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浦城寻踪 || 何永年
作者:何永年
古淮阴已有2200多年历史,但筑城史并不长,从1864年开始建城,到1951年拆城,清江浦城总共存在87年。
清江浦城由时任漕运总督吴棠,奏请朝庭获准,于清同治三年春(1864年)开工建筑,翌年秋竣工,不到二年建成。候补知县师长乐全权督工监造。城不大,周长一千二百七十三丈六尺五寸,高一丈八尺。城墙结构坚实,基础牢固,用杉木夯入土中做桩基,在桩顶满砌,砌城材料是拆洪泽湖高家堰北端的一段(淮阴区码关镇仲弓村至高堰乡武家墩一段)石堤的大条石,用此整块条石垒砌而成,全部用糯米汁浇灌镶嵌;城墙上半部分用西窑汪窑厂烧制而成的大砖垒砌,城巍然壮丽。上有城垛,形如齿牙,城墙上方四周建有炮台27座。后国民党驻军将炮台改造扩建成40多座碉堡。筑城经费共花白银12万两。
清江浦城呈不规则矩形,大头在西,小头在东,东西长约3华里,南北平均宽约1华里,西边最宽处约1.5华里,东边最窄处仅宽0.8华里,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门顶上各建了一座砖木结构瓦平房三间的城楼,用以住人守卫瞭望,城楼坚实美观,高大雄伟,飞檐挑角,玲珑耀目,但西门城楼后来倒塌,连城门都给堵死,不让市民通行。
东门叫“安澜门”,其位置在今日东大街东头凤凰美食城东侧约10公尺、东西走向的装饰性小木桥处;
西门叫“登稼门”,其位置在现西大街尽头淮阴电厂大门前的钢筋水泥桥处;
南门叫“迎薰门”,其位置在今人民南路和环城路交叉路口,旁边有《淮阴攻城阵亡将士纪念亭》,1945年9月淮阴第一次解放时为纪念攻城英雄,改叫《佳标门》
北门叫“拱宸门”,其位置在今日北门大桥南侧。
由于城东西方向较长,南门、北门偏西,因此在东门和北门之间又辟一个“小水门”,位置在今水门桥处,让东半城老百姓便于从里运河取水作生活之用;同样在东半城南面也开辟有“小南门”便于东半城老百姓出入,其位置在今日楚秀园西大门的跃龙桥东北方向约20米处。城东西各有水关一道,与护城河相连,西水关在关帝庙南面,东水关在环城东路。东西水关之间有一条“文渠河”,又叫“文曲河”,贯穿城内,是城内百姓赖以生存吃用水的活水河,西水关为进水口,东水关为出水口。城的东南角不是直角,缺了一大块,因为当年该处是个大汪塘,没必要填汪筑城,而避开汪塘,成了斜边,因此清江浦城又叫甪城,意即缺一角的城。
东西南三个城门同时均筑有瓮门,瓮门又叫套门。北门无瓮门。东门和南门的瓮门与正门方向一致,分别朝东、朝南,不须拐弯,形成双重城门,但南门的瓮门离正门较远,约40米左右,在建成之后不久,又在瓮门、正门之间建了一座不大的关帝祠(这有一个典故,不在这里赘述),在祠周形成的长约25米的小路叫磨盘街,因此从正门出瓮门必须经此磨盘街。西门瓮门的朝向按理说应该朝西,但此瓮门却朝南,故出西门后又立即拐个弯朝南出入,在这西门和瓮门之间形成一条极短的小弯路,起名叫牛角街。
城墙四周均有护城河,作为护城屏障,河上有活动木桥与城门相通,北面护城河则利用现成的里运河为屏障,里运河上无木桥与城门相通。
整个城墙虽早被拆除,但仍有迹可循。东、西、南三段环城路,加上运河南岸的河堤路(也叫河南路),形成一个近似于长方形的圈,就是当年清江浦城的城址。笔者曾先后沿着上述轨迹转了两次,第一次是骑自行车,用中速骑了一圈,用了14分钟,第二次以散步的速度步行一圈,耗时58分钟,可见清江浦城之小,可谓“袖珍”城。
作者简介
何永年:1941年10月24日出生于清江浦区西长街东端,即现大运河广场东南角,距离越闸(清江小闸)60米处。1962年清中高中毕业,未能考取高校,当年留校工作。之后,工作于清江市供销社,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2004年于市二院人事科科长岗位退休(延迟退休三年)。(1959年高中一年级时私秘考取淮阴师专,清中领导未同意而未能报名入学)
退休后开始撰写清江浦区人文历史,2014年将之前发表于国家级、省级、市级各报、刊数百篇文章,汇总后自费出版了50万字的《清江浦轶事》一书。经市区所有报纸整版推介后,该书被索要一空。之后又继续撰写了数十篇文章。
被先后吸收为淮安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淮安市名人研究会理事,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先后参与组织金秋岁月读书会、秋月正红读书会,现为秋月正红读书会高级顾问。
▼▼▼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