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十二风格特点

咏春拳是一种以追求攻防实战为目的,科学而**的搏击拳术。它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说它简单,是因为全部内容仅有小念头、寻桥、镖指和木人桩,并且所有的技术动作都含在小念头一个简短的套路内,而且这个小念头也不过手,分钟便可做完。用黄淳裸先生的话讲,这就像英文的个字母,由这几个字母便可以任意组成许许多多个语言文字。这种任意组合便构成了技击运动中的许许多多的组合拳、组合手法、腿法、身法、藕手、寻桥、漂指以及木人桩技术等等。

说它实用,是因为咏春拳埋身搏击,拳法重快,攻防紧密,马步灵活,起落快速,连消带打,攻守同期,劲力完整,手法灵活,抢占中线,毫不相让,左右兼顾,一心二用,来留去送,甩手直冲,最短攻防,时间抢先,朝面追形,不消过笼,日字冲拳,爆发劲整。咏春拳强调,以双手打法为主体技术,这种善用双手相互兼顾,一鼓作气的快攻,一手似刀,一手似剑一手似枪,一手似盾,同出同人,连消带打,形成了多面手近体作战的绝对优势。

说它科学而完整,是因为它的一整套理论科学而系统。例如咏春强调短距理念,要时时刻刻拳抢中线,以达最短距离和最快时间的猛攻。在技法上强调精简理念,要用最简单的动作完成最直接的快攻,这就是它的实用原则。在兵法上讲究绝不授敌以先机,如发拳绝不预先后撤,不给对方丝毫的预示信号,是顺势发拳,到达彼此一步左右时才突然出拳,并且是链滚式的,即一击不中,就随之在外面变化,让对方措手不及,目不暇接。这其中就是咏春讲的“兵半渡而击之”。因对方在半渡中,他的意图、动态、路线全在你窥视之中。半渡而击之,对方来不及变化,又首尾难以呼应,进退受制,受创必然。

主要风格可以归纳为以下内容:

1、中线进击:中线即为人体头顶百会至尾闾和地面的中垂线,它的实用宽度大约为10公分,技击的原则为在守护我中线的同时,我的拳(掌)力要集中打击对方的中线部位,很像击球体的中心点,这样使对方很难卸我之力,而且受力较重。

2、朝面追形:与对方正对正称“朝面”,若对方正面偏转,我则沿着中线平面追望对方中线之形,称为“追形”。咏春的小念头属打死靶,称“朝形”。寻桥属打活靶,称“追形”。技击格斗中都是打活靶,都需要朝面追形。这样做,第一可以简化对方进攻的来向;第二可以配合中线理论,较易击中对方,使其受创较重;第三出手无先兆,能在最短的距离内双手同时到达,两手也容易相互兼顾。

3、里踩技法:无论是攻还是守,连消带打(打即消,消即打),手都要紧贴中线平面进行。这样可抢中线以达最短距离和最重的攻击,同时亦可防护自已的中线,以达最短距离之防守。

4、收踩技法:咏春拳出手后,无论是攻还是守,手和臂都不再蓄力,手踩屈曲是为收踩,以利于双手能立刻再作攻击。

5、来留去送:对于对方攻来的手法,我除了消外,最好尽可能将其留住,以利于相接之感觉,如将其控制,这就是来留;“去送”者,就是当对方向我强力击来时,我利用手法将其击来之方向改变,令其走!偏,若可能的话,我还要适当加力顺其势向那改变后的方向上送去,以加速对方失势。

6、甩手直冲:二人相接,当对方突然将手撤去时,这叫甩手。当对方甩手的同时,我不是习惯地去追其手臂(拍打、格挡),而是在对方脱手的一刹那,在最近的地方直冲而击,打对方的中线位置,这一一过程就叫甩手直冲。

7、攻守同期:当我消对方攻击时,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应同一一时间发招攻击对手(即连消带打),这样将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后发制人。

8、不消“过笼”:笼,可当老,太多讲。即以能消对方来手而不超过我需防守的范围为原则,“过笼”就是消得太多,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过笼’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9、不“追手”:就是不能离开防守所需范围来追着去接触,同属于“过笼”,是无益的。

10、不“追身”:即无论攻或守,马步进退或转变,都要以能维持重心平衡为原则,决不能因惯性而“失形”。

11、不需要调位发力:即攻与守都能从任何位置发力,不需要将手调至某一位置来帮助发力。

12、以日字拳法弹劲发力:即使用一种短暂而有爆发性和能于短距离内发出杀伤力击敌的劲力。这种寸劲抖发式的日字冲拳形式,主要特点为,第一,按照直线和短距的原则,快速反应,拳肘沿自己中线发出,打向对方中线。第二,借助地面反作用力,通过脚、腰、肩、肘、腕、拳的整体性攻击和全身射人的冲力,以最大限度增加打击速度和力量。加之在出拳接触对方身体的瞬间,腕关节抖动加速,突.然产生爆发力,又加重了出拳的力度。第三,出拳时肩不预动,具有突然性和隐蔽性,使对方难以防备。第四,双手兼顾,连环进击的拳法,既快捷又频密,就更具威力。例如用两手组成动态的三角型刚性结构,可以内门中线硬压楔入,不论对方如何抵挡,仍然轮番强行力劈直贯。第五,咏春拳讲究经济原则,既然拳打出去,就在外变化,如一击不中,就变化方向再击,这种滚动链式的打法,李小龙称之为“寸劲”。

说到咏春拳理论的系统性,则更离不开与之相配套的鄹手训练的科学性。咏春拳徒手实战的奥秘,就在于迫使对方近体格斗,在.近体战扭斗时,视觉是难以发挥的,其全凭肢体触觉的条件反射,立即感知对手的重心和手臂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使对方失衡而被打倒或摔倒。咏春的稿手训练恰巧就是为锻炼两手的触觉反应而精心设计的,通过双藕手反复成千.上万次的技术训练感知,在神经系统建立了复杂的条件反射时,两手可以达到反应灵敏,随机应变,在迅速千变万化的实践中能够应付自如,凭感觉打(可蔽目进行),“无招胜有招”便成了咏春拳近体实战的核心。

双鹅手训练是由双方的四条臂膀在内外门范围内,运用几种技术动作,循环反复的相互粘贴翻滚,形成活的劲力流动和前推力度,它既训练双手左右兼顾,可以最快而流畅的打圈卸除对方之力,又可以最快而流畅地转化为直线攻击对方之力,不但锻炼了与对方搭桥之手接触的感觉和反应,而且锻炼制造和寻找对方之空隙漏洞,以达到,“来留去送”和“甩手直冲”的目的。

双稿手训练的目的可以归结为:第一,锻炼与对方接触后的感觉和反应,以做到反应纯熟,快捷机巧。第二,锻炼制造和寻找对方之空隙。第三,锻炼双手之左右兼顾和一心二用。第四,锻炼“来留去送”、“甩手直冲”、“不消过笼”、“不追手,不冲身”等能力。第五,训练攻防手法与组合和手法与进步之配合。

咏春拳的双蓊手练习,相似于手肘相接的太极推手。稱,是一种胶,这里也指要接触,粘连不脱的意思。惟与太极推手不同的是,藕手有较强力度的推转力,以逼抢中线,身催肘,肘催手,肘部发力,可以拍掌进马,离手直冲,同时,双翁手又相似于二人的实战徒手盘招,其消打动作可以不加任何修饰地用于徒手实战搏击;而太极推手则不同,太极推手必须再经过一一次散开或半散开式的散手训练,才能将技术动作用于徒手搏斗。故而可以说,双稱手是咏春功夫训练的人门钥匙和核心方法,也就是说,咏春拳若离开二人的稿用训练,其与人对搏的能力将等于零。

双稿用的主要特点可以归军为:第一,二人手臂必须相贴,这主要在腕和前臂,为的是训练肢体感知,腐手功夫高超的拳师可以蔽目进行,就是这个原因。第二,抢占中线,丝毫不让,中线以外,丝毫不要,头上腹下也不多要,只一个劲地占中、逼中、抢中,猛攻快上,一鼓作气,连珠炮动,不给对方一丝喘息之机。第三,消打结合,两手同出同进,同消同打,迫打续变,绝无撤回再打之理。即勇猛顽强,打死不后退,切劈硬砍,楔插直取。第四,进退马、转马,整体运用,劲力整捷、明快,朝面追形,始终不失中线对敌。第五,以抢攻对方中上部为主,主要在对方的心脏、腋下、脖颈、咽喉、下颌、口鼻、两腮等部位,用掌居多。第六,以拍打进马、膀手进马、转马、正掌、斜掌、耕手、横掌用法居多,发放以抱排掌最为普遍。第七,两臂以肘关节为轴,上下翻飞,左右拍抹进马,手腕翻转灵活,捷巧而有力。但是,在实战时,谁都不会主动采用藜手形式(未接触先追手,不但徒劳无益,而且会授敌以先机),首先是简单直接地攻击对手。当出手受阻,需要变化,来达到目的时,才发挥平时练习双稿手那种反应纯熟、快捷、机巧的灵敏性,去应付千变万化的局势。无论对手会不会稿手都一样对付,全凭自己的反应灵敏。伺敌先机去战胜,这一点和太极拳的推手及散手极其相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