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连松证治经验

(一)内痔三步注射法

    柏连松教授从1977年起运用中医传统理论与历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及自己在临床上不断的研究探索,研制了“曙光Ⅰ号”注射液,十多年来对其药物配伍及浓度等多次进行改进,此注射液具有良好的止血、收敛、抑菌作用。注射液中主药为五倍子(鞣酸)、明矾(硫酸钾铝),根据这两味药的性能,“酸可固脱,涩可收敛”, 能使局部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使直肠下动脉、静脉丛产生栓塞和痔间质纤维化,粘连硬化,从而导致各期内痔都能较彻底地萎缩并消失。

操作方法,主要是根据内痔形成的解剖学基础和发病机理为基础,分三步注射:第一步,痔核上方的痔动脉区(截石位3、7、11点),注射进针角度一般与肛管平行,使痔上动脉硬化萎缩,就可减少痔区的供血,使痔能较彻底地萎缩同时还可以防止复发;第二步,痔核的粘膜下层区将药液呈扇形注射,进针角度一般与肛管成45o,不能太深,以免刺入肌层;第三步,痔核粘膜固有层,使痔核呈水泡状,以小血管充分暴露,粘膜颜色微白为止。

(二)四联疗法治疗混合痔

    混合痔手术治疗中的剧烈疼痛、病程较长、脱线阶段大出血是长期困扰肛肠科医师的难题,也是患者对痔手术畏惧之所在。混合痔常规治疗用外切内扎疗法,此法在减轻疼痛方面有一定疗效,其机理是明确了齿线上下神经类型不同,但术后大出血及病程(脱线时间)较长仍未彻底解决。柏连松教授为了克服这些缺点,经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用四联疗法(外切、内扎、注射及长效麻醉疗法)治疗混合痔。在外切、内扎的基础上,增加痔动脉区的粘膜下痔动脉周围注射术,注射液为柏连松教授研制的曙光Ⅰ号,可阻滞该区域血供,加速痔核脱落,避免痔脱线阶段大出血,缩短病程,同时可延缓痔病的复发。亚甲蓝长效麻醉经长期临床观察及多种文献报道有良好的术后止痛效果,并无明显不良反应。总之,四联疗法(外切、内扎、注射及长效麻醉疗法)汲取各种疗法的优点,解决混合痔手术的三大难题,增加了痔手术的安全性,减轻了痔手术病人的痛苦,延缓了痔复发的倾向。

(三)低位肛痈一次性根治术

    目前在我市其它各级医疗机构中,肛痈的常规治疗方法是先切开排脓,待急性炎症控制形成肛瘘(一般需2~3个月)后,再进行肛瘘的手术治疗。但此法病程较长,病人需行两次手术,痛苦大,且易加重肛隐窝持续感染而形成新的脓肿支管,使肛瘘复杂化。此外,各家术后也选用不同类型的自制或市售洗剂、油膏剂、散剂,以及高锰酸钾、凡士林等等,而且西医常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于肛门手术的围手术期。这不仅造成浪费,而且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药物副作用的发生,增加了肛门手术后感染的机会。

柏连松教授自80年代末,对于低位肛痈总结出一套以低位肛痈一次性根治术为主,术中采用局麻,手术时间短,术后无须禁食,且强调术后伤口分阶段换药处理的治疗经验,术后一周内选用红油膏换药处理,至创面腐肉脱落、新肌露出,始改用三石散换药,还可配合中药内服,多用于手术前后,以增强病人体质,减轻症状,控制炎症发展或为手术创造条件。住院时间约二周,门诊换药一周,一般即可痊愈。通过综合治疗,治愈疾病,缩短疗程,基本杜绝了术后肛门失禁、肛门狭窄、再次复发的后遗症,减轻病人痛苦,降低费用,克服以上缺点。

(四)双线切挂法、隧道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

    高位复杂性肛瘘是肛肠外科手术的一个难点,柏连松教授经长期临床探索,对此肛肠科难治之症独创了“双线切挂法”、“隧道法”两种新技术。这两种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尽可能保护肛门功能。“双线切挂法”在橡皮筋挂线的基础上,再予丝线挂线,可防止橡皮筋松脱,达到钝性切割肛门括约肌的治疗效果。“隧道法”从外口,不完全切开覆盖的皮肤,尽可能避开肛门括约肌,潜行剥切肛瘘炎变组织,彻底清除感染病灶。这两种方法大大提高了疗效,在迄今为止的5000余例患者中总有效率达95%以上,缩短了疗程,减少肛门部组织损伤,减少了因创面过大引起肉芽水肿久不愈合、因损伤肛门外括约肌深部及耻骨直肠肌引起的肛门不完全失禁和完全失禁、由于肌肉断开引起的肛门向前移位变形、肛门直肠弯曲消失而引起的粘膜及直肠脱出,大面积瘢痕引起的肛门、直肠狭窄等后遗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