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奖励来刺激孩子学习,很可能是个成长的陷阱

各位朋友,我是涛声依旧。
孩子不愿意学习,哪个父母不着急?于是,用奖励作为诱惑来刺激孩子学习,就成了家长既得意又感觉很有效的手段。
有很多家长从中尝到了甜头,当许诺给孩子——“如果期末考试进入前十名,就买一部智能手机”后,孩子学习的劲头似乎增加了不少,家长们会为此自以为得计。
如果结局圆满,孩子成功进入了前十名,手机到手,家长高兴,似乎皆大欢喜,然而,这种方式已经悄悄埋下了隐患。
我们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孩子以后不断用学习来要挟家长,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用学习来与家长谈条件,那家长应该怎么应对呢?
一定有家长会说,我可以继续给孩子奖励呀。反正奖励刺激的是正确的事情,有什么问题吗?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我们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首先,追求奖励的孩子,往往只完成对家长承诺的最低要求,而这与家长希望他们尽最大努力的愿望是相悖的。
同时,如果家长要求过高,孩子会因为达不到而选择放弃,也就起不到刺激学习的效果。
第二,有的孩子会逐步形成“为了获得奖励而去做事”的习惯,这会冲淡他们对学习这件事情本身兴趣的挖掘。一旦奖励的拐杖被撤走,孩子可能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第三,这种方式用得多了,孩子会逐渐意识到,家长是在用奖励这个诱惑在操纵自己。要知道,没有人喜欢这种被操纵的感觉,慢慢的,孩子与家长的关系会发生微妙的改变。孩子会感觉家长只是喜欢这个学习的自己,而不是真正的爱孩子,从而渐渐与家长产生情感上的疏离。
第四,奖励的存在,让孩子感觉到,只有听家长的话才会让家长满足,他们很可能会放弃自己天生擅长的事情。这会造成一种难以挽回的遗憾,父母用奖励实现的让孩子对学习的关注,却容易让他们丢掉更多发展的可能。
第五,奖励的确可以让孩子去做他们不想做或者不爱做的事情,但是他们并不快乐,因为幸福只能来自让我们的内心感到满足的东西。短期内的成效,可能会冲淡孩子对学习中快乐的感受,这对孩子培养终身学习具有破坏性作用。
第六,随着奖励的增加,会让有些孩子表面上与我们合作,容易出现谎言和欺骗,比如那些作弊的孩子,有些就是为了取悦家长获得奖励才铤而走险的。
这样继续下去的结果,就是孩子会仅仅为了取悦我们而努力,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成就感而努力。
以上危害可能不会全部必然发生,只是在不同孩子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用奖励孩子来促进其学习进步的方式,确实问题多多。
不过还需要澄清一点的是,如果不是事先和孩子约定的奖励,一般不会有以上的危害。比如,孩子这次考试进步了,父母高兴之下,对孩子适当奖励一下,这是人之常情,问题不大,不过,最好也不要经常用物质奖励。
那么,当我们放弃通过奖励刺激孩子努力,应该采取什么方式让孩子努力学习呢?
第一,家长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成就感,成就感可以激励孩子学习。当你看到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可以用语言来鼓励和支持他,比如家长可以说:
“你看起来很开心”
“你做的很不错”
“你一定很满意吧?”
这样的话让孩子能够体验到一种学习带给自己的愉悦,可以促进孩子喜欢上学习。
第二,帮助孩子进行自我评价,试着问他对自己的看法。
“你觉得自己做的怎么样?”
“你喜欢现在的自己吗?”
注意,当我们想评价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转变句式。
怎么来转变句式?
就是把以“你”开头的话,变为以“我”开头的话,以此表达家长自己的感受。比如。把“你考得怎么这么差!”改为“我感觉这次你考得不太理想”。
这样以“我”开头的句式,就像把矛头调转过来朝着自己,可以有效地消除孩子的敌意,以避免武断地评判攻击孩子,可以促使孩子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省。
这种自我评价和自省会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同时,也会在自我评价中找准自己的问题,确认自己的价值,而不是被外部力量操纵或进行确认。
第三,询问孩子的感受。
你可以在孩子休息的时候问孩子:
“你现在对学习的感觉如何?”
“学习带给了你哪些感受?是愉悦还是伤感?是兴奋还是郁闷?”
当孩子意识到家长重视自己学习上的感受的时候,就会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而这是孩子在学习上攻坚克难的力量所在。
第四,让孩子寻找自己的内驱力,这需要孩子有自己认可的目标。平时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开阔视野,让孩子知道人生都有哪些选择。
自我生发的力量最为可靠,也最持久。
总之,家长不能被奖励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以为找到了激励孩子的灵丹妙药,奖励其实是一柄双刃剑。每个家长都需要寻找到更科学有效的方法,用教育智慧来培养孩子。
各位朋友,如果你看到了最后,请点“在看”,让更多人可以看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