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刘泽达:【文学与人生】(散文)
文学与人生
文/刘泽达
小时候,就听父亲讲白话故事。
父亲讲《薛仁贵征东》,讲到大唐天子李世民勤于政务,午傍龙椅小憩假寝,做了一个梦。梦中遇险,一白袍将军踏云而来,退敌救主,飘逸而去。李世民忙呼恩公留名,天风浩荡传来玄音:
“日出东方一点红,四海飘飘影无踪。
三岁孩童千两价,保主跨海去征东。”
大雪纷飞的冬天,我们兄弟姐妹和邻居家小孩围坐在父亲身旁,听着精彩至极的故事。我家红红的煤球火炉发出青光,乡村的夜静寂而温暖。
多年以后,邻居家的小孩考上东北财经大学;我家的弟弟考上北京师范大学。
再也听不到父亲讲故事!父亲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很多年!
父亲讲的故事深藏在我们的童年时代。
我的文学情结,应该最初来源于父亲讲的故事。回忆让人感伤,父亲的一生平凡而伟大。如果要写写父辈时代的故事,那是一部有人间泪水的作品,我是不愿意去翻开那些悲剧章节的。
父亲的喜怒哀乐,如同家乡那条夫夷河,只属于它流走过的岁月。
家乡的一草一木是那样亲切自然。我想,人世间的伤痛早已愈合,就让它淡如云烟,飘远!再飘远!
生命可以负重前行,但一定不要在伤感里止步。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因为爱好读书,虽不像古人那样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但大凡有书的地方都成为我涉足的芳草地。
念初中时,课堂上写过一篇作文《工之侨献琴》。我的班主任老师姓何,教我们语文。这位刚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的年轻教师,像是发现新大陆,拿这篇文章当范文读给同学们听。那一刻,我刷白的脸,火辣辣的,像一片染红的枫叶。事情过去三十多年,内心深处仍充满对这位良师的敬意。
文学梦,挥之不去。
二0一四年初春,我放弃长达十五年的乡村代课老师之职,来长沙寻梦。
那一刻,湘西南飞雪飘零!我走在长沙的大街小巷,春雪融化春暖花开。像飞鸟出笼,漫游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爬岳麓山,览橘子洲,谒杜甫江阁,寻文津渡,去天心阁,找定王台……走马古长沙,几多感慨涌上心头!
我发现,湘江之滨的这座城市有太多太多的历史人文故事值得去表述,值得去书写,值得去宣扬。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业余文学爱好者。
我很幸运。这座城市让我结识很多文学路上的良师益友。我爱上这座城市的书香,爱上这座城市的味道,更爱上这座城市的山山水水。
正如长沙市作协主席唐樱老师在微信上标注的一句话"人的自由就是为自己的爱好而工作"。
上帝关上一扇门,也打开一扇窗。
安居乐业和他乡行走,我选择后者。
于是,有幸遇上湘西诗人刘年;有幸遇上众多来长沙传道授业的文学界大师。
当今社会,喜欢读书的人不怕多!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已经远远超过灵魂的脚步!慢不下来的现代人,在车贷、房贷的压力中喘着气奔跑,努力透支着明天的生活。
要想回到八十年代的那种全民阅读热潮,难度系数很大,也不是不可能。在纯文学举步维艰,书籍上架就蒙尘而靠获奖增加人气量的氛围下,一位业余作者要出版一本纯文学书有多难!这种只亏不赚的买卖,我还是要去实行。毛泽东主席在《清平乐·六盘山》有一句诗歌:“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大概这是文学爱好者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人的一生,只有精神力量永恒的,任何人带不走世界的任何东西。我是一个极简主义者,从不奢求物质的外衣。生活:真诚、真实、真爱。
想结集出一本散文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是孔方兄!
我再次感谢这座城市带给我的文学激情,感谢在这座城市相识的无数的微信朋友和文学界的领导老师们。
麓山巍巍,湘水泱泱。
文学路上,感恩所有帮助过我的文朋诗友们;感恩所有阅读我文章的读者朋友们。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知君。
愿文学之树常青,愿我浅陋的文字能发出一点微光,照亮我继续前行追梦的脚步。
本文图片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
刘泽达,湖南邵阳人。《三秦文学》特邀作家。
往期链接
副主编:长青山人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三
秦
文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