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儒乡印象
坐落在孔子诞生地尼山夫子洞村的儒乡印象,是一家弘扬儒家文化、亲子体验、全息游学体验中心。
在这里,你可以穿越时空与圣人对话,也可以体验现代科技馆的魅力,参与融合科技性与趣味性的亲子活动;还可以领略大自然的风光;感受曲阜三宝之一尼山砚的制作,还有各种泥塑作品,世界最小的孔子像,这些材料都取自尼山,还有各种名贵木材的雕塑作品,如果您有兴趣,还可以亲自动手,做出自己喜欢的作品来。
在这里,还可以感受尼山的风土人情,传说故事,感受'圣人门前倒流水,夫子洞前倒流香'的魅力。这里,可以体验到与曲阜三孔、尼山圣境、尼山书院诸多景点不一样的魅力。
在雕塑馆,雕刻师傅李建军的几幅作品吸引了我的目光。一个长着野牛的角、耕牛的脸、狮子的胡须,像一座山峰似的身躯的'野牛'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而在'野牛'的角上,一个儒生打扮的长者正手拿竹简,仿佛默默诵读着《论语》,而此时的'野牛'听着儒家经典,似乎被驯化了一般,野牛角也被绳子捆住了,狮子般的胡须也收敛了威严,低眉善目,成了'俯首甘为孺子牛';另一幅雕刻作品,一个尼山农夫,面目黝黑,头戴纱巾,坐在牛背上,而在他的脚下摆放了一只古琴,他似乎在吟诵《诗经》,而牛似乎听懂了曲中之意,这绝不是'对牛弹琴',这恰是一副'晴耕雨读'的生活写真照,连尼山农夫都能弹奏出如此高雅的曲调,令耕牛都能陶醉其中,可见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用尼山当地所产的黄梨木雕刻的世界最小的孔子像,大小如拇指,与矗立在尼山圣境的世界最高孔子像为同款,但在如此小的器物上雕刻,音容笑貌栩栩如生,眉毛胡须清晰可见,雕工之精妙,令人叹为观止。
在尼山砚展馆,儒乡印象负责人戴传伟老师介绍:唐宋时期,在尼山书院北侧,有一条被称为'中和壑'的深沟,寓意'中庸和谐'。天然形成一种不用人工打磨、不需工艺造型的尼山砚。可是,千百年来,只有正人君子才能捡拾到。那些躲在历史阴暗的角落里损人利己的小人,即便天天搜寻,也无缘得见……明万历年《兖州府志》中,叙述尼山砚的文字是:'尼山之石,而为砚。纹理精腻,亦佳品也。'清乾隆年间《曲阜县志》记述为:'尼山之石,纹理精腻,质坚色黄,求之不易。'而今,更是难得一见。尼山砚成为人们爱不释手的'曲阜三宝'之一。他边说边指着一款尼山砚介绍道:这款尼山砚,色呈柑黄,有疏密不匀的青黑色松花纹,石面细腻,抚之生润。
据了解,尼山砚在设计制作上依据鲁砚'巧夺天工,简朴大方'的手法,形成'粗中有细,细中含粗,运用自然,加以点缀,以求意境'的独特艺术风格。制作工艺主要有:选料、设计、雕刻、刻砚铭和养护等工序。其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计有松花砚、古柏砚、竹节砚等数十种。尼山砚石,多附铭文,铭文多出自儒家经典。制成砚台,下墨利,发墨好,久用不乏。多利用料石的自然形状,雕制砚床,利用天然石纹雕刻装饰,造型古朴大方,砚台色泽鲜明,极具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很多人都听说过'圣人门前倒流水'之说,却不知'夫子洞前倒流香'。戴传伟老师为我们演示了一番,只见他将用尼山松木制作的艾香放置在一座造型颇像尼山沟壑的器物之上,点燃艾香,须臾功夫,一股乳白色的香烟缭绕般地从艾香底部冒出,顺着器物的沟壑向下缓缓流淌,如一条溪流,流入山谷幽壑,汇入圣水湖中。
'既要有文化底蕴,又要新奇有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应该鼓励少年学子们走出课堂,拥抱世界,拥抱自然,和优秀的人为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不断去探索和创新。我尝试用这种方式回报桑梓,回报家乡父老,这就是我打造儒乡印象的初衷。'儒乡印象的创始人李政,这位在南京打拼多年的退伍军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