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双国士邓稼先:病危时杨振宁问国家奖多少钱?他的回答令人落泪

引言

如今的中国,山河无恙,国富民强;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今天,可能是很多人心心念念,从未抵达的明天。

中国“两弹一星”之父、著名科学家——朱光亚之墓。墓碑上用金字刻着他1950年写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内容如下:

“同学们,听吧!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

“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

“我们还犹豫什么?彷徨什么?我们该马上回去了。”

正是在朱光亚这样一批爱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感召下,数以千计的海外学子包括许多才华横溢的科学家,纷纷放弃国外优厚的物质待遇和良好的科研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怀抱,为祖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邓稼先是留洋归国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堪称无双国士,他的贡献无法用数字衡量,他的人生载入史册,今天细细读来,弥久珍贵!

书香门第,学有所成

邓稼先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哲学系教授,是中国近代美学界的一代宗师,邓以蛰和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多年好友,邓稼先在在崇德中学读书时,与高他两个年级的杨振宁成为好友。

邓稼先和杨振宁两人的家世背景、教育背景相似,两人同样禀赋异常,勤于学业,最终在物理学方面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后来,两人不同的选择幻化成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不过这是后话,邓稼先学业之路非常顺利,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他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自古英雄出少年,这位东方才俊的耀眼表现引起了美国方面的重视,他们打算用更好的科研条件、生活条件把他留在美国,他的老师也希望他留在美国,同校好友包括杨振宁也挽留他,但他婉言谢绝了。1950年10月,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二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

从此,有人誉满天下,长寿可盼期颐;一个却默默无闻于当时,千秋功名不显扬于当世。

为造国之重器,深藏功与名

1958年秋,相关人士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然后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他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当邓稼先得知自己将要参加原子弹的设计工作时,兴奋难眠,他也知道参加这项工作对家庭和个人的生活意味着什么——为了保密,他就必须被所有人遗忘。

就这样,他就迅速地从当时的主流媒体,国家科研机构甚至是自己的亲人面前消失了。邓稼先的名字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再也找不到了。

他和家人之间没有很正式的告别,他只能告诉妻子“他要离开一段时间”,至于去干什么,要去多久,他想说,但不能说。这一去就是28年,妻子车站送他离开的时候肯定没想到“离开的时候正值壮年、健健康康,回来的时候却是风烛残年,抱病残躯!”

1950年10月回国,1958年就参加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邓稼先和自己亲人在一起团聚的时间,真真的算起来只有这八年。

为了千千万万的家庭能够团圆,他牺牲了一家人的团圆,昂首挺胸走进了大漠。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处在严重的困难时期。对于中国的原子能事业来说,那是一个卡脖子的时代,被国外讥讽说:“离开外界的帮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

邓稼先偏偏不信邪,一边工作,一边培养人才,他带领着一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夜以继日地工作,鞠躬尽瘁。

回望他隐姓埋名的28载,没有哪一刻能轻描淡写。1979年,在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

28年,为造国之重器,他多次亲临核试验的中心地带,不顾科研人员的劝阻,近距离接触核材料,检查失败原因,总结经验。而这对于邓稼先的身体的伤害,到底有多么大,他不会不知道,但是他毅然选择了前进,许身国威壮河山。

正是他发扬那不计名利、甘当无名英雄和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精神,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

中国能在那么差的基础上短时间内研制成"两弹一星" ,令西方人感到不可思议。杨振宁来华探亲返程之前,故意问还不暴露工作性质的邓稼先说:"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

邓稼先写信告诉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淡泊名利,无怨无悔

“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这是邓稼先1984年指挥他一生中最后的一次核试验后写下的诗歌,此时,他的身体已经饱受癌细胞的摧残变得非常虚弱。

但他依然坚持工作,每次面临危险的时候,他总是只身向前,拦下其他人:“你们还年轻,让我来!”这就是邓稼先,舍己为人,只讲奉献,不求名利。

1985年,他因直肠癌住院。 这时,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进了医院,再也没能走出来。他在医院363天,一直疼痛不止,止痛的杜冷丁从每天一针发展到一小时一针,全身大面积溶血性出血。

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心里关注着自己为之奋斗了一生的祖国核事业,20多万字的《群论》和《建议》是他在病床上完成,临终前还叮嘱在场的科研人员:“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他出生的年月,山河破碎,同胞被欺,他誓死报国,妻子许鹿希说他:“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曾经一无所有的国家,终于在无数先辈们的自我燃烧和无数家庭的支离破下碎铸就了如今的辉煌。邓稼先病危的时候,据说杨振宁来看望他,聊天中他问邓稼先:“你研究两弹,国家奖励给你多少钱?”

邓稼先如实回答:“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杨振宁一时语塞,流出了两行热泪。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的奖金,是他这位好朋友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的数字。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是邓稼先的情怀,有些人或许永远都不会懂得。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一生功勋卓著,获奖无数,活着的时候千秋功名无法显扬,他生前的最后一枚奖章是在医院的病房里获得的。

燃尽一生,为造国之重器,如今,四方祥和,国泰民安。我们当下享受着盛世太平,有些人不应该用精致的利己主义眼光来讥笑他傻,杨振宁在物理学界的地位高于邓稼先,但是对于中国来说,邓稼先是独一无二,国士无双。

邓稼先才是鲁迅先生笔下夸赞的“中国脊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