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中“松不是懈”与“紧不是硬”

太极那些事已关注2021-04-30 18:34导读:如果未了解松柔之前或不明白紧的用途,就会误将硬的动作当成“紧”的练习,使整个身躯与四肢贯着沉重的笨劲。论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的“松”与“紧”人们在论述太极拳理时往往强调一个“松”字,这是因为各派太极拳的最大的特点是讲求松柔。但也不能不谈或疏忽一个“紧”字,疏忽了“紧”,就会不符合太极拳的原理。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对“松与紧”都是非常讲究的,“松”在外表可以看见,“紧”在外不明显,主要是在内的意会。正所谓“柔中求刚,刚柔相济”。那怎样才能在玩拳时做到“松与紧”的相连呢?太极拳行拳走架做不到松就没有柔的出现,做不到柔就达不到刚,没有松柔与紧刚就称不上太极拳。“松”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只有行拳过程做到了“松”才能使头脑清醒,精神更会提得起,不觉之中在松静练拳时会感觉到哪部分是“松”,哪部分是“紧”,从而更会使气血流畅全身百穴,就起到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身领手,达于外内四梢,起到调和阴阳强身健体养命的作用。由于“松”关系重要,所以很多太极拳老师,一开始便强调要求初学者要做到全身手脚放松或放软,这是值得斟酌的。有时候用词不当,就容易使初学者产生悟错,或走错路子。对于初学者来讲,应该让他们知道松的重要性,并说明松而不是“丢”。松与丢的感觉不一样,文字却难表达清楚,只有手把手教才容易使学者领会明白。如果刚学就强调他们一定要做到松,这是不切实际的。要做到松必须具备一个基本条件,那就是需要拳架正确熟练,长期引导为前提,使学者明白拳理,掌握要领,演练较熟(即不用再想拳架的动作),那时才能谈得上要求真正的松柔,正所谓“松里求松,轻里求轻”。

如何才能做到松呢?松在外形上就是拳架熟练的基础上,把整个身形调整好,中正头、身、腿,要做到整体配合,谓之“三直”,使身躯形成一个中正具有弹性的运动实体。比如,在推手较技上,当手臂与对方接触时,四大节(双肩双胯)就要“松”下来,更准确听对方的力点强弱在何处,同时要审察对方的身形变化,做到拳论所讲“知己知彼,得机得势”,才能由柔化达到刚发。通过不断磨练增长功力、轻灵、柔活。遇上对手才能承受对方的来劲(谓之懂劲),并实用引、化、拿、发的功效。松不是丢懈,丢则是动作不到位,外形支撑不起,精神提不起,以至气血、劲力处处受阻,无法打通经络和劲路。松是在外形拳架正确的前提下使经络、劲路全面打通,松必须有内气贯通经络,使气血、劲路节节贯穿,没有任何阻滞,而且往返不断,使意、气、劲整体齐到。道家学说“七返九还”回归先天之力。在行拳时候必须有内气贯穿连接。比如,上势结束(成势微紧一下),下势开始(松柔化),绵绵不断运化,谓之“气似车轮”刚阳之气不断滋固,性命双修(指拳架已成熟)。另外,求松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正如松里求松,轻里求轻。松是有层次之分的,亦即一层功夫一层道理。初学者要求的松只能是在不断纠正拳架姿势中追求松柔,逐渐去掉一些僵劲和拙力。随着功夫的熟练,松的要求就会由局部进入到整体,由体形的松进入到内在的松,松的程度越高,功夫也就越深。反过来,功夫越深,对松的质量要求也就越高。功夫是没有穷尽的,人是有极限的,现在我们能做到人体的极限,已经不简单了,所以对松的要求也是没有止境的。太极拳行拳走架要做到“紧”,也要有一个过程,在松熟练的前提下,再求“紧”就较容易理解。如果未了解松柔之前或不明白紧的用途,就会误将硬的动作当成“紧”的练习,使整个身躯与四肢贯着沉重的笨劲。因为紧不是用后天之硬力。有很多人认为练和美太极拳不用力,怎能把对方发放出去?又怎能练出功力来呢?就用举重又加强跑步,或用一些硬性超负荷的东西来助长功力,这是不对的,产生偏差后患无穷。所以如果对太极拳认识不足,很容易悟错路子。要知道紧不是硬,是在行拳由松至紧,是每一式到位时才有微意一紧。在推手过程中是柔化、刚发,先从脚底,到胯、腰、手臂、手指为整体,意、气、劲三合。“紧”是在外形不易见到,如功夫高深者更难见到。经过长期反复习练,可练出精、气、神的阶段。为何行拳定势时,更多精彩搜索和美太极,五指一展呢,由五指代表五脏,拇指为肺部,食指为肝,中指为心,无名指为脾,尾指为肾,所以五指一展对脏腑起到磨擦运动。又何为内四梢呢,牙齿一扣为骨梢,舌头一顶为内梢,指甲一展为筋梢,毛发一松行于气梢,这些动作是要一起去完成,即是一式成势定位时的一“紧”。是意念要自然,紧的用途就是一触即发,是刚劲。赵堡太极拳每个式子都有松与紧,虚与实的变化。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刚柔变化,松柔是虚,刚紧是实,每个式以至每个动作都是松紧接连,阴阳结合。整套太极拳在运行中,就是要使每个式都循着走弧、转圆、滚动的路线来达到松紧交替,虚实易位,刚柔相济的效果。例如“金刚三大对”一式,就有掤、捋、挤、按四个不同方位的刚柔的变化,而且掤、捋、挤、按每个动作本身都可柔可刚,察敌之来势而变化。就掤式而言,它既可松,亦可紧,既可化,亦可打。松到尽头,到了成势定位之时就不能再松。此时要意、气、劲齐到,筋骨一合(即发劲),松柔、刚紧互相转换,阴阳、虚实互相易位,亦即要做到松紧适度,一触即发,才能取得刚柔相济的效果。练太极拳是有松有紧的变化,而不是用暗的力气去练,推手也不能有硬力、抗力、顶力的弊病。我恩师刘瑞先生曾提出“是圆的较量,而非力的抗衡”。在八字诀也提到,中正、平圆,轻灵、柔活。所以我们练太极拳时,“松”和“紧”同样重要,不可不修,修久必高寿,道法自然。

(0)

相关推荐

  • 前辈的经验之谈,助力太极初学者

    当今学习太极拳的人,往往练习3.4个月,就说已得门径.岂不知,前辈入门初步都先练站桩作为基本功夫,练习很长时间,然后才开始练习十三势拳式,而且练习要从一势一式开始,经数月苦修苦练,直到各势各式完全纯熟 ...

  • 雪中太极拳:松手腕紧肩膀,松肩膀紧手腕,松紧变化一般人不知道

    雪中太极拳:松手腕紧肩膀,松肩膀紧手腕,松紧变化一般人不知道

  • 太极拳中,松肩坠肘的检验

    暑假中,带着两个孩子来到泰国华欣朋友的住处,度假,也是学习. 朋友来到华欣定居有两年了,对华欣十分了解.华欣是泰国国王行宫所在地,说行宫其实也有点不妥,因为老国王基本都住这里. 华欣这里气候舒适(不知 ...

  • 太极拳中的三融四坠腹内松,你能做到吗

    太极拳讲究三融四坠腹内松,那太极拳的三融四坠腹内松是怎么个概念,该怎么理解并运用呢? 三融四坠腹内松 即头融天,脚融地,胸融空:四坠:即肩(肩井穴)往腰(命门穴)上坠,腰(命门穴)往胯(环跳穴)上坠, ...

  • 太极秘要“上悬中松下沉”是太极拳动态身形的基本技法

    太极拳技法除遵循"武术技法原理"外,还强调下述基本技法规律,形成其技法特色.它们包括:上悬下沉,中节舒松:中定而动,轴互转:缓慢柔圆,息细匀长:以意主导,形息互引. 上悬下沉,中节 ...

  • 太极拳的"松练"到"紧练"再到"松练"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 ...

  • 是松不是松名松,求松松在紧中求

    稍作休息后,轩源再提出一个课题:从松说紧,从紧说松.拉筋成网,借假修真. "一个松字,引领了几代太极人的发展.但是一个松字,也让很多人糊里糊涂." "现场问问各位,什么是 ...

  • 太极拳中的相对性~放松与未松

    放松与未松 太极拳的根本是放松.太极拳无论是武术的还是养生健身的所有效果,都是由于放松,不用力就是为了实现放松,太极拳处处都要一心一意孜孜以求获得最大限度的放松. 太极拳如果没有放松,就根本不可能不用 ...

  • 王芗斋前辈紧中松,李雅轩先生大松大软,练功到底是松是紧?

    练拳到底是松,还是紧? 松开发人体极限,还是紧? 抻筋拔骨都快成为了口水词, 真正的抻筋拔骨您见过吗? 很多人都把内家拳的松放在了第一位,其实这是不对的. 很多朋友不细致的研究拳理,形意拳,太极拳,八 ...

  • 老拳师谈太极拳之松腰吸胯和尾闾中正

    太极拳拳架的基本要领: 虚领顶劲 沉肩坠肘 含(涵)胸拔背 松腰吸胯 尾闾中正 意守小腹(气沉丹田) 似曲非曲,对拉拔长 一身备五弓 松.沉 许多人对上述拳架要领非常熟悉,但如何理解,因人而异.有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