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变得优秀,在未来有什么东西能够让孩子变得足够特别?
01
这两周发单篇发的比较少,不是因为没有写,只是在平台上发的比较少,一部分是我可能还需要再整理整理才能发出来,一部分是写出来也不适合这个平台发,所以就是现在看到的这个结果。
这两周我也看到很多关于教育的讨论,曝出的红黄蓝事件,新出的关于教育的政策,还有让人羡慕的一些区域的午休睡眠,等等。
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有些话题总是轮回反复地在讨论,有些的观点却总是神奇地同步。
不过,我觉得随着时代的进步,看法还是会有变化的,比如对于“好”的定义,对于优秀的孩子该掌握能力的定义。
02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同一时代的人如何才能变得更优秀?
当然这个问题的目的也是为了倒推怎样做培养计划。
非常感谢普及的义务教育以及大批量的大学扩招,我们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也正是因为人才的大量涌现(当然这里可能会有人反驳我培养出的批量的并不一定是人才。我这里对人才定义是指这样的人接受过大学教育,高等教育,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进行继续教育,与新知识的学习能力掌握的很快。),这样一批人才的出现让我们可以快速的覆盖各行各业。
网络的普及以及信息的快速流传,给了我们太多的突破圈层和壁垒的机会,得以看见原来我们都不敢想象自己能够看见的信息和学习到的知识。
也感谢网络上大量的乐于分享的人们,优秀的经验得以传播,得以让更多人看见,能够让后来的人们跟着去学习。
现在的技术和知识更新迭代得太快了,新知识的出现在有极强学习能力的人手中,能够快速的变为工具去运用到实际当中。
而当大部分人都具备这项能力的时候,什么东西能够使得这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存在?
我在思考这个问题,
或者换一句话说:
什么样的东西才能够是亘古不变的?
什么样的东西是需要依靠经验去积累的?
什么样的东西是无法批量复制的?
什么样的东西是依靠个性才能去创造的?
最初的时候,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和艺术相关的,这种不能通过量产实现的能力,这个里面包含了手艺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匠人,包含了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
大部分普通的能力和机械化的能力我觉得将来肯定都会被自动化,包括现在看写代码都快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能力了。
所以将来究竟是什么东西能够让孩子们在未来处在沙尖上呢?
越想越觉得自己读的书太少,懂得太少,继续埋头书堆,希望能够看见不一样的光吧。
03
就像网友给我留言,说何必懂这么多诗呢?
我说,确实,够用就行,但我总是不够用。
和孩子一起外出看见柳树,我想让他形容了树的叶子,他能回忆起背的《咏柳》,柳树被二月里剪刀似的春风,剪成垂下的丝绦。
对,孩子的内心里有很多可以形容的词,能够在恰当的场合运用出来。
这样的描述可能有点苍白,我换一种说法。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让我们沟通交流、相互理解的一个工具,那么怎么样才能快速让人理解我们所想要表达的意思?
李白在高兴的时候他会说什么,月下独酌的时候他会说什么?
如果我想表达我的心情和李白在月下独酌时候心情一样,那你在理解了或者你在知道李白在月下独酌那首诗的含义和他在当时所表达的心情,那你就能很快的理解我想要表达的东西。
有时候真的觉得知识和语言是一种很奢侈的东西,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的,虽然它看起来是一个普适性的、大众的工具,人人都会。我这么说似乎有欠妥当,改为“好好说话”或许会更合适。
说一个场景,我和你是朋友,你要去坐火车,好我们在等车,然后我说“我去买几个橘子去,你在这不要动,等着”,之后我拎了一袋子橘子站到你面前,我对你说“我走了,到那边记得来信”,你是什么反应?
提示一下,朱自清的《背影》,这个梗已经被玩烂了。
懂的人能懂,不懂的人也就笑笑吧。
其实我们经历过的很多事物古人都经历过了,他们用他们的经验来诠释,这些事我们可以理解,也可以恰当的运用。
我认为看书学习,背诵古诗,是我们快速掌握知识的一个捷径,也是人为什么会说现在的人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理由,这个巨人,就是书籍、经验堆成的巨人。
所以,如何不读书呢?
这个讨论引起的思考让我对折叠城市又有了一个层面理解,不同的圈层里都需要有呼吸的空间,我们都能看见上面优秀的人,进而树立奋斗目标,我们也能从比自己欠缺一些的人中找到自信。
不同的观点也让这个城市更多元化,每个人都能自得其所,这也挺好的。
返回到标题,这还是一个未思考出结果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