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里的“灭火枪”

周  乾

(本文载于《科技日报》2021年3月19日第8版,有修改)

紫禁城建筑多为木结构承重,而木材为易燃材料,因而防火极其重要。明清时期,紫禁城的灭火工具除了云梯、钩子、水桶等传统工具外,还有一种借助机械作用的“灭火枪”,称为激桶。紫禁城里的激桶有两种形式:唧筒和水龙。其中,唧筒最迟在宋朝已得到应用。如北宋政治家曾公亮所撰《武经总要》之“制度十二”部分记录了唧筒的做法。水龙则是在晚明时期由西方引入。如德国传教士邓玉函(Johann Schreck)口授、明代官员王征笔译的《远西奇器图说》,其中介绍了包括水龙(水铳)在内的西方力学、机械学知识。唧筒和水龙在灭火方面有着异同点,以下进行解读。

唧筒在清宫档案中又被称为“岔子激桶”。故宫博物院现藏唧筒多为铜制,呈下粗上细的中空长筒状(图1),由内外套筒、喷水头、支脚、连杆、皮制活塞、阀门等部件组成。内筒被抽出后,整个唧筒的长度可达2米。最里层内筒的顶部固定了喷水头,最外层套筒底部有数十个小孔,用于汲水。支脚用于架立唧筒。连杆与活塞相连,位于底部套筒内,用于吸水及喷水。阀门一般有两个,为铜片或软皮,分别控制进水和出水。唧筒往往与水桶配合使用。建筑失火时,救火人员将唧筒支脚张开,立在水桶中,并将外套筒底部置于水中,将喷水头则对准火点,通过手动前后推拉底部内筒,使其带动活塞往复运动。活塞前行使得筒内的气体体积增大,气压小于水压,进水阀门开,水由底部套筒中的小孔吸入;活塞后行使得筒内的气体体积减小,气压大于大气压,出水阀门开,水由喷水头射出。唧筒每装一次水即可使用一次,射程可达20米,但出水量小。唧筒的优点是便于携带,单人即可操作。

图1  故宫博物院藏唧筒

水龙在清宫档案中被称为“西洋激桶”,且在清中期起,逐渐取代了唧筒。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务府堂呈稿》载有嘉庆二十年(1815)六月初五“宫内各等处安设西洋激桶三十一架,叉(岔)子激桶一架,共计三十二架”。故宫博物院现藏清宫内务府造处制作的水龙模型(图2),是当时成批制造水龙前的小样。水龙在构造上主要由水箱体、铜缸、活塞、阀门、铁杆、压梁、将军柱、出水管等构件组成。其中,水箱体相当于水龙的“外壳”,且底部有抬杠,便于搬运。铜缸为圆柱形,共四个,均位于水箱体内,相互间有软管及阀门相连;两个铜缸用于存水,另两个铜缸内有活塞,用于吸水。活塞由圆形铜块与数层软皮挤压而成。活塞被固定在一根竖向铁杆端部,而铁杆的另一端则与压梁固定。压梁为一根长木梁,功能相当于人力挤压活塞的杠杆。将军柱位于水箱体中部位置,底部与水箱体固定,顶部与压梁铰接连接,相当于杠杆的支点。出水管位于将军柱旁边,为竖向铜管,管底有软管与吸水缸相连,管顶可再接自由转动的水平管,以利于向各个方向喷水。

图2  清代造办处制作的水龙模型

水龙的出水原理与唧筒相同,即通过活塞产生往复运动来吸水与喷水。然而,水龙的便利性、科学性及机械化程度更高。唧筒活塞的受控的方向为前后向,救火人员反复操作后手部容易产生疲劳;而水龙活塞的受控方向为上下向,不仅便于救火人员操作,而且可借助人体重量产生更大的下压力。唧筒仅能单人操作,产生的出水力小;水龙可多人控制压梁两端操作,产生的出水力大。唧筒通过手动直接推拉活塞,操作范围小;水龙则通过杠杆间接控制活塞,操作范围大。唧筒的出水力为手动推拉力直接产生,仅与推拉力相关;水龙的出水力由杠杆的力矩平衡产生,不仅与手动力成正比,而且与力臂密切相关。手动力的作用位置位于压梁端部,距离支点长,因而作用力臂长;与活塞相连的铁杆位于支点附近,因而出水力臂很小。根据力矩平衡原理,手动力与作用力臂之积等于出水力与出水力臂之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出水力巨大,因而出水管的射程可以达到数十米外。此外,唧筒仅能单向喷水,水龙则可以向各个方向喷水。《远西奇器图说》评价水龙(水铳)为“火力正胜,人不可近,但有此器,则五六人可代数百人之用,又不空费一滴之水,不拘多高、多远,皆可立到”,可说明其优越性。

紫禁城里的“灭火枪”不仅具有科学性,还是古代中外科学交流的反映。如上所述的《远西奇器图说》即为中西方古代消防机械交流的例证。另据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的《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记载,雍正元年(1723)五月二十五日,朝鲜使节许远向景宗李昀禀报,说看到了紫禁城里有灭火的“水铳器”,希望本国也能模仿制造。他的请求得到了李昀的批准。这可谓我国古代灭火工具走出国门的较早文献记载了。

(0)

相关推荐

  • 明清时期故宫如何防火

     故宫里的"太平缸",明清时期,它既是装饰品,又是必不可少的消防器材. 紫禁城的防火历来都是难题.紫禁城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至末代皇帝溥仪1924年被逐出皇宫的五百多 ...

  • 为什么民间消防队先于官办消防队?

    (木制四轮唧筒) 顺治年间购进的洋唧筒重百斤,携带不便,于是,救火人员便将这种唧筒安放在两轮板车上,前拉后推,或用马拉驴拽奔赴火场,这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救火车,也是最早出现具有现代性质的民间消防队. ...

  • 消防车简史之二

    唧筒与猛火油柜 人类最先进的科技往往最早运用于战争的攻与防.消防车从来不可能是主流产品,而是附加产品. "专家"往往喜欢断章取义,找到对自己观点有利的证据,在相关的论文中,作为论据 ...

  • 家中摆放龙的风水禁忌,风水龙品相的选择大有讲究!

    龙的传人 我们今天讲一讲有关在家里摆放龙的讲究,中国是东方之大国,我们被称之为龙的传人 1 如果在我们家里挂龙或者供奉龙要切记!龙不可以轻易摆放而且龙的颜色以及造型都极有讲究 2 首先有一个现象很有趣 ...

  • 古人消防灭火的智慧

    在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有一座*的"火焰山",它因唐僧师徒死人西天取经的故事而闻名天下.<西游记>中描述:"那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 ...

  • 秘传水龙经珍藏之三

    秘传水龙经珍藏之三

  • 街头健身双力臂随拍

    最实用的双力臂教学视频汇总 最强街健:学会这4个方法,解锁五大神技之双力臂 你还苦于双力臂么?今天就教会你 最实用干货:双力臂进阶思路 拍摄者:飞行的书卷

  • 紫禁城里寻金记(23)朱门金钉

    接上文书,咱到了神武门,话说这神武门相对午门而言是紫禁城的北大门,在明朝那会儿,它不叫这个名字,因为所处的位置在北方,四灵中玄武镇守北方,因此叫玄武门,您可别搞混了,和唐太宗李世民那个"玄武 ...

  • 紫禁城里的防火墙

    (本文载于<科技日报>2021年5月7日第8版,有修改) 紫禁城(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拥有数量庞大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由于木材具有易燃性,因而紫禁城在历史上多次遭受火灾.紫禁城里的历代帝 ...

  • 紫禁城里的豹奴——正德皇帝

    周 乾 豹子又名花豹,是地球上出现较早的猫科动物.其体型似虎,头小尾长,四肢短健,犬齿大而锋利.豹子性情凶猛,奔跑速度快,攻击性强.我国很早就有关于豹子的记载,如先秦古籍<山海经>卷二之& ...

  • 驱疫贺岁饮屠苏 紫禁城里的新年礼俗

    周  乾 (本文载于<科技日报>2021年2月5日第8版,有修改) 我国古代的农历大年初一又被称为元旦.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皇帝,都希望在元旦日大吉大利,并以特定的活动来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愿望 ...

  • 紫禁城里寻金记(24)金碧辉煌

        接上文书,咱出了神武门就走出了紫禁城,偌大个城,据统计有8900多间房,如果一个人从出生开始每天在紫禁城里一天换一间的住,至少要住到23岁.但从现在紫禁城开放的空间上看,如果认真的逛下来,好好 ...

  • 要不是溥仪自己说出来,紫禁城里的这些黑幕,你根本想象不到!

    明清以来,北京故宫一直是皇宫.末代皇帝溥仪被紫禁城驱逐后的第二年(1924年),世界上最华丽.守卫最森严的皇宫终于展现在世人面前.近五百年的风尘,在这座幽静的宫殿里发生了多少历史故事 易中天先生曾在品 ...

  • 紫禁城里寻金记(21)金色瑞兽

    接上文书,我们出珍宝馆,过西六宫,就来到了御花园了.御花园里满园的亭台楼阁,古木参天,繁华似锦,虽不大却处处留心,就连脚下的是石子路也被精心设计成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皇家的威仪,后宫的勾心,在这里变得 ...

  • 紫禁城里曾有过多少座戏台    畅音阁上下三层规模最大

    故宫畅音阁戏曲馆经过提升改造后于国庆节前夕开馆,引来不少"戏迷"关注的目光.畅音阁曾是乾隆年间建造的清宫"大戏楼",除了畅音阁,在紫禁城里演戏的地方还有倦勤斋戏 ...

  • 紫禁城里为何有一座“洋楼”宝蕴楼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宫殿重重.红墙金顶,但在西华门内.武英殿西侧,却有一栋与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风格完全不同的宝蕴楼.那么,紫禁城里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座西洋式建筑? 宝蕴楼旧址最早是明代咸安宫 清雍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