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精粹@红山文化一筒江湖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虽然有疫情,可有些事还是要做的。
年轻的时候,去沈阳故宫里游玩,在其后院看到有个高高耸立的烟囱,解说员说这是满清统治者在建造时有意为之,意思是将来可以一统天下。当时大伙还都当笑话听,是不是这个意思,谁也不知道。后来女真人真的入主了中原,这是后人的附会,还是当时刻意为之,就不得而知了。
比女真人早了几千年的红山时代,就有了筒子,这倒是考古真实。学术上规范一点,应该称其为斜口筒型玉器,藏家多称其为筒子或者是马蹄筒。就是这个模样。
欢迎关注公众号:王者玩具
斜口筒型玉器,考古出土有的置于头部、亦有置于腰间。
其功用,尚没有明确定论。有专家指其为琮、有专家指其为铲土器、有专家指其为龟壳、有专家指其为发箍、有专家指其为冕......似乎都有其道理,又似乎很难让人相信,每种说法,都能找出其不能自圆的部分。它是什么?做什么用?这问题还是让研究者们接着去研究。
斜口筒形器,器形多偏大,多取大块柱状玉料,内钻切大孔,再用线切割,而后掏膛,日月轮替,琢磨不停。仅从其加工的方式上研究,当时制作这种器物的玉工是以怎样繁冗的操作,来完成这么一件玉器看似简单的玉器,一侧斜口,掏膛取芯,内外打磨,光素无纹,可见此型器物功用性较强。
欢迎关注公众号:王者玩具
以一筒江湖为题,本身就是一种戏谑。
所谓一统江湖,不过是些野心家的梦魇。看武侠小说,想一统江湖的,没一个好下场,比如金庸小说中的岳不群、左冷禅、任我行等等,不是死于非命,便是断子绝孙。
在收藏界,也有一批野心家,他们把自己包装成若干身份,鉴定家、理论家、各色称号、各种专家。他们混淆视听、鱼目混珠、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在抖音、快手等各类信息平台,给人不断的洗脑,想独霸话语权,试图一统江湖。一件瓷器, 不是慈禧的痰盂就是李连英的尿桶,一件玉器,不是通天大巫师的神玉,就是国王的玩物,不解之事,不知之物,便依附巫觋鬼神,绝通天地。他们的目的,就是把水搅浑,把他手里那堆破烂,利用人们的无知,忽悠着卖给那些一知半解的人。先不说他们没有那个学识和财力,即使是有,这样的信息时代,那种倒卖大力丸式的言语体系,最终也会被人抛弃。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做收藏也是如此,大藏家无不是博览群书,阅物无数,经过千辛万苦,咬牙坚持,最后豁然开朗。收藏是学习的过程,它是对古代社会文明体系下各类物件的一种尊重,通过这些物件,提高我们对古人和古代社会的认知。没有对古人古物的敬畏之心,一心只想着捞一票,成功机率已近为零。
好的学问,终极目的就是启发人的思考。好的收藏,同样如此。它让我们通过器物本身,去探究古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追求。
有文化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是有文化?所谓有文化,个人觉得就是一种持续的学习能力,和对未知事物求解的欲望。收藏正好满足这样的条件,它带给人们的都是已知世界里的未知元素。
人生徒有情,天意终无常。
做人忌满,满易骄而失据。人生忌等,等则废度光阴。
常听到有人说,等我学会了,等我有了钱、等我再想想......没人等你,也没人等的起,不能等、不想等、亦不必等。等到头白色衰时的相对无言,还是等到荒草孤冢的几行泪语?
盛年须及时,颜衰不复稚。要知道没有等出来的收藏家,也没有等出来的好学问。
收藏与学习,都是一辈子的事。它让我们不断的认知世界,认识自身。人生苦短几十载,别让别人的目标充斥自己的脑袋,更别让别人的理想占满自己的人生。做自己便好。浩淼5000年,被历史记住的人有几个?人们皓首穷经,终归却是历史的烟尘,有些人甚至就连烟尘都不是。生活本就不易,平凡人认识到自己的平凡尤难。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能吃好、喝好、玩好的过好这一生,已经非常不易,别在强加一些虚无飘渺的使命感让他们为难了。非名山不留仙住,是真佛只说家常。“来过了、热闹了、知道了”这样的人生何尝不是另一种境界。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对于多数的人来说,人家愿不愿意跟你说真话,跟你说了真话,你愿意听吗?
痴人每苦情深,入耳便多濡首。
多看馆藏古玉 ,少吃药!
笔者听说做仿品的资料比我们全,高仿很多是手里拿着真品实物做的!
所以本文呕心沥血收编大量博物馆高清大图资料,供古玉界的新老藏家学习欣赏,提高免疫,去伪藏真,高仿始终是高仿,永远成不了真品!
建议大家有条件的还是亲身多去博物馆看,实物的光气、力度、质感、神韵,
看得多了自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对国宝免疫力更强。
要提高还是得多上手、多看真品实物、多看博物馆高清大图,增强对真品的“机械记忆”。
王者玩具:古珠玉文化艺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