热淋、血淋属热轻而兼阴虚者。

2.若治热淋,宜加栀子、车前子以清热利水通淋;

3.血淋者,宜加白茅根、大蓟、小蓟以凉血止血。 

4.肿势入腹,水邪内聚,(内外分消法)无效酌加逐水,少用芫花、大戟、甘遂。

2.阴水证:病多渐起,日积月累,或由阳水转来,病多内伤,由下而上,身冷不热、不渴,小便或赤涩,大便或见溏,神疲气怯,劳则病加,病程较长。多见于正虚久病之人。

一.脾不制水证:身肿,多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脘闷食减,腹胀便溏。面色不华,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21.实脾散。

姜厚朴3克 白术3克 木瓜3克 木香3克 草果仁3克 大腹子3克 炮附子3克 白茯苓3克 干姜3克 炙甘草1.5克 

加减:

1.若兼有气短乏力,怠惰,懒言者,加黄芪、党参等以补气;

2.尿少肿盛者,加泽泻、猪苓以加强小便之功;

3.脘腹胀甚,加陈皮、砂仁。

4.若小便中蛋白呈阳性,去甘草,加用鹿蹄草和芡实;

5.心悸怔忡者,加重附子的用量,并加生龙骨、磁石;

6.肝区胀痛,可加用青皮、三棱、莪术;

7.大便溏泻者,应将大腹子改用大腹皮;

8.大便秘结者,可加牵牛子以通利二便。

加减法;

1. 气短声怯,加人参、黄芪,或再少加升麻益气补中,清升则浊阴自降。

2. 小便短少,加桂枝、泽泻,化气行水。

本型系脾胃阳虚中寒,不能运化水湿所致的阴水。与阳水中水邪内渍之证,有阴阳虚实之别,其治法当温运脾阳升清降浊为主。《医学入门.水肿》;。若中寒者,温暖则气暖而小便自通,气陷者,则升阳阳举而阴自降。。不必见肿治肿,多用淡渗利湿为能事。尚独用渗利不施温补,则恐脾虚惫,而难以制水,则。愈利愈不利。

脾阳虚衰  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或白腻,脉沉缓或沉弱。常用方

22.实脾散加减。

炮附子3克、干姜3克、白术3克、桂枝3克、茯苓皮3克、椒目3克、车前子3克、大腹皮3克、木香3克、炙甘草1.5克  

加减:

1.若兼有气短乏力,怠惰,懒言者,加黄芪、党参等以补气;

2.尿少肿盛者,加泽泻、猪苓以加强小便之功;

3.脘腹胀甚,加陈皮、砂仁。

4.若小便中蛋白呈阳性,去甘草,加用鹿蹄草和芡实;

5.心悸怔忡者,加重附子的用量,并加生龙骨、磁石;

6.肝区胀痛,可加用青皮、三棱、莪术;

7.大便溏泻者,应将大腹子改用大腹皮;

8.大便秘结者,可加牵牛子以通利二便。

加减:

1.  若湿邪内盛,脘闷腹胀、苔厚腻者,可加苍术、厚朴、木香以燥湿健脾,理气消胀;

2. 若气短声弱,气虚甚者,可加人参、黄芪健脾补气;

3. 若小便短少,可加猪苓、薏苡仁、泽泻增强渗利水湿之功;

4. 若脾胃虚弱明显者,治当健脾化湿,以健脾为主,不宜过于分利,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临证参考脾阳虚衰,脾气亦虚,治疗本证的原则,一是补脾阳,用附子、干姜、桂枝、川椒之类;二是补益脾气,用党参、黄芪、白术、山药之类;三是健脾渗利,用猪苓、茯苓皮、薏苡仁、车前子之类。不可过用逐水之剂,待脾之阳气来复,病可转机,水肿可消。

1.脾虚生湿,气滞为肿。浮肿、面色萎黄、遍体轻浮、晨起头面肿,动久下肢肿胀,疲倦乏力,大便常溏软,小便反多、舌苔薄腻、脉弱。健脾化湿用

23.参苓白术散加减。

莲子内5克 薏苡仁5克 砂仁5克 桔梗5克(炒黄) 白扁豆7.5克(姜汁浸,去皮,微炒) 白茯苓10克 人参10克(焗服) 炒甘草10克 白术10克 红枣3枚 山药10克

加减:

1.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袪寒止痛;

2.纳差食少者,加炒麦牙、焦山楂、炒神曲等以消食和胃;

3.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等以燥湿化痰。

2.水退、脾虚未复。淡渗之后,水肿见消,胃中胀满不食,原法酌减渗利之品,或用五味异功散。不可久用疏利之品。

24.五味异功散

人参6克(焗服) 白术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陈皮5克 生姜5片 红枣2枚 

3.利水伤胃阴。兼见口燥舌干,大便干结,宜甘淡复胃,调补脾阴,不可继用渗利或苦燥,用

25.致和汤

加山药、党参(北沙参 扁豆 石斛 陈仓米 枇杷叶 鲜竹叶 麦冬 陈木瓜 生甘草 山药 党参)。

二.气虚水溢 浮肿,尤以下肢明显,按之凹陷,有时晨起面浮较甚,纳少便溏,倦怠无力,腰背酸痛,胫膝酸软,动则气短,尿有余沥,舌淡红,舌边常见齿痕,苔薄白,脉细弱。常用方

26防已黄芪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生黄芪15克、党参9克 、防风9克、防己12克、炒白术9克 、茯苓皮9克、生薏苡仁9克、山药6克、车前子9克、杜仲9克、炙甘草6克  

1.如果兼气喘加麻黄6克

2.如果兼胃中不和的,加入白芍3.6克

3.如果兼有气上冲的,加桂枝3.6克

4.如果兼下有陈寒的,加细辛3克

5.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水退肿。

加减:

1. 若脾虚气滞者,加木香、香橼、佛手、大腹皮;

2. 若腹水明显,腹胀难忍,步履艰难,甚则腹大不能起床者,加大腹皮、生姜皮陈皮、鸡内金等以运脾利水、消滞疏中

3. 若气分药不效,可寻求于血分,合桃红四物之类;

4. 若从脾治不效,亦可从肝络瘀阻论治,重用养肝和络之药,如当归、白芍、枸杞子、红花、桃仁等;

9. 病程日久,脾病及肾,以肾气不足为主者,可加济生肾气丸治疗;

10. 心气不足为主者,用归脾汤或炙甘草汤加赤小豆、丹参、益母草等。

临证参考气虚水肿,治疗重在补气,用大剂量黄芪补气利水,同时可配防风,以防大剂量黄芪导致中焦胀滞。补气的同时,应注意虚在何脏,辨证准确,才能提高疗效;气虚运血无力,多兼有络脉瘀阻,加重水肿,故治疗时酌加活血通络利水之药。

三.气阴两虚 浮肿日久,气短乏力,纳少腹胀,手足心热,口干咽燥,头目眩晕,舌红少苔或舌淡而边有齿痕,脉细数或细弱。常用方

27.防已黄芪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生黄芪15克、生熟地各9克、太子参9克、山药9克克、枸杞子9克、山萸肉9克、紫河车9克、女贞子9克 旱莲草9克、防己12克 、茯苓皮9克、生薏苡仁9克、续断9克、车前子9克、芦根18克、白茅根9克 

1.如果兼气喘加麻黄6克

2.如果兼胃中不和的,加入白芍3.6克

3.如果兼有气上冲的,加桂枝3.6克

4.如果兼下有陈寒的,加细辛3克

5.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水退肿。

加减:

1. 阴虚尿少者,加沙参、麦冬;

2. 气虚偏重者,重用黄芪,并加党参、白术;

3. 精气亏虚较甚者,加何首乌、天冬、阿胶等。

临证参考本证气虚阴虚,水湿逗留,补气药重用生黄芪、太子参;滋阴药不用大剂厚味,以滋阴而不恋邪为宜;利水时要防伤阴。平补气阴药长期服用,气阴得复,肿自消退。

四.肾虚水泛证: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短。腰痛酸重。尿量减少,或反多尿。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灰滞、苍白。舌质胖淡、或有齿痕、苔白,脉沉迟无力。

28.真武汤加减。

茯苓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白术6克 炮附子9克 

加减:

1.咳嗽者,为水气上犯于肺,故加细辛、干姜以温肺化饮,加五味子以敛肺止咳;

2.小便利者,去茯苓,恐过利伤肾;

3.若脾阳虚甚而下利者,去白芍之酸寒,加干姜以温运脾阳;

4.若呕者,为水停于胃,病非在下焦,故去附子,加重生姜,以温胃散水而止呕。

水肿加减:

1. 小便不利,水肿较甚,口渴,加五苓散,加强通阳利水之效。

2. 神疲肢冷,上述虚寒症状加重,加胡芦巴、巴戟天、肉桂以温肾壮阳以助气化。

3. 咳喘面浮、汗多,不能平卧,加党参、蛤蚧、五味子、山茱萸、煅牡蛎、黑锡丹,纳气防脱。

4. 心悸唇舌紫绀,脉虚数,加肉桂、炙甘草,加重附子剂量,温阳化水;加丹参、红花温通化瘀。

5. 神昏欲寐,溲闭,泛恶,甚至口泛尿臭或兼头痛烦燥,加大黄、半夏、黄连,通府泄浊降逆精神。

1.正虚寒气又犯证:重感风邪、恶寒无汗、肿势加剧、小便短少,宜温经散寒,真武汤去芍药,加麻黄、细辛、甘草,或加党参、菟丝子扶正。

2.下元虚冷、肾不摄水证。小便清长、色白体赢,宜温固下元,真武汤加菟丝子、补骨脂、五味子等。

五.肾阳衰微  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冷痛酸重,尿量减少或增多,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灰滞或咣白,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常用方

29.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熟附片6克、鹿角片9克、巴戟天9克、仙灵脾9克、熟地黄12克、山药3克、山茱萸3克、白术6克、茯苓9克、泽泻9克、车前子3克、桂枝3克(粉服焗)

加减:

1. 小便清长量多者,去泽泻、车前子,加菟丝子、补骨脂温固下元;

2. 心悸、唇绀、脉虚数或结代者,重用附子、桂枝,加炙甘草、丹参以温阳化瘀;

3. 若见喘促,汗出、脉虚浮而数者,可加人参、蛤蚧、五味子、煅牡蛎,或吞服黑锡丹以防喘脱;

4. 若病程缠绵,复感外邪,症见发热恶寒,肿势增剧,小便短少,以越婢汤为主,酌加党参、菟丝子等补气温肾之药;

5. 病至后期,如水肿反复发作,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咽干燥,五心烦热,舌红,脉细弱者,用左归丸加泽泻、茯苓、冬葵子;

6. 若兼有头晕头痛,心悸失眠者,可用左归丸加重镇潜阳之品,如龙骨、牡蛎、珍珠母、鳖甲等;

7. 若见神倦欲睡,泛恶,甚至口有尿味者,宜炮附子合大黄、吴茱萸、黄连、茯苓、陈皮、竹茹、代赭石、六月雪等。

临证参考本证为阴水重证,阳虚阴盛,本虚而标实,故治疗重在温阳,主药为附子,剂量宜重,可用30~60g,但用时须久煎,以去其毒性而存温阳之效,见效即可减量,且需与补肾药同用。同时还须适当配伍补阴之品,可阴中求阳,并可防阳旺之偏。

  阳虚水肿,反复不愈,正气日衰,复感外邪,则兼风水之证,可急则治标,暂按风水论治,但因属本虚标实之证,故治疗时要顾及正气虚衰的本质,需扶正祛邪,不可过用表药,可酌加健脾温肾之品。临床以脾肾阳虚水肿多见,可温补脾肾,利水消肿,治疗时要注意区别脾、肾的轻重主次,有所侧重地进行治疗。

六.肾不化气证:水肿久留不退、反复发作。下肢较肿、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小便不利、或尿多色清(夜尿多)。腰酸膝软。脉虚弱。或伴见神疲体倦、头晕耳鸣、腰痛遗精、阳萎早泄、牙龈出血。

30.金匮肾气丸;

山萸肉12克 山药12克 熟地24克 丹皮9克 泽泻9克 茯苓9克 肉桂3克(焗服) 炮附子3克(先煎)

加减:

1.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力;

2.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

3.痰饮咳喘者,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温肺化饮。

水肿加减:下肢肿甚,小便不利,加牛膝、车前子,利肾泄浊。

1.水肿少退,肾精未复证:水 肿较退,肌肤不泽、语音低怯、面色不华、溲功多功少,温肾固摄、填补精气。方用

31.无比山药丸。

山药6克 肉苁蓉12克 五味子18克 菟丝子9克 杜仲9克 牛膝9克 泽泻3克 干地黄3克 山茱萸3克 茯神(一作茯苓)3克 巴戟天3克 赤石脂3克 

加减:

1.尿血加阿胶、仙鹤草、小蓟、旱莲草、三七等止血药。

2.尿血也加仙鹤草、蒲黄、槐花、紫珠草等止血。尿血反复不止,可再加牡蛎、金樱子、补骨脂等固涩止血。肾阳亏虚较甚,腰脊酸痛,畏寒神祛者,可加鹿角粉、狗脊温补肾与督脉。

2.阴精伤损证:兼见面色潮红、头晕头痛、心悸不寐、腰酸遗泄、精气疲惫、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大便燥、喘嗽有痰、脉细弱、舌红。治宜滋阴利水。方用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牛膝、车前子。或用补肾填之左归丸。

32.六味地黄丸

山萸肉6克 山药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麦冬6克 五味子6克 牛膝6克 车前子5克  茯苓4.5克  

1.阴虚而火盛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之功;

2.兼纳差腹胀者,加焦白术、砂仁、陈皮等以防滞气碍脾。

33.左归丸

大怀熟地12克 炒山药6克 枸杞子6克 山茱萸6克 酒川牛膝6克 盐菟丝子6克 鹿角胶6克(焗) 龟胶6克(焗)加减:  

1.滑精者,去川牛膝;

2.无火象者,去龟胶;

3.真阴不足,虚火上炎者,去枸杞子、鹿角胶,加女贞子、麦门冬以养阴清热;

4.火?烁肺金,干咳少痰者,加百合以润肺止咳;

5.夜热骨蒸者,加地骨皮以清虚热,退骨蒸;

6.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水渗湿;

7.大便燥结者,去菟丝子,加肉苁蓉以润肠通便;

8.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

3.瘀血阻络、营卫不利证。水肿久稽、面色黯滞、舌紫不活,或皮肉有赤缕血痕,妇人经闭、脉沉涩,宜肾气丸加赤芍、红花等,或肾气丸合四物汤,活血化瘀。

34.肾气丸加赤芍、红花;

山萸肉12克 山药12克 生地24克 丹皮9克 泽泻9克 茯苓9克 赤芍9克 红花9克 肉桂3克(焗服) 炮附子3克(先煎) 

1.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力;

2.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

3.痰饮咳喘者,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温肺化饮。

35.肾气丸合四物汤;

山萸肉6克 山药6克 生地12克 丹皮6克 泽泻6克 茯苓6克 红花6克 赤芍6克 当归6克 川芎3克 白芍6克 肉桂1.5克(焗服) 炮附子1.5克(先煎)

1.畏寒肢冷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力;

2.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

3.痰饮咳喘者,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温肺化饮。 

4.病情加重、气血耗损、精神失守,宜救本培元,用

36.大补元煎;

人参15克  山药9克 杜仲9克 熟地黄9克 当归9克 枸杞子9克 山茱萸9克 炙甘草6克  

1.阴虚甚者,加龟板、鳖甲、旱莲草。

2. 阳虚明显,可加巴戟天、肉苁蓉。

3. 纳差,加神曲、砂仁、谷芽等。

水肿证:若元阳不足者,加附子、肉桂、炮姜之类。

七.脾肾虚败、气血逆乱:

1.浊阻阳明、和降受扰(多由湿热蕴结壅塞,及通降受阻发展而来)症见恶心泛恶、吐清涎、甚至二便闭,嗜睡不食、神昏,舌苔腻浊、脉细数。温胆汤加苍术、代赭石。便闭加大黄。

37.温胆汤

半夏6克 陈皮15克 茯苓4.5克 炙甘草3克 竹茹6克 枳实6克 苍术6克 代赭石6克 生姜15克 红枣1枚  

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

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便闭加大黄。 

2.水凌心肺、阳气衰微证:(多由阳虚水泛,发展而来)症见心悸、气短促、咳喘清涎,颤振。

38.真武汤;

茯苓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白术6克 炮附子9克 

1.咳嗽者,为水气上犯于肺,故加细辛、干姜以温肺化饮,加五味子以敛肺止咳;

2.小便利者,去茯苓,恐过利伤肾;

3.若脾阳虚甚而下利者,去白芍之酸寒,加干姜以温运脾阳;

4.若呕者,为水停于胃,病非在下焦,故去附子,加重生姜,以温胃散水而止呕。

39.黑锡丹;

黑锡9克(另包) 硫磺9克(另包) 胡芦巴1.5克 沉香1.5克 熟附子1.5克 肉桂1.5克 茴香3克 破故纸3克 肉苁蓉3克 金铃子3克(去核) 木香3克

3.阳微阴脱、神气欲绝(多由肾气不化、肾中阴阳俱虚,发展而来)症见神昏、面无华色、呼吸微弱、汗出、二便自遗、舌淡、苔腻、脉微细。治用回阳救脱。

 4.虚风扰动、神明不守证:(多由肾精内竭,以致脉络失养,发展而来)症见筋惕肉瘈、步履飘摇、头晕神昏。方用羚羊钩藤汤(熄风时用)、大补元煎(补元时用)。

40.羚羊钩藤汤

羚羊角4.5克(刨细丝,先30分钟) 霜桑叶6克 川贝12克(去心) 鲜生地15克 双钩藤9克(后下) 滁菊花9克(后下) 茯神木9克 生白芍9克 生甘草2.4克 淡竹茹15克(先煎) 

1.气分热盛而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加石膏、知母等以清气分之热;

2.营血分热盛而见肌肤发斑、舌质红或降者,加水牛角、丹皮、紫草等以清营凉血;

3.兼腑实便秘者,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

4.兼邪闭心包、神志昏迷者,加紫雪或安宫牛黄丸以凉开止痉;

5.抽搐不易止息者,加全蝎、僵蚕、蜈蚣等以熄风止痉;

7.高热不退,津伤较甚者,加玄参、天冬、麦冬等以滋补津液。

8.若无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或珍珠母替代,但用量宜大。

41.大补元煎

人参15克  山药9克 杜仲9克 熟地黄9克 当归9克 枸杞子9克 山茱萸9克 炙甘草6克  

1.阴虚甚者,加龟板、鳖甲、旱莲草。

2. 阳虚明显,可加巴戟天、肉苁蓉。

3. 纳差,加神曲、砂仁、谷芽等。

5.邪毒内闭、元神涣散证:(各型发展、均可导致)症见神昏、肢冷、身热、瞳神缩小,二便闭、口臭、呕恶、唇干、龈、鼻衄、舌红絳、苔焦黄、脉细数。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或有用大黄煎液、保留灌肠。

 水肿其他治法

  1.香薷叶500克,水一斗,熬至烂,去滓,再熬成膏,加白术宋210克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丸,米饮下, 日五夜一服。治暴发风水,通身皆肿(方见《外台秘要》深师薷术丸)。

  2.苦葫芦瓢30克,微炒为末,每曰粥饮服三克,功专利水(见《太平圣惠方》)。

  3。败荷叶烧存性,研末,每服6克,米饮调下, 日三服,治阳水浮肿(见《丹溪心法》)。

  4.浮萍晒干为末,每服方寸匕、白汤下口二服,治水气洪肿,小便不利(阳水)(见《太平圣惠方》)。

  5。大冬瓜一枚,切盖去瓤,以赤小豆填满,煨至火尽,取出切片,同豆焙干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煎冬子汤下,日三服,小便利为度。治十种水气、浮肿喘满(见《杨氏家藏方》)。

  6.冬瓜白瓤,水蒸汁,淡饮之。治水肿烦渴,小便少(见《圣济总录》)。

  7.大蒜十个,捣如泥,入蛤粉,丸如梧子大,每食前白汤下廿丸,利水(见《普济方》)。

  8.禹功散。黑牵牛末120克,茴香30克,炒为末,每服3--,.6克,以生姜自然汁调下,逐水(见,《儒门事亲》。病水之人,如长川泛滥,非杯杓可取,必以神禹决水之法治之。)。

  9.代盐。以秋石拌饮食,少少用之(《摘玄方》).

  1.中成药

  (1)人参健脾丸(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脾胃虚弱型水肿者。

  (2)金匮肾气丸(同仁堂牌,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每服69。每日2次。适用于肾阳不足型水肿者。

  (3)六味地黄丸(同仁堂牌,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每服69,每日2次。适用于肾阴不足型水肿者。

  2.单验方

  阳水水盛时酌情逐水,可选用:

  (1)控涎丹:胸水明显,已用各种方法治疗仍顽固不消者,可小剂量服用控涎丹,用时剂量由小到大,每日用量1.5~4.5g,晨起空腹顿服,用淡姜汤或温开水送下。一般连续服3~5天即停,见效后即减量,服后腹痛、腹泻较剧者,立即停药,防止伤正。

  (2)大戟枣:大枣150g,放在锅内,加水,以上没四指为度,大戟并根苗30g,入锅同煮,待熟,去大戟吃枣,分4~6次服,每日2~3次。

  (3)商陆豆:商陆15g,绿豆30~50g,煮熟去商陆,可服1周,不宜久服。

  (4)苦葫芦瓢30g,微炒为末,每日粥饮服3g,功专利水。

  (5)干燥玉米须50g,加水600ml,用温水煎煮20~30分钟,或煎至300~400m|,经过滤而口服,每日1剂。

阴水水不盛时,扶正可选用:

  (1)黄芪鲤鱼汤:生黄芪50g,鲤鱼1条500g左右,生姜30g,葱60g,炖汤不放盐,喝汤吃鱼。

  (2)黄芪苡米粥:用生黄芪60g,生薏仁50g,煮成稀粥,长期食之。

  (3)黄芪山药粥:生黄芪60g,山药60g,每日一剂,煎汤服。

  3.针灸

  针刺脾俞、肾俞、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命门、丰隆、水分,采用弱刺激手法。可酌情加灸。

水肿现代研究

  有关水肿的中医药研究,主要涉及肾原性水肿、心原性水肿、特发性水肿等几个方面,下面将分别介绍。

  一、肾原性水肿的中医研究

  1.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属中医水肿范畴,其病位在肾,与肺脾关系密切。普遍认为中西医结合是目前较理想的治疗方案。临床治疗大致可分为:(1)中药基本方加西药:傅贵基等认为气虚血瘀为其基本病理,故采用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益母草等益气活血药为基本方,随证加减,并配合西药强的松及对症治疗,结果41例复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完全缓解30例,基本缓解8例,无效3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5 <7>:436)。吕志平等认为肾气虚是本病的病理基础,气阴两虚是基本特征,湿邪可贯穿疾病的全过程,瘀血是本病的必然转归,故采用益气、温肾、滋阴、活血化瘀、利湿中药如附子、黄芪、生地、丹参、益母草等自拟主方,联合西药治疗59例,结果缓解16例,有效25例,无效8例,疗效优于单纯中药或单纯西药的治疗(中医杂志,1991,(9):26)。(2)辨证分型加西药:王秀琴等将本病分为肺脾气虚,治以益气健脾、化湿活血利水,药用党参、黄芪、丹参、益母草等;脾肾阳虚型,治以健脾温肾,活血利水,药用附片、桂枝、仙灵脾、益母草等;肝肾阴虚型,治以滋阴补肾,平肝潜阳,活血化瘀,药用熟地、生地、山萸肉、丹参、泽泻等;气阴两虚型,治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用黄芪、黄精、黄连、丹参等。并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药,配合西药激素、免疫增强剂,治疗78例中,完全缓解48例,基本缓解8例,好转1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8.4%,优于单纯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组,总有效率76.47%(中国医药学报,1991,<5>:42"--44)。(3)分期辨证加西药:王亚平分5个阶段选用不同的方剂治疗,水肿期用温肾健脾利湿方;用强的松出现皮质功能亢进时,用滋阴清热方;用细胞毒药物出现骨髓抑制时,用益气补血方;强的松减至小量时用培补脾肾方;停服激素后用金匮肾气丸巩固治疗取得良效(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4(7>:446)。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已取得可喜疗效,在中医辨证施治基础上,联合应用西药,不仅可以拮抗西药的副作用,减少并发症以及撤减西药后的反跳现象,而且能够缩短激素的用药时间,预防感染,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复发,提高治愈率(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2.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本病的治疗已由50年代的单纯温补脾肾发展到近年来的温补、滋阴、清热、解毒、利湿、活血等多种治法。其中对清热、利湿、解毒、活血等治法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毛新宽等应用气血水同治法,药用茯苓、黄芪、白术、丹参、益母草、猪苓、枸杞子加减治疗慢性肾炎56例,显效25例,有效2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2.1%,优于同期西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29.2%)(实用中医药杂志,1996,(6>:6~7)。邓光远应用固肾解毒活血法治疗慢性肾炎179例,临床治愈128例,好转35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91.06%(湖北中医杂志,1995,17<1>:14~15)。李富生等采用中西医结合,中医辨证分为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肾阴虚、阴虚阳亢、湿热、血瘀肾络6型,配合西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300例,完全缓解62例,基本缓解93例,好转122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92.33%(陕西中医,1995,16(6):255~256)。胡克明用疏风宣肺法治疗急性肾炎54例,痊愈48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2%(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5,<4>:14~15)。此外近年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分期分型论治肾小球肾炎有进展。叶景华以中医药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420例,按病程分为邪盛期和恢复期两个阶段。邪盛分为风热、湿热、风寒、寒湿证,以祛邪为主;恢复期分阳虚、气虚两型,治疗以清化余邪而扶正为法,结果临床痊愈率83.1%,好转率16.9%(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7>:12~14)。

  二、心原性水肿的中医研究

  对心原性水肿,应用中医药治疗较多的,当推肺心病和风心病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水肿,其治法主要为活血化瘀,强心利尿。

  1.活血化瘀临床实践证明,心力衰竭时均有瘀血存在,若不予解决,往往不利于心力衰竭的控制。蒋红心认为老年心衰,位在心,并乎肾,病理为瘀血,病机为阳虚气弱,水停瘀留,单用西药效差,临床用益肾活血汤为主配合小剂量西药治疗72例,显效率69.4%,控制老年心衰起效快,副作用少(中医杂志,1993,(2>:95~96)。张素燕应用温阳化痰活血法治疗肺心病心衰34例,显效22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2%(国医论坛,1995,(1):37,)。蒋森应用益心化瘀利水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6例,基本纠正8例,显效19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6%(山西中医,1995,<2>:15~16)。

  2.强心利尿强心利尿是治疗心原性水肿的主要措施。近年来发掘单味强心利尿的中草药有福寿草、万年青等。沈玉明用大剂量万附葶方(万年青15~30g,附子15~40g先煎,葶苈子30~45g)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60例,有效率88.93%(浙江中医杂志,1990,(5>:195)。张立营用强心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50例,药用人参(另煎)6g,附子(先煎)6g,黄芪30g,丹参15g,葶苈子15g,桂枝12g,枳壳12g,泽泻12g等,总有效率94.o%(浙江中医杂志,1992,27<9>:387)

  三、特发性水肿的中医研究

  特发性水肿是指以水肿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原因不明的综合征,以中年妇女多见,目前尚无特殊疗法,近年中医药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王静等认为本病病机除肺脾肾三脏气化失常外,还与血瘀和肝失疏泄有关,故宜补气益肾健脾,行气活血利水为法,药用三皮双泽汤(茯苓皮、大腹皮、山药、薏苡仁各30g,泽兰、泽泻、黄芪、淫羊藿各20g,陈皮、汉防己、枳壳各15g,自术、当归、香附、川芎各lOg,桂枝8g,甘草6g)加减治疗25例,痊愈20例,好转4例,无效1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0)

相关推荐

  • 中医是怎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

    导读: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危害极大,患者最好能够及早进行治疗,对此很多患者会选择中医治疗的方法,中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主要是辨证论治,根据每个患者的体质采用不同的方药进行治疗,总的治疗方法以泻浊排毒.兼有 ...

  • 慢性肾小球肾炎效验良方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以病程长,病势缓,反复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不同程度的浮肿和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多有一个相当长的无症状异常期,常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逐渐破坏肾单位, ...

  • 治癃闭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癃闭证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8个药 ...

  • 治淋证精选的药方

    治淋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淋证病的症状,根据症 ...

  • 治内伤发热病证精选的药方

    治内伤发热病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内伤发热证病 ...

  • 治尿浊证精选的药方

    治尿浊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尿浊证病的症状,根 ...

  • 治痉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痉证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18个药 ...

  • 治积聚证精选的药方

    治积聚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积聚病的症状,根据 ...

  • 治黄疸证精选的药方

    治黄疸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黄疸病的症状,根据 ...

  • 治关格证精选的药方

    治关格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关格证病的症状,根 ...

  • 治鼓胀证精选的药方

    治鼓胀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鼓胀病的症状,根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