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用笔这张“窗户纸”是怎么捅破的?(四)

一个动作就能让你的毛笔“自起自倒”!

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曰:“余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处耳。过此关,即右军父子亦无可奈何也。

在这里,董其昌将自己三十年的学书感悟仅用八个字来概括,并且还进一步指出:书法用笔若是过了这一关,就是王羲之父子对你也会刮目相看!可见“自起自倒”这句话里藏着无限玄机。

但是,董其昌却说这个方法是无法实际证明给人看的,也就是说无论从语言还是动作,都很难解释清楚这种用笔原理。

那么,“自起自倒”到底是怎样一种用笔方法呢?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再看董其昌的其他论述:余尝题《永师千文》后曰:作书须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后代人作书皆信笔耳。“信笔”二字最当玩味。

这段话里又出现了一个关键词“提得笔起”!由此可见,“提得笔起”才是实现“自起自倒”的前提。

一个“提”字同样值得玩味,如果按照一般的解释“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根本就不能诠释“提”字的全部内涵。提锋运笔并非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容易,要做到一支小小的毛笔举轻若重有多困难!

这个疑问一直困扰了我多年,直到有一天,我清扫书房卫生,发现书案下的地板上躺着一枚硬币。我懒得弯腰就用扫帚往外扫,但不管怎么扒拉,硬币依然纹丝不动。我只好用扫帚前角抵住地板,内侧棕毛压紧地面,胳膊向外一翻,手腕向内一扣,硬币一下子就被推了出来。

我恍然大悟。原来硬币是被弹出来的!再细想想扫地的动作跟毛笔写字不一样吗。只不过是毛笔的笔毫更柔软些,只要给它一个动作,柔软的笔锋立刻就充满了弹性。

看来董其昌所说的“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就是让笔锋产生并始终保持弹性状态。有了弹性就有了“势”,起倒收束都是由锋毫的弹性这种“势”自然形成的。人只是给了毛笔一个动作,从而激发出了笔锋的弹性。

到此,“提得笔起”的疑惑也就迎刃而解。因为要使柔软的笔锋具有弹性,入笔的瞬间需要一个类似“压”的动作,它包含了锉、蹲、转。董其昌是不是卖了个关子,把“压得笔起”的“压”字换成了“提”字?因为写字的朋友都有感触:提得笔起并不难,压得笔起才算本事!

下面我解释这个“压”字的动作:

1、以横画为例。起笔时,向右下方斜切锉开笔锋,然后按住左下方锋角,顺时针摆动笔杆,压着弹性向右推进。

2、此动作完成后,手的感觉是:笔锋铮铮欲弹,锋毫顶纸,万毫齐力。

3、若用眼观察,笔锋运行时呈S型纵向铺毫状态。

这个动作说破了就这么简单!

书友朋友们,建议您在阅读文章的基同时,不妨也去亲自体验一把扫地的感觉,也许很快就能让你手中的毛笔“自起自倒”,上下翻飞。

虽寥寥数语,皆为累年所悟,苟有不同,敬请回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