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历史名人】初唐诗文革新旗手陈子昂 ‖ 周啸天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人。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诗歌理论家,初唐诗文革新的领军人物。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考取进士,于武则天“大周”时,任麟台正字,后升任右拾遗,直言敢谏,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进一步发展了“初唐四杰”所追求的充实、刚健的诗风,肃清了齐梁诗歌中绮靡纤弱的风气。其诗文革新举措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做好了铺垫,是唐诗发展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也是唐诗变革的风向标。陈子昂开创了唐代诗文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先河,在唐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盛唐诗人产生深远影响。

 初唐诗文革新旗手陈子昂 

周啸天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一首《登幽州台歌》写尽孤独苍凉之感。作为四川省第二批历史名人,陈子昂的历史影响力非同一般。他是初唐诗文革新旗手,是有政治见解的政论家,更是心忧天下、两次从军出塞的爱国者。

唐高宗龙朔元年(661),陈子昂出生在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富裕家境与蜀地山川意蕴,培育出他乐善好施、慷慨大方的侠骨秉性。他自幼受父亲影响,专注习武,渴望驰骋疆场,为国效力。然而十七八岁时,陈子昂以剑误伤他人,从此决心不再习武。但彼时,他“至年十七、八,未知书”。为学有所成,陈子昂谢绝旧友,潜心研学。未过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

陈子昂身上极具巴蜀人民的豪气与灵活。他离开巴蜀,来到长安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意欲考取功名,报效朝廷。但彼时的科举考试结果与人为因素关系密切——彼时考试规制中,考卷上考生信息属透明化,即阅卷人能看到考生姓名。正因如此,一般而言,考生名气大,高中的几率就更高。

陈子昂虽有才华,但在人才汇聚的长安城,名声还不大。如何打造名声?这位巴蜀才子见市场上一老者兜售胡琴,要价百万。陈子昂便一口气购得胡琴,并邀众人于某时某地听他弹奏。待约定时日到,他在众人面前砸毁胡琴,众人哗然。陈子昂慷慨陈词讲述自己从蜀地来到长安,诗文无人赏识,又将自己的著作发放给众人观看。众人看过文章后,皆惊于陈子昂的才华。由此,陈子昂的才气瞬间在长安城传播开去。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研究陈子昂。他提到,从古琴一事不难看出,陈子昂不是一个迂腐的文人,他懂得如何造势。

23岁时,陈子昂进入仕途,入朝为官。时任皇帝武则天对他的才华非常认可,多番听取他的纳谏。后来他升官右拾遗,也曾意气风发,一时风光无限。但时局变幻莫测,陈子昂因直言纳谏饱受打压,多番被贬。一首《登幽州台歌》便是陈子昂在报国无门、理想幻灭的情况下,悲从中来而成的千古名篇。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评价陈子昂时提到:“陈子昂以诗名于唐,非但文士之选也,使得明君以尽其才,驾马周而颉颃姚崇,以为大臣可矣。”可见,陈子昂并不是一般文人骚客,他身上具备真正的治国才能。

与此同时,仕途不顺的陈子昂,却在文学领域为后人开创了一片天地,而这也是陈子昂入选四川历史名人的重要原因之一。陈子昂所在的时代是初唐,当时的文学风气多奢靡纤弱。此前曾有“初唐四杰”提倡改革文学风气,但效果不佳。陈子昂则扩大诗歌的题材范围,将所见所闻融入诗中。他关注现实生活,创作风格多贴近实际。与此同时,他作品格局大,还奠定了唐诗开阔之景象。

当时,陈子昂好友东方虬写了一篇《咏孤桐篇》,陈子昂读后深觉此文高昂刚健,特地写《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自己的观点。周啸天教授提到,在陈子昂的文章中表达出作诗应当骨气端翔的观点。他肃清齐梁文风,以鲜明的态度提出诗文革新,由此推唐代诗风转变。正因陈子昂改革主张最为鲜明彻底,后世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皆受其影响,因而,被称为初唐诗文革新旗手。

今天,研究陈子昂仍然具有许多积极意义。他大胆革新、敢于突破的精神在当今仍然具有启示价值,他心怀天下、为国效力的家国情怀依旧值得今人学习。

您是什么时候开始研究陈子昂的?

20世纪70年代末,我是安徽师大中文系在“文化大革命”后招收的第一届“唐宋文学”研究生,导师指定的必读书目之一,就有《陈子昂集》。所以应该是从那时开始的。

在陈子昂之前已经有“初唐四杰”提出对诗文进行改革,但为什么陈子昂的诗文改革在文学史上影响这么大?连李白杜甫都受到他的影响?

“初唐四杰”及与陈子昂同时代的其他诗人,都没有提出过有影响的诗歌主张。而陈子昂有一篇雄文《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文中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文中明确主张扫清齐梁时代柔靡的诗风,继承发扬“风雅”“兴寄”(诗经)“汉魏风骨”(建安文学)的传统,并写下《感遇》(38首)、《登幽州台歌》等名篇,率先垂范,从而得到后来如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的响应,端正了唐诗发展的方向,所以韩愈《荐士》诗称“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可谓其功至伟。

王夫之认为陈子昂“非但文士之选”,而且是“大臣”之材。陈子昂胸怀国家,这样的情怀诞生有什么样的现实基础?

陈子昂的家国情怀,基于从汉代以来中国士大夫的理想抱负,都是希望成为经世致用之才,而不是做纯粹的文人。王夫之说他非但文士之选,而具大臣之材。这是基于他当时对武则天的一些谏言,皆能切中时弊。如反对信用酷吏,反对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主张与民休息,等等。但封建政治的普遍现象是“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陈子昂官只做到麟台正字、右拾遗,离政治核心太远,所以他也只能空有报国之情,落得悲剧性的下场。

您如何看待陈子昂以古琴造声势一事?

此事见于唐李亢《独异志》,近于小说家言,却很能反映陈子昂的个性。他懂得如何造势,不是一个迂腐的文人。据史传记载,陈子昂幼聪颖,少任侠,年十七八尚不知书,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深钻经史,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立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以古琴造势之说,是符合陈子昂的性格特点的。

您觉得陈子昂身上体现了巴蜀文人哪些特质?

唐人魏颢《李翰林(李白)集序》概括道:“天地之气,艮于西南。剑门上断,横江下绝,岷峨之曲,别为锦川。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是生相如、君平、王褒、扬雄,降有陈子昂、李白,皆五百年矣。”意思是说,蜀地重江复关、地域封闭,但从西汉文翁治蜀以来,蜀人崇尚文化教育,有远大的胸襟抱负。俗话说:“在川一条虫,出川一条龙。”所以产生了如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白以及后来的杨慎、郭沫若、巴金、李劼人等文化巨人。其共同特质是学识渊博、能言善辩、有幽默感,等等。

对于陈子昂的推广,还有哪些值得做的地方?比如说,我们还可以有哪些方式让古人“活”起来?

推广陈子昂,首先应该推广他的名著名篇,例如在射洪市陈子昂纪念园区,不要什么新写的赋,直接把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刻成碑墙,就是最好的宣传。《登幽州台歌》和《感遇》中的名篇,还有杜甫、白居易等歌咏陈子昂的名篇,都应该谱曲唱响,让陈子昂的作品“活”起来,才能让陈子昂“活”起来。四川省诗书画院办有一个诗刊《岷峨诗稿》,提倡为时而作、为事而作,永远保持着对时代、对社会问题的高度敏感,和诗人应有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无取于以言餂人、浮华交会、闻风慕悦、因缘攀附等等。同人概括为“岷峨风骨”,与陈子昂提倡的“汉魏风骨”正是一脉相传。这个诗刊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其存在的意义之一,也是让陈子昂“活”起来。

今天我们研究陈子昂有哪些积极意义?

我最近为一位射洪籍的省老领导的诗集写过一篇序,序中说:“陈子昂提出了以复古为革新的诗歌主张,从理论上对齐梁诗作一了断。”他最大的理论贡献,就是强调“兴寄”与“风骨”两个范畴。所谓“兴寄”,是指诗歌必须关注社会时事,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即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和进步的思想感情;所谓“风骨”,通常认为指刚健遒劲的风格。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其石破天惊之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不见来者”,并不是说后无来者,反倒是相信一定会有来者,只缘时空所限,他等不到而已。陈子昂身后不久,蜀中即出了个李白,又来了个杜甫,后来又出了个苏轼,来了个陆游,可谓源源不断。这位老同志自称子昂的“异代粉丝”,亦可算在“同乡来者”之列。由此可见,研究陈子昂在今天仍然有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

周啸天,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四川省诗词协会名誉会长,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著有《中国绝句诗史》《简明中国诗史》《诗词赏析七讲》等著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原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