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真的是败给了自己吗?
在乡村做公益的几年间,碰上很多挫败,有一个挫败总让我无法释怀。这个挫败从不张扬,却如同苍蝇一样,在身边嗡嗡作响,甩也甩不清。
曾在一所乡村中学做公益图书馆,开馆伊始,校方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学生们更是天天将图书馆围个水泄不通。一个月过去两个月过去,来图书馆的孩子日渐稀少,加入学生义工团队的学生参加团队活动时也渐渐星散。我当时很是纳闷,私下和几个学生私聊,都闪烁其词,不愿正面回答。
终于有一天,一个女生向我解了疑团:老师和她们说了多次,不准参加图书馆的活动,不准去图书馆借书。理由呢?没有!没有理由,就是不许去!!!她们还来参加,是不敢让老师知道。知道了,又会是一通训骂。
也曾有多个学生义工,事实上这个数字一直在更新中,在图书馆当了一段时间的学生义工后,突然就不来了。而且是好一段时间都不出现,绝足的那种。有的学生会低声告诉我:我爸(我妈)说我成绩下滑了,不让我去图书馆了。而有的学生直等到上了中学,离开了学校才敢跟我说:是我们老师命令我,不让我去图书馆的,还不让我跟你们说是她说的。
有一个二年级的学生,几乎每天上午一放学就第一个跑进图书馆,一天,他突然无端端地就趴在图书馆的桌上哭了起来。翠姐问他,他抽泣着:“我们老师说从明天开始就不让我来图书馆了!”
有的老师明着和我有说有笑,可是学生说,就是这个老师,现在(之前没有)每天多布置了好多作业要他们完成。于是他们就没有时间去图书馆了。
麦芽的冬夏令营一直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有一年的报名却空了不少的名额。学生告诉我:她们班主任明令规定,全班学生不许参加夏令营!连报名了的都被他直接退了!另一位班主任则告诉班里学生:夏令营名额满了,你们不用报名了。
三年前,我曾在学校办了一个诗歌吟诵班,刚开始满满地坐了一教室,到最后只剩下一个学生。一开始是一些“尖子生”陆续被老师叫回去了,后面的学生看他们不来了,都在写习题了,也就不来了。
即使是和校方领导已经做了沟通,也取得了校方的同意,在学校里办社团办活动,还是有很多难以说清的阻力。这些阻力并不是放在桌面的,不是公开的,而是在私下里给你使绊儿。
这次办诗歌学习班,名单刚一贴出去,学生就被科任老师叫到走廊上训骂,不仅以“学诗歌无用”“对考试没帮助”怒骂一通,还“你们是尖子班的学生,怎么可以跟差班生坐在一起学习呢!”这是无视目前教材中古诗文增加的事实,还在灌输阶级思想啊!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希望他们学得知识,识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分辨善恶的界限,懂得如何造福自己或他人。可是不少的老师告诉学生,“你学这个有什么用?能提高成绩吗?你浪费这么多的时间去,怎么对得起老师!”学习成了功利性的学习,学生一个个被训练成只求回报的小人。
在中学上课时,极少(往往全班没有一个人)会回答问题,即使我点了名,学生只是尴尬或不好意思地笑笑(或低下头),轻声地说:“不知道。”
他们真的不知道吗?当我再回头把课程的内容捋一遍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能跟着我的节奏脱口而出。后来我才知道,老师经常因为他们回答的不是统一标准的答案,而斥责他们,有的班是分成各种“学习小组”,有小组积分的,还会被扣分,一旦被扣分,又会被同学埋怨,所以学生们选择了——不回答。
有一回一位老师问学生“莫名其妙”是什么意思。该小学生不知如何作答。老师转向全班同学,学生在她的积威之下,也不敢回答。“每人中午回去抄2000遍,下午上学交。”
我们的教师队伍真的是教师吗?我们到底在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让孩子接受教育,仅仅只是为了分数?仅仅只是为了考试吗?
没有阅读量的学生,只凭一本课本的几十篇文章就能成为“好成绩”的学生吗?课本里的文章就已经足够满足学生的求知了吗?学习就只能局限在课本里吗?那么现在正在被明令推广的“阅读”该何去何从呢?
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一点点被淹灭,对知识的渴望一点点被掩埋,他还会喜欢学校,喜欢学习吗?
在这样的教育底下,他还能保有自己完整、健康的人格吗?还能保有自己的兴趣、思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