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沐浴”和“洗澡”是一回事吗?搞混了会闹笑话

我们现在,“沐浴”和“洗澡”差不多就是一回事,区别就是洗澡有淋浴等多种方式,但是大体上沐浴和洗澡都是指代的一个意思,那就是洁净自身。不过在古代,“沐浴”和“洗澡”是却并不是一回事,搞混了会闹笑话。

沐浴

沐浴在中国有非常久远的历史,早在商周时期,古人就已经有了沐浴的习惯,考古学家发现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关于沐浴的记载。而到了西周时期,沐浴的礼仪就已经渐渐成型了,人们不仅仅把沐浴看作是洗干净身体,更是赋予了沐浴一种更深层次的含义,那就是净化心灵!每当有重要的事情比如祀神祭祖,古人都要事先沐浴,以此来表示内心的洁净虔诚,后面更是称这种行为为斋戒!在周朝时期,天子甚至还专门给朝见的臣子修建封邑,让他们沐浴好之后再来朝见,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礼仪·王制》:“方伯为朝天子,皆又汤沐之邑于天子之县内。”

而我们所熟悉的孔子,其实也是非常看重沐浴的,每次都是沐浴之后才会上朝。

既然古人如此看重沐浴,那为何他们不像我们现在一样,天天沐浴呢?实际上,这是因为沐浴虽然舒服,但是它也非常复杂,有一套繁琐的程序。沐浴要先泡澡,泡好后出水,需要用干净的精、粗两种毛巾擦拭身子,之后再用热水淋身,披上专门的布衣,等待身体干燥,这一过程并不短,所以比较耗费体力,期间还需要喝一些饮料,以止口渴。

总体看来,沐浴是比较费时费力的事情,并不是一般家庭能够长期享受的。而且沐浴所需要的水并不少,要烧好这么多水,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财力,所以一般家庭是做不到天天沐浴的,这也才会有“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规矩,甚至很多普通人连五日一沐浴都做不到。事实上,沐浴真正深入人们的生活中,是在明清时期。

明清以前,由于沐浴非常繁琐且费钱,所以普通家庭很难承受,不会经常沐浴,大多数时期沐浴之人都是中上层阶级,比如苏轼、王安石这种人,他们有权有势或者有才,只有这些已经脱离了实际生产的人,才有充足的时间和财力去享受沐浴。不过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大家开始变得手有余钱了,于是各种服务行业广泛兴起,其中一种服务便是“混堂”。这个混堂的意思就有点类似于现在北方的澡堂子,不分什么高低贵贱,只要你给钱,就可以进去泡。

于是原本只流传于中上层社会的沐浴,开始广泛进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而且大家对这种沐浴活动还是非常喜欢的,将它和“赏古玩”、“亵名香”、“诵明言”相提并论,视为一种精神享受。总的来说,沐浴在古代的意思其实就和我们现在的洗澡意思差不多,只不过沐浴相比于我们所说的洗澡更加正式、繁琐。实际上在古时候,沐浴和洗澡的意思完全不同,可以说差别是非常大的。

沐浴和洗澡的区别

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沐浴和洗澡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活动。

《说文解字》:“沐,擢发也;浴,洒身 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

文中的“擢”、“洒”都是洗涤的意思,意思就是说“沐”代表的是洗头发,“浴”代表的是洗身体,“洗”代表的是洗脚,“澡”代表的是洗手。按照古人的意思,他们是把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是分得非常清楚的,沐浴就是清洗全部身体,而洗澡就只是单纯的洗手洗脚。所以说沐浴可以包含着洗澡,而洗澡并不能包含着沐浴。

不过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洗澡也不仅仅是指的洗手洗脚的意思了,其中也有沐浴的意思了,现在两个词差别也并不是非常大,唯一的区别就是洗澡不一定会洗头,而沐浴是肯定会洗头的。

结语

现代社会的很多词语含义,其实和古时候已经并不相同了。就比如沐浴和洗澡二词,在古时候,沐浴是一种非常正式的活动,非常有仪式感,每当需要参加大型正式活动的时候,都需要提前沐浴,洗干净身体的,发展到后面,沐浴甚至有净化心灵的意思在其中。而“洗澡”一词,在古代的意思实际上指的是洗手洗脚,并不是我们现在洗澡的意思。

所以说,看到古文中出现洗澡一词后,千万不要搞混了哦,如果搞混了就可能闹笑话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