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蜀汉大事年表(建安二十四年之二):关羽失荆州
编者注:众所周知,《三国志》是一本纪传体断代史书,这种纪传体的方式虽然在表现人物事迹时异常生动,但在时间线索上却有点模糊不清,让人捉摸不透事件发生的顺序和因果关系(即所谓的“纪传易复,编年无重”)。因此,小编就想把这种纪传体重新改编为编年体,尽可能详细地(力争精确到月,部分事件精确到天)叙述三国时期的大小事件和每一位官员的升迁轨迹,尽可能实现纪传中说的每一件事都有时间表可对应,为读者了解三国史提供一个索引和参考。《蜀汉大事年表》系列是其中的蜀汉篇(后续将陆续推出曹魏篇和东吴篇),该系列从延熹四年刘备出生开始写起,到泰始七年刘禅去世为止,基本囊括蜀汉两世君主的方方面面。本文是一篇考据帖,在叙事生动性上肯定不足,但在严谨性上肯定有余。在论述的过程中,小编会附上所有的出处或依据,同时对于一些推论的事件,也会附上考据的过程,希望读者喜欢。
一、年表提纲
注:图中带★标记的为推论的内容,带数字上标的为有几种可能的解释,其余为有确切史料支撑的内容
二、详细年表及出处依据
(一)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
建安二十四年由于事件太多,导致字数太长,因此小编决定分开来写。下面继续说下半年的事情:
8月:
(5)关羽水淹七军,俘虏于禁,斩杀庞德,魏国左将军于禁、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投降刘备;关羽任命郭睦为南乡太守。
在8月份的时候,关羽在襄樊前线一路高歌猛进。根据《三国志·武帝纪》:“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使徐晃救之。”《三国志·关羽传》:“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三国志·庞德传》:“仁使德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馀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遂为羽所杀。” 《晋书·帝纪第一》:“帝又言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并不可居边。魏武不之察。及蜀将羽围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修、方果降羽,而仁围甚急焉。”
从上述记载相互印证来看,作战经过是:关羽此次北伐,带领的部队应该主要是水军(即所谓的“舟兵”),顺汉水北上襄樊。于禁率领七军共计3.5万人救援,驻扎在汉水附近。曹仁也派庞德驻扎在樊城以北,成犄角之势。8月份的时候由于连下大雨,汉水决堤,淹没了于禁和庞德的部队,关羽则趁势率水军进攻,俘虏了于禁和麾下3万人,斩杀了庞德,招降了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
水淹七军
(6)关羽派兵将三万俘虏送回江陵,同时趁势包围樊城的曹仁、襄阳的吕常,曹操派徐晃救援。
《三国志·徐晃传》:“羽围仁於樊,又围将军吕常於襄阳。”《三国志·吴主传》:“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
关羽包围襄阳和曹仁,徐晃率兵救援
(7)关羽抢了孙权湘关的粮食。
由于俘虏太多,再加上自己部队的消耗,关羽粮草缺乏,所以抢了孙权湘关的粮食,即《三国志·吕蒙传》记载的:“羽尽禽禁等,人马数万,讬以粮乏,擅取湘关米。”
(8)司州河南尹陆浑县孙狼杀县主簿,依附关羽,关羽分兵资助,令其在洛阳附近骚扰;关羽又派兵攻占豫州颍川郡郏县,威胁许昌。
在取得水淹七军的大捷之后,关羽的声势如日中天,中原其他地方也纷纷响应,关羽也派兵去支援。根据《三国志·关羽传》:“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三国志·管宁传》:“民孙狼等因兴兵杀县主簿,作为叛乱……狼等遂南附关羽。羽授印给兵,还为寇贼。”《三国志·满宠传》:“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
史料中提到了“羽授印给兵”、“羽遣别将”等字眼,说明当时关羽不仅仅是在攻打襄阳和樊城,还派出偏军去骚扰襄樊的后方,做出一副随时可能打过来的态势。陆浑位于洛阳的西南,郏县位于许昌的西边,和许昌同属于颍川郡,关羽的兵锋都打到洛阳和许昌附近了,难怪曹操吓得要迁都。
陆浑县、梁县之于洛阳的位置
郏县之于许都的位置,说明关羽的兵锋已经直逼曹魏核心
关于当时曹魏的状况,《横海将军吕君碑铭 》中有详细描写:“羽猖獗为寇……群歹凶鼎沸,或保城而叛,或率众负旌,自叩敌门,中人以下,并生异心。”曹魏人心惶惶,人心思变,举城投降关羽者不可胜数,这种局面,当然可以用“威震华夏”来形容了。
关羽当时的兵锋所指,说“威震华夏”,一点也不为过
(9)关羽兵力不足,请求孟达、刘封发兵支援,被拒;关羽开始抽调后方部队。
当然了,这种局面也有一个不利的后果,那就是:关羽兵力不够了。关羽在荆州的兵力,满打满算也就五六万人,现在一部分在围攻襄樊,一部分留守后方,一部分押送3万俘虏,一部分支援陆浑,一部分骚扰郏县,从兵法上来讲,“军势恶分”,关羽这么做,兵力肯定捉襟见肘,所以要向刘封搬兵。
根据《三国志·刘封传》记载:“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这里明确说是自包围樊城、襄阳时就要刘封发兵,所以应当在8月份,而不是《三国演义》中说的关羽失败后才让刘封来救援。
刘封不发兵,关羽就只有从后方抽调部队。《三国志·吕蒙传》记载:“后羽讨樊,留兵将备公安、南郡。蒙上疏曰……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关羽对东吴本来就不太信任,他沿江布置了许多岗哨就是为了监视东吴,只不过吕蒙技高一筹罢了。他后来抽调后方部队,也是打仗打到激烈处不得已而为之,这种心态,用我们法律术语来说就是“已经预料到但轻信能够避免”。
话又说回来,如果刘备能及时给予援助,关羽何至于这么抠抠索索地用兵。你看人家曹操,于禁七军覆灭了,就让徐晃再带十二营过来,多大方。
10月:
(1)孙权与曹操密谋偷袭荆州。
根据《三国志·武帝纪》:“冬十月,军还洛阳。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王自洛阳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围解。”由此可知,孙曹密谋和徐晃破关羽都是在10月份。
(2)董昭献计,将孙权密谋射入关羽营中,动摇军心。
根据《三国志·董昭传》:“即敕救将徐晃以权书射著围里及羽屯中,围里闻之,志气百倍。羽果犹豫。”董昭献计动摇关羽军心。
(3)徐晃计夺偃城,又声东击西攻四冢,关羽率步骑五千救四冢,不敌退走,徐晃紧追至蜀军军营,大破关羽,关羽退至汉水河上。
徐晃与关羽战斗的经过,详见《三国志·徐晃传》:“晃到,诡道作都堑,示欲截其后,贼烧屯走。晃得偃城,两面连营,稍前,去贼围三丈所。未攻,太祖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诣晃。贼围头有屯,又别屯四冢。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记载详细,不再解释。
此战之后,关羽虽然被徐晃击败,遭受较大损失,但并未全线崩溃。根据《三国志·赵俨传》:“羽军既退,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而孙权袭取羽辎重,羽闻之,即走南还。”关羽此次北伐部队主要是水军,登陆的步兵虽然被击败,但水军仍扼守着汉水,直到孙权偷袭荆州才全线撤退,而那已经是下个月的事了。也就是说,此时关羽仍有一战之力。
闰10月:
(1)孙权偷袭荆州,令吕蒙偷袭公安、南郡,俘虏荆州兵家属;孙权又派蒋钦率水军入沔,讨伐关羽;孙桓跟随吕蒙讨伐关羽,在华容引诱策反关羽士兵5000余人。
根据《三国志·吴主传》:“闰月,权征羽,先遣吕蒙袭公安,获将军士仁。蒙到南郡,南郡太守麋芳以城降。蒙据江陵,抚其老弱,释于禁之囚。”《三国志·吕蒙传》:“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
《三国志·蒋钦传》:“权讨关羽,钦督水军入沔,还,道病卒。”《三国志·孙桓传》注引的《吴书》:“从讨关羽於华容,诱羽馀党,得五千人,牛马器械甚众。”
孙权偷袭荆州路线图
(2)傅士仁、糜芳、郝普、潘濬投降东吴。
至于潘濬,《三国志·杨戏传》记载:“潘濬字承明,武陵人也。先主入蜀,以为荆州治中,典留州事,亦与关羽不穆。孙权袭羽,遂入吴。”《三国志·潘濬传》注引的《江表传》:“武陵部从事樊伷诱导诸夷,图以武陵属刘备,外白差督督万人往讨之。权不听,特召问濬……即遣濬将五千往,果斩平之。” 潘濬官任荆州治中从事,主管荆州全部政务,基本上算是关羽之下的二号人物,结果不仅投降了,还带兵平定武陵郡,妥妥的汉奸走狗。
至于郝普,《三国志·吕蒙传记载》:“刘备请盟,权乃归普等,割湘水,以零陵还之。”建安二十年吕蒙诓骗郝普后,又把郝普还了回来。但是,《三国志·杨戏传》却记载:“普至廷尉,濬至太常,封侯。”郝普在东吴做到了廷尉,那么可以得知,在建安二十四年吕蒙偷袭荆州时,郝普又携带零陵郡投降了。
(3)于禁又被东吴俘虏。
根据《三国志·吴主传》:“蒙据江陵,抚其老弱,释于禁之囚。”《三国志·虞翻传》:“魏将于禁为羽所获,系在城中,权至释之,请与相见。”这里虽然说的是释放于禁,但我们从后面历史可知,于禁并不能随意离开,实际上还是处于东吴的控制之中,与软禁无异。
11月:
(1)孙权令陆逊偷袭宜都、秭归、枝江、夷道、夷陵,除宜都太守樊友逃走外,其余地方都投降。
《三国志·陆逊传》:“逊径进……备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皆降……是岁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也。”陆逊直接掐断了荆州与益州的联系。
从上述记载来看,陆逊进攻宜都是在11月。孙权偷袭荆州,兵贵神速,关羽几乎没有反应时间。而根据记载来看,吕蒙进攻南郡是在闰10月,陆逊进攻宜都在11月,虽然宜都在南郡的西边,但不大可能相差一个月。最合理的解释是吕蒙发兵在闰10月下旬,陆逊发兵在11月上旬,虽然跨月了,但其实相差并不多。
至此,孙权偷袭荆州的部署就清楚了:此次偷袭,孙权命吕蒙为前锋,顺长江直扑公安和江陵,掏了关羽的腹心;派陆逊逆长江而上,攻占宜都郡,然后重兵防守夷陵,切断关羽向益州撤退的道路;派蒋钦逆汉水而上,堵塞汉水通道,逼关羽走陆路(荆州水路四通,不好截击,如果关羽还有水军,他可以袭击江陵、公安,也可以到荆南四郡,也可以逆长江回益州,大胆一点也可以顺长江偷袭东吴的江夏、柴桑等,不好防御);派潘璋、朱然堵塞临沮、夹石,切断关羽向上庸撤退的道路,基本上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关羽唯一的退路,其实就是在襄樊前线直接顺汉水到上庸、汉中,但这只能在最开始就实施,当时关羽还狐疑孙权偷袭荆州是不是真的,等当他确认属实的时候,曹仁、徐晃等已经重新控制了汉水,这一条路也堵死了。
关羽已经被关门打狗,底图来源于“地图帝”
(2)陆逊又击破蜀将詹晏、俘虏陈凤,又击破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收降秭归大姓文布、邓凯。
《三国志·陆逊传》:“逊遣将军李异、谢旌等将三千人,攻蜀将詹晏、陈凤。异将水军,旌将步兵,断绝险要,即破晏等,生降得凤。又攻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大破之。秭归大姓文布、邓凯等合夷兵数千人,首尾西方。逊复部旌讨破布、凯。布、凯脱走,蜀以为将。逊令人诱之,布帅众还降。前后斩获招纳,凡数万计。”
此外,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陆逊“又攻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大破之。”房陵在上庸附近,由刘封、孟达镇守;南乡在襄阳西北,属于曹操的地盘,即便曹操南乡太守傅方投降,关羽任命新太守吧,陆逊也不至于深入魏境去进攻。根据《三国志·吴主传》:“陆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陆逊的任务是守备夷陵峡口,切断关羽退路,没理由跑到魏境去进攻。小编推测,这里应该是关羽命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主动进攻夷陵,意图打通后撤通道,结果被陆续击败。
(3)关羽退军当阳、麦城,士兵溃散,便在城头树假人逃跑。
根据《三国志·关羽传》:“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三国志·吕蒙传》:“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於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会权寻至,羽自知孤穷,乃走麦城,西至漳乡,众皆委羽而降。”吕蒙使用攻心计,瓦解了荆州兵的人心,所以部队溃散,抛弃了关羽。
关羽退兵路线
从上述记载来看,关羽虽然被徐晃击败,但建制仍在,所以能从襄樊前线从容“引军退还”。同时,在吕蒙占据江陵城的情况下,关羽还敢率军队向江陵挺近,看来关羽仍抱着再打下江陵城的想法,而且手里应当有一定的实力,直到听说孙权也到了江陵城,才感觉实力不济,向麦城退却,而这时候,士兵就不跟着关羽走了,纷纷跑回江陵投降。由此分析可知,关羽在撤退时,手里的兵力应当基本和吕蒙兵力相当,但小于孙权的主力。吕蒙此次偷袭荆州,史书没记载带了多少兵。参考当年的赤壁之战,周瑜作为前锋带了3万兵,建安二十年平分荆州之战,吕蒙带了2万兵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鲁肃带了1万兵防备江陵,也是3万兵,因此,我们可以推算,吕蒙偷袭荆州兵力应当也在3万左右,而关羽撤退回来的兵,估计也在3万左右。
但是,经吕蒙攻心一战,这3万兵也瞬间瓦解了。《三国志·吴主传》记载的是:“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馀骑。”貌似是关羽先逃,然后士兵才瓦解的。而《三国志·吕蒙传》说的是“众皆委羽而降”,是士兵也抛弃关羽的。小编个人倾向于认定《吕蒙传》的说法,按关羽的个性,这3万人都从襄樊前线带回来了,没必要在这时候给抛弃掉。
另外,根据《三国志·吴主传》:“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当阳就是当年赤壁之战前夕刘备逃跑时经过的地方,当时刘备是兵分两路,一路由关羽率水军顺汉水去江陵,一路由刘备率步兵经当阳去江陵。此次襄樊之战,关羽带的是水军,但是却从路上撤回来的,说明关羽应当在襄樊前线某处弃舟登陆了。前文讲过,孙权派蒋钦顺汉水进攻关羽,但是《三国志·蒋钦传》却没有记载蒋钦的战果,那么说明蒋钦的任务不是击败关羽,而是堵塞水路,让关羽水军过不去。
12月:
(1)东吴潘璋、朱然占领临沮、夹石,切断关羽向上庸撤退的道路,其部下马忠俘虏关羽、关平和赵累。
根据《三国志·吴主传》:“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於章乡,遂定荆州。”《三国志·潘璋传》:“权征关羽,璋与朱然断羽走道,到临沮,住夹石。璋部下司马马忠禽羽,并羽子平、都督赵累等。”时间在12月,可知。
(2)关羽被杀。
至于关羽被杀的时间,上述两个传记只表明建安二十四年12月关羽被俘,没提斩杀的时间。而《三国志·关羽传》记载:“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表明关羽是在临沮被杀的,那应当是潘璋当场就把关羽杀了,时间应当就是12月。但是,《三国志·武帝纪》说:“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对于这条,小编认为,应当不是关羽被杀的时间,而是孙权将关羽首级传给曹操的时间。《三国志·关羽传》明确交代关羽被杀的地点,记录应当准确,潘璋没必要12月俘虏了关羽,到1月份才杀他。
(3)益州郡雍闿杀害太守正昂叛乱。
根据《三国志·后主传》:“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张裔於吴,据郡不宾,越巂夷王高定亦背叛。”《三国志·张裔传》:“先是,益州郡杀太守正昂,耆率雍闿恩信著於南土,使命周旋,远通孙权。”雍闿反叛之事可知,只是时间不详。我们详细推导一下:
首先,根据《三国志·步骘传》:“益州大姓雍闿等杀蜀所署太守正昂,与燮相闻,求欲内附。骘因承制遣使宣恩抚纳,由是加拜平戎将军,封广信侯。延康元年,权遣吕岱代骘,骘将交州义士万人出长沙。”由此可知,事情发生经过是雍闿先杀正昂,吕岱后取代步骘的交州刺史。而延康元年,就是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说明雍闿叛乱是建安二十五年之前。
其次,《三国志·士夑传》记载:“建安末年,燮遣子廞入质,权以为武昌太守,燮、壹诸子在南者,皆拜中郎将。燮又诱导益州豪姓雍闿等,率郡人民使遥东附。”说的是建安末年,具体哪一年不详。
再次,《三国志·刘璋传》:“孙权杀关羽,取荆州,以璋为益州牧,驻秭归。璋卒,南中豪率雍闿据益郡反,附於吴。”孙权杀关羽是在建安二十四年12月,之后刘璋去世,再之后雍闿叛乱,那么雍闿叛乱就是在建安二十四年12月以后。
综上所述,雍闿叛乱的时间就锁定在了建安二十四年12月到建安二十五年之前,那只有建安二十四年12月当月了。从情理上分析,这一年,蜀汉正好丢掉了荆州,雍闿可能是感觉蜀汉大势已去,才敢背叛的。
其他时间不详的记载:
(1)梓潼太守霍峻去世。
根据《三国志·霍峻传》:“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前面讲过,霍峻是建安二十一年担任的梓潼太守,“在官三年”,那么去世时就应当在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还亲自到霍峻在成都的墓上去吊祭,那说明霍峻去世至少在8月份刘备从汉中回到成都以后。
(2)沔阳县长张翼晋升涪陵县令。
根据《三国志·张翼传》:“建安末,举孝廉,为江阳长,徙涪陵令,迁梓潼太守。”建安二十四年3月时,张翼已经是沔阳(江阳)县长了,他担任涪陵县令和梓潼太守的时间不详。当年8月以后霍峻去世,史料再无其他人担任梓潼太守的记录,如果是张翼接任的话,他至少应当在3月到8月之间,完成沔阳县长升涪陵县令、涪陵县令升梓潼太守,貌似也不可能。但他凭和赵云的战功,实现沔阳县长升涪陵县令应该是可行的,也许刘备回成都后,他就跟着一起回来了。
(3)西充国长李福晋升成都县令。
根据《三国志·杨戏传》:“孙德名福,梓潼涪人也。先主定益州后,为书佐、西充国长、成都令。”李福晋升的时间也不详,但是考虑到建安十九年李福和张翼都是书佐,建安二十四年时张翼由江阳县长晋升涪陵县令,估计李福也由西充国长晋升成都县令了吧,毕竟他们资历相同。
(4)越嶲郡夷王高定率军包围新道县,被犍为太守李严击败。
根据《三国志·李严传》记载:“又越巂夷率高定遣军围新道县,严驰往赴救,贼皆破走。加辅汉将军,领郡如故。章武二年,先主徵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同雍闿一样,也是史实清楚,时间不详。不过从文中可以看出,时间至少在章武二年之前。具体时间我们也推导一下:
首先,关于高定的叛乱,《三国志·后主传》描述为:“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张裔於吴,据郡不宾,越巂夷王高定亦背叛。”其中这个“亦”字说明高定应该是在雍闿之后叛乱的,即建安二十四年之后。
其次,《三国志·李恢传》记载为:“先主薨,高定恣睢於越巂,雍闿跋扈於建宁,朱褒反叛於牂牁。”说是刘备去世以后,那就是章武三年以后了。不过,这和我们从《李严传》里推导出的章武二年之前相矛盾。再看《三国志·吕凯传》:“时雍闿等闻先主薨於永安,骄黠滋甚。”这里强调一个“甚”字,说明雍闿等人在刘备活着时就已经反了,在刘备去世后就更加嚣张。同时,再看《三国志·后主传》:“建兴元年夏,牂牁太守朱褒拥郡反。”这才是实打实的在刘备去世后叛乱。我们回头再看《三国志·李恢传》,由于文中一口气点了高定、雍闿、朱褒三个人的名,因此他要以叛乱最迟的时间来说(即所谓的“先主薨”),不能表明高定和雍闿就是在刘备去世后才叛乱的。
最后,我们看《华阳国志》的记载:“夏四月丙午,先主即帝位,大赦,改元章武。以诸葛亮为丞相……李严辅汉将军。”这里记载李严是在章武元年晋升辅汉将军的,而《三国志·李严传》又说李严是先击败高定后晋升的,那么高定入侵就应当在章武元年4月之前。
综上所述,高定叛乱时间就应当锁定在建安二十四年之后,章武元年4月之前。小编这里姑且和雍闿放在一起。
(5)越巂太守马谡可能转任其他官职,焦璜任命为越巂太守。
根据《三国志·马良传》:“(马谡)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巂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从上述记载来看,马谡应当是刘备在世时就担任越巂太守,直到诸葛亮当政才任命为参军。
但是,根据《华阳国志》记载:“章武三年,越巂叟大帅高定元称王,恣睢,遣斯都耆帅李承之杀将军梓潼焦璜,破没郡土。丞相亮遣越巂太守龚禄住安上县,遥领太守。”《三国志·张嶷传》也说:“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三国志·杨戏传》:“建兴三年,(龚禄)为越巂太守,随丞相亮南征,为蛮夷所害。”三者时间记载虽然不同,但有一点共性的是,焦璜、龚禄都曾任越巂太守。
接下来,我们详细考据一下二者任职的时间。
《三国志·张嶷传》说的是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之后,太守龚禄、焦璜被杀的,《三国志·杨戏传》说是建兴三年太守龚禄被杀的,没提焦璜,而《华阳国志》说是章武三年焦璜(焦璜的职位记载是将军,可能是以将军称号领太守)被杀的,然后龚禄才来接替的。从上述记载来看,《三国志·张嶷传》和《三国志·杨戏传》都是一笔带过,而《华阳国志》记载的细节更为详尽,因此小编倾向于采纳《华阳国志》的记载。
如此一来,我们就能发现:章武三年时越巂太守是焦璜,但被杀了,到建兴三年时诸葛亮重新任命龚禄为越巂太守,但也当年遇害了。
再回到马谡。
如果焦璜在章武三年时是太守,那么就直接打断了马谡越巂太守的任期,他就不可能从越巂太守任上直接晋升为丞相参军,因此他必然有一次其他的职务调动。这次调动,可能是晋升为中央某官职(如果马谡始终远在越巂郡,刘备也不可能对他那么了解,还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也可能是因为马谡对越巂郡的叛乱负领导责任,所以把他调走了(刘备也可能是因为此事对马谡不认可),但总之存在职务调动,而焦璜应该就是马谡卸任后接任的。所以小编将其记录在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