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坏人总是比好人的心理强大?难道坏人不会内疚吗?

在前几年的社会新闻当中,我们总是看到许多老人碰瓷的时间,各个案例的过程都是大同小异的,大概都是有人看到老人摔倒在地,上前搀扶后却反被老人及其家属诬陷是好心人推倒了老人。

在前几年,监控系统还并不健全,所以导致了这类案件频发,为什么明明是做好事,还要反被诬陷呢?

在相关案件当中,那些老人的家属声情并茂的诬陷别人,由于证据的不足,那时总会有人能够成功地从好心帮忙的人身上捞到一笔,以至于这种碰瓷事件越来越多。

真正的坏人,并不认为自己坏

在正常人的认知范围之内,我们都自然地认为人一旦做了坏事,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我们总是觉得那些坏人终究会受不了那种良心的折磨。

点击加载图片

所以,我们总是在期待浪子回头,希望那些坏人能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能够良心发现,悬崖勒马。

但是,现实其实与我们的想象有着很大的差距,以上这些想象只会出现在善良的人脑海中。

真正内心善良的人,是不会去做坏事的,会受到自己良心谴责,改邪归正的人,也不能算是坏人。因为没有好人做了坏事就永世不得超的道理,他们只是一时走错了路,但是他们的骨子里其实还是好人。

那些碰瓷的老人和老人的亲属,也许并不觉得自己的做法有什么问题,因为他们觉得,总要有人对老人的伤负责,那么就误了你是谁都可以,管你到到底是不是那个导致老人摔倒在地的主要原因。

点击加载图片

在坏人的眼里,他们做什么都是正确的,他们的观念是无比正确的。例如,希特勒在大肆屠杀犹太人的时候,从来都没有考虑过这件事情的对错与否,而是一心想着犹太人会毁灭全人类和整个世界,所以希特勒认为,为了全人类着想,他必须杀光犹太人。

好人和坏人的界定

所谓“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古时候这些话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具有他的道理的,在现代,这样的事例依然不少,那么如果抛开了道德底线的束缚,我们到底应该做好个好人,还是做个坏人?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授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认为:我们应该做好人。亚当在其著作《Give And Take》中将人类分为三种:1、给予者;2、获取者;3、互利者。

点击加载图片

给予者擅长于帮助他人,获取者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互利者强调互惠互利。

亚当强调说:“虽然很多给予者都会被别人利用从而混得不好,但是,如果你观察那些地位颇高的人,其中也有大量的给予者,所以,给予者十分不在社会的两个极端部分的。”

但是,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还有不同的答案。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杰弗瑞·菲佛(Jeffrey Peiffer)写过一本书叫做《权利》,答案与亚当恰好相反,他的答案就不如亚当那么美好了,菲佛认为,作为一个坏人更加容易获取相应的利益与权力。

有实验结果表明,傲慢无礼的人在普通人看来拥有着更加高级和优秀的社会地位。

点击加载图片

坏人最终将赢得战役,但却会输了战争

曾经有专家在奢侈品商店做了一个实验,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观察人员发现,当有顾客只拿起一瓶香水进行询问的时候,柜台服务员的态度就会比较恶劣,甚至眼睛之中带有一些鄙夷。

就像在用眼神暗示顾客:“别看了,这不是你能买得起的东西。”

但是实验的最终结果显示,柜台复员的这种态度不仅没有降低自己店里的销售额,反而增加了奢侈品的销售额,因为,在这种鄙视的眼神的促使下,会激起顾客的心理不满,然后就会产生一种“你居然看不起我,那我就买给你看”的心态。

点击加载图片

但是,这种手段并不能成为促进奢侈品销量的长久手段,因为时间久了就会发生问题,因为研究者在对那些一怒之下购买了奢侈品的顾客时,大多数的消费者都表示了后悔,并且表示,再也不会踏入这家奢侈品商店一步。

做坏人可能会让你赢得很多次的战役,但是最终会导致你输掉整个人生战争。综上所述,做坏人可能可以赢得一时的利益,但是,只有做一个好人才能使自己一辈子问心无愧。

- The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