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人物|王献臣、文徵明

袁运甫《拙政园》

拙政园成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小编认为归功于这两人,不为过。

为什么Soul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广告

1·.初代主人——王献臣

先讲讲拙政园的第一代主人--王献臣,1493年(弘治六年),王献臣举进士,当时年仅二十四岁。但在1509年左右,王献臣已经致仕还乡,开始兴建拙政园了。所以他的政治生涯前前后后也只持续了十多年。估计也是两次被贬过后,寒了心,随后回乡闲云野鹤。

第一次被贬——挪用公款、收受贿赂被弹劾(无确凿证据)

起因是鞑靼骚扰边境地区,王献臣被派至大同边境巡查,期间平息骚乱,体察民情,为民请愿,工作办理得非常妥帖,得到皇帝认可。但随后却被东厂揭发,称其“尝令部卒导从游山,并言其擅委军政官”。意思是其罪有二:其一,在工作途中让下属带他游山玩水,可能存在公款旅游的情况;其二擅自许诺官职,其中是否收到好处不得而知。

展开剩余77%

第二次被贬——卷入冤案(东厂做了大反派)

而后在一起辽东军人张天祥犯事的案件中,王献臣曾对虚假证据提出了怀疑,而且此案最初也得到了公正的裁决。然而不久之后东厂在罪犯家属的打点之下提议重审案件,并且成功颠倒黑白,当年正确判案的官员为此险遭一死,而仅仅追究了一下真相的王献臣也因此被贬为广东驿丞。“驿”即驿站,“驿丞”大约也就是个招待所所长了,堂堂御史屈为宾馆负责人,心中怎不愤懑。直到后来新帝继位,才将此案拨乱反正,命王献臣做了永嘉知县。但是如此宦海浮沉,王献臣已经对政治心灰意冷,后借丁忧之故,辞官回乡。

既然已经回到苏州,自是要圈地建宅。将地买来(有人怀疑是官场所获,但作为当时的富二代(东厂),以及为官时颇受皇帝喜爱,应该是自我所得,不过仅为猜测),怎么造,便成了大问题,14公顷的地方,随意摆弄,自是不妥当。王献臣也不敢马虎,据说设计就花了六年时间,也能看出这期间的良苦用心了。

文徵明《拙政园图诗》

2·.协助造园——文徵明

关于拙政园不得不提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据说他参与了整个园子的设计和建造,而且还留下了《王氏拙政园图》、《王氏拙政园咏》、《王氏拙政园记》并著有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为后世了解和修复拙政园提供了完整的材料,贡献非常大。(其园中一株紫薇便是亲自种下。)

文征明儿时倒是与王献臣迥然不同,是大器晚成之人(据记载11岁开始说话),七次应试未中,才不被识,倒也无妨,反倒成就文徵明文学之路。

3·.王献臣与文徵明相识相知

王献臣尚未归隐苏州之前,就与文徵明保持着多年联系。两人政治道路虽不相同,却皆为“潦倒末杀”,故而“略相曹耦”(《王氏拙政园记》),愈发惺惺相惜。而后虽然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但是一般认为文徵明参与了拙政园的营造。除此之外,文徵明为王家撰写了《王氏拙政园记》、创作了《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与王献臣在园中多有酬唱之作,甚至王献臣儿子的表字“锡麟”、“公振”都是文徵明取的,友情之深,可见一斑(《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

两位年龄相仿,权政不得志,才识出众,自是深情厚谊。恰好王献臣造园,怎能少得出谋划策之人。拙政园成园,这两位皆是用尽心力。

题外话:提到文徵明就说一下其他三位才子,现在留下的都是文徵明和拙政园的故事,其他三位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都没和拙政园发生过故事,其实也难怪,虽然他们基本上都在同一个时代[王献臣(1469-1539),文徵明(1470-1559),唐伯虎(1470-1524),祝枝山(1460-1526),徐祯卿(1479-1511)]但是拙政园建成大约在1529年,从时间上来看三位才子去世好多年后拙政园才建成,要是当初才子尚在,世间肯定会多了不少拙政园的诗词和画作。不过,虽然无缘眼见拙政园之美景,相信在王献臣设计园林之初,四大才子聚会之时,也定然少不了建言献策。

4·.牵绊两人——拙政园

1529年经过16年的设计和建造,园子终于建好了,王御史也成功的蜕变成王园主,在给自己园子取名的时候,王园主也是遍翻古籍,广纳贤言,最后看到晋代潘岳的《闲居赋》中写到:“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十分和自己的心境,于是取“拙政”二字,世界名园“拙政园”就此出世。千百年历史的洗礼,拙政园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文徵明所留下的画作,便成为复原拙政园的一重大依据。

图文源自网络,本文仅用作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联系立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