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五行系统对照表(值得珍藏)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的运动。它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广泛的涵义,并非仅指五种具体物质本身。五行学说是以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具有清洁、肃降、收敛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的。这一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因此,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既用作在理论上的阐释,又具有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五行属性及归类(1)五行属性及归类方法五行学说之所以能概括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其主要的思维方法是按照'五行'的特性,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和形态,采用'比象取类'的方法,将事物或现象分为五大类,分别归属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并根据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说明各类事物或现象的联系和变化。在医学方面则籍以阐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复杂关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原始的五行物质元素说,上升为五行学说之后,基本上已经不是单纯的指五种物质本身,而是作为事物属性的抽象概念来应用。五行各有其不同的特性,即'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意思是说,木具有生发、条达之特性;火具有炎热、向上之特性;金具有敛肃、变革之特性;水具有滋润、向下之特性。为此,根据上述特性,采用'比象取类'方法,便把需要说明的事物或现象,朴素地分成了五大类,将相似属性的每类事物或现象,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并在五行属性归类的基础上,运用五行生克规律,以阐释或推演事物或现象的复杂联系和变化。(2)五行属性归类历代医家为了说明人体内外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活动、病理反应,以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广泛地联系。(1)以五行之特性,说明五脏之功能。如木性生发条达,肝性喜条达而主疏泄;水性滋润下行,肾藏精而主水。因此,肝属木、肾主水,其它脏腑亦是如此。(2)形成了以五脏为主体,外应五方、五季、五气等,内联五脏、五官、形体、情志等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3)此五个功能活动系统,说明了人体的内环境与外在自然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联系,如春属木,肝气旺于春,春天多风等。在内则肝与胆相表里,开窍于目,主筋,主怒,在病理上易于化风等。应当指出上述是该表横的联系,若从纵的方面来看,则表示此五类事物或现象之间具有相生相克和制化胜复的关系。(3)五行归类的意义五行属性归类,主要用于概括人体及其与自然界多种事物或现象在属性上的某些内在联系。例如以五行特点来比象说明五脏之某些生理功能特点:如木性条达曲直,有生发之特点,而肝性柔和舒畅且主疏泄,又主升发之气,故肝属木;火为阳热之象,有上炎之性,而心为阳脏主动,心阳有温煦作用,故心属火;土为万物之母,有生化、长养万物之特性,而脾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脾属土;金有清肃,收敛特性,而肺主呼吸,主肃降,故肺属金;水有湿润下行之特性,而肾能藏精,主人体水液代谢之调节并能使废水下行排出体外,故肾主水。中医学把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称之为'天人相应',五行学说则把人体脏腑形体和自然界相类似的有关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系统,从而说明人体五脏系统和自然界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通应、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且系统与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说明脏腑间客观存在的某些生理联系,用以解释某些病理现象,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脾属土,故与五官之'口'、情志之'思'以及季节之'长夏'、气候之'湿',不仅存在着某些生理上的内在联系,而且在病理上也能得到某些反映和验证。如口甜,可反映脾湿蕴盛等。五行的基本规律(1)五行的相乘、相侮相乘与相侮,是五行关系在某种因素作用影响下所产生的反常现象。乘,即乘虚侵袭。侮,即恃强凌弱。相乘,即相克的太过,超过了正常制约的力量,从而使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的协调。此种反常现象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袭者乘其虚而凌其弱。二是乘袭者亢极,不受它行制约,恃其强而袭其应克之行。应当说明,'相克'与'相乘'是有区别的,相克是正常情况下的制约关系;相乘则是正常制约关系遭到破坏以后的过度克伐,是反常现象。在人体,则前者是生理状态,后者则为病理状态。相侮,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同样也有两种情况:一是被克者亢极,不受制约,反而欺侮克者。如金应克木,若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反而侮金,即为木(亢)侮金。二是克者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反侮之。如金本克木,若金气虚衰,则木因其衰而侮金,即为木侮金(衰)。所以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即是说,五行若某一行之气太过,则对其所胜(我克)之行过度制约,而发生相乘。而对其所不胜(克我)之行发生相侮,即反克。若某一行之气不足,则克我之行必过度制约而乘之。而己所胜者,即我克之行必因我之不足而反克相侮。例如临床所见的支气管扩张病证,病位在肺,每因肝气郁结,气急上逆,化火灼肺,而见咳血,则为木火刑金(即木旺侮金);肝郁气滞,影响脾胃消化吸收,则为木郁乘土。湿热型高血压,多因湿热困脾,引发肝失疏泄,肝阳亢逆,则为土侮木。至于金乘木(虚)证候,临床则为少见。(2)五行的相生、相克在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联系规律,所谓相生,即相互资生、促进、助长之意;所谓相克,即相互制约、克服、抑制之意。生克是五行学说用以概括和说明事物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观点。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关系见下图: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相生关系又称之为'母子关系。'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两方面关系,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所以,相克关系又称为'所胜'、'所不胜'的'相胜'关系。事物内部系统结构的五个方面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构成了事物正常情况下的循环运动,因而经常处于运动发展之中,是不平衡的。然而就五行整体来看,相生与相克又都是在总和中表现出相对的动态平衡。而五行中的每一行,由于既生别行,又被别行所生;既克别行,又被别行所克,故在整体上也呈现动态均势。可见,五行所达到的平衡,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建立在运动基础上的动态平衡。(3)五行的制化、胜复五行系统结构之所以能够保持动态平衡和循环运动,主要在于其本身客观存在着两种自行调节机制和途径。一种是正常情况下的'制化'调节;一种则是在反常情况下的'胜复'调节。制,即制约。化,是生化。所谓制化调节,主要是指五行系统结构在正常状态下,通过相生和相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调节作用,又称为'五行制化'。首先,从五行的整体作用可以明显看出,任何两行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关系,所以才能保证'制化'关系的正常。即是说,木能克土,土能生金,金又能克木,从而使木不亢不衰,故能滋养火,而使火能正常生化。火能克金,金能生水,水又能克火,从而使火不亢不衰,故能滋养土,而使土能正常生化。土能克水,水能生木,木又能克土,从而使土不亢不衰,故能滋养金,而使金能正常生化。金能克木,木能生火,火又能克金,从而使金不亢不衰,故能滋养水,而使水能正常生化。水能克火,火能生土,土又能克水,从而使水不亢不衰,故能滋养木,而使木能正常生化。可以看出,正是这种相反相成的生克制化,调节并保持了事物结构的相对协调和平衡。因为相生、相克的过程,也就是事物消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不平衡的消长情况,其本身就是再一次相生、相克的调节,这样就会重复出现再一次的协调平衡。而正是这种在不平衡之中求得平衡,而平衡又立刻被新的不平衡所替代的循环运动,推动着事物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所谓胜复调节,主要是指五行系统结构在反常情况下,即在局部出现较大不平衡的情况下,通过相克关系而产生的一种大循环的调节作用。胜复调节可使一时性偏盛偏衰的五行系统结构,经过调节,由不平衡而再次恢复平衡。所谓'胜',即指胜气,是指因为某行之气太过所引起的对'己所胜'之行的过度克制。而胜气的一旦出现,则势必招致一种相反的力量将其压抑下去,即所谓复气。故《素问》又说:'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而且胜气重,复气亦重。胜气轻,复气亦轻。例如火气太过,作为胜气则过分克金,而使金气偏衰,金衰不能制木,则木气偏胜而加剧制土,土气受制则减弱制水之力,于是水便旺盛起来,而把太过的火气克伐下去,使其恢复正常。若火气不足,则将受到水的过分克制,但火衰不能制金,引发金气偏盛,金气盛则加强制木,使木衰而无以制土,则必将引起土气盛以制水,水衰则制火力减弱,从而使火气相应得到逐渐恢复,以维持其正常。如果单纯有胜而无复,也就是说当五行之中的作何一行出现有余(太过)而没有另一行的相应制约时,则五行系统结构的协调关系就被破坏,则会出现紊乱的反常状态,从而产生严重疾病。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五行关系看作是阴阳关系的逻辑展开和补充。受作用者,通过某些中间环节,反作用于作用者,产生反馈调节效应,从而使系统结构保持相对平衡。自古以来,中国先贤把五行理论巧妙地运用于医学领域,以五行辩证的生克关系来认识、解释生理现象,尽力适应内部自然规律以养生,努力掌握人体运行机制以防病、治病,取得了无比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一)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①归类法:事物的五行属性是将事物的性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得出的。如事物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木;与火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火等等。例如:以五脏配属五行,则由于肝主升而归属于木,心阳主温煦而归属于火,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肺主降而归属于金,肾主水而归属于水。以方位配属五行,则由于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相类,故归属于火;日落于西,与金的肃降特性相类,故归属于金;北方寒冷,与水的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水。②推演法。如:肝属于木,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的“筋”和“目”亦属于木;心属于火,则“脉”和“舌”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肺属于金,则“皮毛”和“鼻”亦属于金;肾属于水,则“骨”和“耳”、“二阴”亦属于水。③五行学说还认为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都存在着相关的联系。如方位的东和自然界的风、木以及酸味的物质都与肝相关。对人体来说,是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系统。①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有“木”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有“火”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有“土”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气主肃降,有“金”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有“水”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二)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②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如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这就是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这就是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③说明人体与外界环境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等的关系。总之,五行学说应用于生理,就在于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三)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如肝病可以传脾,是木乘土;脾病也可以影响肝,是土侮木;肝脾同病,互相影响,即木郁土虚或土壅木郁;肝病还可以影响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为木侮金;影响肾,为子病及母。肝病是这样,其他脏器的病变也是如此,都可以用五行生克乘侮的关系,说明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在疾病诊断上的运用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脾虚的病人,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心脏病人,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等等。从它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五脏疾病的传变情况。如脾虚病人,面见青色,脉现弦象,为肝病传脾(木乘土);肺病之人,面见红色,脉现洪象,为心病传肺(火乘金)。五脏中任何一脏有病,都可以传及其他四脏,用五行学说来分析,存在着相乘、相侮、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四种传变关系。从色与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判断疾病的预后。如肝病面色青,见弦脉,为色脉相符。如果不见弦脉,反见浮脉,则属相胜之脉,则克色之脉(金克木),为逆,主预后不良;若见沉脉,则属相生之脉,即生色之脉(水生木),为顺,主预后良好。(2)在疾病治疗上的运用①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如肝病能传脾(木乘土),预先予以补脾,防其传变。“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②确定治疗原则。概括为“补母泻子”法,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补母,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虚证而治疗的,如肝虚补肾,因为肾为肝之母,所以补肾水可以生肝木。泻子,是针对具有母子关系的实证而治疗的,如肝实泻心,因为心为肝之子,所以泻心火有助于泻肝木。根据相克关系来确定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抑强肤弱”法,即泻其克者之强,补其被克者之弱。如肝木太过而乘脾土,肝木太过为强,必须泻之,脾土为弱,必须补之。③制定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方面,如滋水涵木法,是用滋补肾阴以涵养肝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的病证。又如培土生金法,是用健脾益肺的方法,适用于脾失健运而肺气虚弱的病证。又如扶土抑木法是用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此外,在针灸和精神疗法方面,都可以利用五行的克制作用来选穴和调节情志。如悲可以胜怒,是因为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的缘故。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阴阳五行学说,常常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不仅可以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一般关系,而且可以说明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较为具体和复杂的关系,从而有利于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和病理过程。五)四柱五行生克中对应需补的脏腑和部位木: 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筋骨和四肢.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肝, 胆,头, 颈, 四肢, 关节, 筋脉, 眼, 神经等方面的疾病.火: 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小肠, 心脏, 肩, 血液, 经血, 脸部, 牙齿, 腹部, 舌部等方面的疾病.土: 脾与胃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肠及整个消化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脾, 胃, 肋, 背, 胸, 肺, 肚等方面的疾病.金: 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大肠, 肺, 脐, 咳痰, 肝, 皮肤, 痔疮, 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水: 肾与膀胱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脑与泌尿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肾,膀胱, 胫, 足, 头, 肝, 泌尿, 阴部, 腰部, 耳, 子宫, 疝气等方面的疾病.六)临床应用祖国医学的五行学说,是将人体各部分归属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同类事物之间发生纵的联系:例如属于木的,有肝、胆、目、筋、怒、青、酸、风等,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是“肝开窍于目”,“肝主筋”,“怒伤肝”,肝病易生“肝风”等;望诊时,青色多属肝风,赤色多属心火,黄色多属脾湿,白色多属肺寒,黑色多属肾虚;用药时,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等。各类事物之间发生横的联系:即运用生克、乘侮等变化来说明五脏之间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相互联系。例如某一脏有病,既可以因生克关系由另一脏传来,也可以通过生克关系传到另一脏。“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就是这个理论的具体应用。而五行之中,火的攻击最强悍,水的缓和能力最好,木的治愈能力超强,金的冲击能力最强,土的防御能力最好!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星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五方东南中西北五灵青龙朱雀麒麟白虎玄武五季春夏长夏秋冬六气风热、火湿燥寒五促生长化收藏五时日旦日中日西日入午夜八卦震巽离坤艮干兑坎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寅卯巳午辰戌申酉子亥五数三、七一、九五、五二、八四、六地象五色青赤黄白黑五臭臊腥焦香腥腐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气(食物药物)温热平凉寒五谷麻麦稷(梗米)黄黍(稻)大豆五果李杏枣桃栗五菜韭薤葵葱藿五实核络肉壳濡五畜犬羊牛鸡猪五虫毛羽倮介鳞五长麟凤人龟龙人象五脏肝心(心包)脾肺肾五腑胆小肠、三焦胃大肠膀胱五体筋血(脉)肉皮骨、髓五藏血脉营气精五志怒喜思忧、悲恐、惊五液泪汗涎涕唾五窍目舌口鼻耳五声呼笑歌哭呻五音角征宫商羽五智魂神意魄志五指食指中指大拇指无名指小指五性曲直炎上稼穑从革润下五变动握忧哕咳栗五腧井(出)荥(溜)俞(注)经(行)合(入)
黄帝内经五行归纳表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脏之官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腑之官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三焦心包络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心包络)脏象肝心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肺肾罢极之本魄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至阴之类通于土气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五脏生成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五脏所主五充(体)筋脉肉皮骨、髓五华爪面唇四白毛发五窍目舌口鼻耳五脏化液泪汗涎涕唾五脏所藏魂肝藏血血舍魂神心藏脉脉舍神意脾藏营营舍意魄肺藏气气舍魂志肾藏精精舍志五志怒喜思忧、悲恐、惊关节分布两腋两肘两髀(髋)两肘两腘脏热分布左颊红颜面全部红鼻红右颊红两颧红舌分布舌两旁(肝胆)舌尖舌中心(肺胃)舌中心(肺胃)舌根气血筋脉注入处诸筋者皆属于节(睡觉时,血归于肝)诸脉者皆属于目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诸髓者皆属于脑五精所并精气并于肝则忧精气并于心则喜精气并于脾则畏精气并于肺则悲精气并于肾则恐精气注入(五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肝心脾肺肾黑眼络约束白眼瞳子风轮血轮肉轮气轮水轮角膜、黑睛眼角的血络眼睑、眼皮巩膜、白睛瞳孔五色青赤黄白黑五色之见死色见青如草兹者死色见赤如衃血者死色见黄如枳实者死色见白如枯骨者死色见黑如炲者死五色之见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五藏所生之外荣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肾,如以缟裹紫色味当五脏青当肝酸青当筋赤当心苦赤当脉黄当脾甘黄当肉白当肺辛白当皮黑当肾咸黑当骨生死面相凡相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味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五味所合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五味所走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手足不灵活)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口渴)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烦恼)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心中空虚)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呕吐)五味所禁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五味所伤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多食酸则肉胝绉而唇揭(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五宜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脾色黄,宜食咸肺色白,宜食苦肾色黑,宜食辛五病宜食肝病者宜食梗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脾病者宜食大豆、猪肉、栗、藿肺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五脏所苦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五脏所欲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补用辛补之用咸补之用甘补之用酸补之用苦补之泻酸泻之甘泻之苦泻之辛泻之咸泻之五行系统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数:八,七,五,九,六;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气:风,暑,湿,燥,火;五色:青,赤,黄,白,黑;五音:角,征,宫,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臭:臊,焦,香,腥,腐;五谷:麦,黍,稷,稻,豆;五畜:鸡,羊,牛,马,彘;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神:魂,神,意,魄,志;五液:泪,汗,涎,涕,唾;五体:筋,脉,肉,皮,骨;五俞:颈项,胸胁,脊,肩背,腰股;五声:呼,笑,歌,哭,呻;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毒:怒、恨、怨、恼、烦五脏肝心脾肺肾藏舍虚实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肺藏气气舍魂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气所病在肝为语在胆为怒在心为噫在小肠为泄在脾为吞在胃为逆、为哕 、为恐在肺为咳在大肠为泄在肾为欠为嚏在下焦为水膀胱不利为隆,不约为遗溺五精所并精气并于肝则忧精气并于心则喜精气并于脾则畏精气并于肺则悲精气并于肾则恐五脏所恶肝恶风心恶热脾恶湿肺恶寒肾恶燥病发惊骇病在五脏病在舌本病在背病在溪伤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五病所发阳病发于冬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阴病发于夏阴病发于骨五劳所伤久行伤筋久视伤血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五脏之脉弦钩代(缓)毛营、石五邪所见(重症)春得秋脉(肝旺于春,其脉应弦。春不见弦脉,而建毛脉,为肺克肝之象。)夏得冬脉(心旺于夏,其脉应钩。夏不见钩脉,而见石脉,为肾克心之象。)长夏得春脉(脾旺于长夏,其脉应缓。长夏不见缓脉,而见弦脉,为肝克脾之象。)秋得夏脉(肺旺于秋,其脉应毛。秋不见毛脉,而见钩脉,为心克肺之象。)冬得长夏脉(肾旺于冬,其脉应石。冬不见石脉,而见缓脉,为脾克肾之象。)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天干阳干甲丙戊庚壬阴干乙丁己辛癸天干化合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地支阳支寅午辰戌申子阴支卯巳丑未酉亥地支三会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地支化合亥卯未三合化木局寅午戌三合化火局巳酉丑三合化金局申子辰三合化水局八卦震巽离艮坤干兑坎五力动斥衡静引星岁星荧惑星镇星太白星辰星数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故曰其数八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故曰其数七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故曰其数十地四生金天九成之故曰其数九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故曰其数六气柔端息高充平成洁坚明性暄随暑速静兼顺凉刚凛下用动曲直躁燔灼化高下固散落藏沃衍五化荣生荣茂蕃茂盈丰满敛坚敛肃凝坚化宣平均衡齐修宣明咸整侯温和炎暑溽蒸清切凝肃畏清寒风热湿德和显濡清寒政散发散明明曜谧安静劲劲肃静流源令宣发风郁蒸热云雨湿雾露燥寒寒变摧拉炎烁动注肃杀凝冽眚陨燔火满淫溃苍落冰雹平气之纪敷和升明备化审平静顺不及之纪委和伏明卑监从革涸流太过之纪发生赫曦敦阜坚成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