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痿证精选的药方
治痿证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痿证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22个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痿病是肢体的皮、肉、筋、骨、脉受到外邪浸淫,或因五脏内伤而失养引起的,以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为特征的一种难治病。感受温热病邪,灼伤阴液;脾胃虚弱,肝肾亏虚,肌肉筋脉失养;或湿热浸淫,瘀阻脉络等,是本病常见的病因病机。本病可突然发病,也可缓慢形成。轻者肢软无力,重者四肢痿废不用。
西医学的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神经炎、急性脊髓炎、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癔病性瘫痪、肌萎缩侧索硬化,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并发软瘫的后遗症等,凡见到肢体痿软,临床表现与痿病相似者,均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一.肺热伤阴证:病起发热,或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溲短便燥。咽干不利,咳呛少痰。
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1.清燥救肺汤
经霜桑叶9克 煅石膏7.5克 甘草3克 炒胡麻仁3克(研) 人参2.1克 杏仁2.1克 真阿胶2.4克 炙枇杷叶1片
麦冬3.6克
1.痰多,加贝母 、瓜蒌.
2.血枯加生地.
3.热甚加犀角,羚羊角、牛黄。
5.人参改用西洋参更佳。
痿证加减:
1. 高热、口渴、汗多为热蒸气分,加知母、金银花、、连翘,重用石膏清热撤邪;
2. 咳呛少痰为燥痰阻肺,加瓜蒌、桑白皮、川贝清润肃肺。
3. 咽干不利,肺热津伤,加天花粉、百合、芦根,滋阴清润。
加减:
1. 高热口渴,汗多者,可加重石膏用量,并加金银花、连翘清热祛邪;
2. 咳呛少痰者,酌加瓜蒌、桑白皮、川贝母等清肺化痰;
3. 咽干口渴重者,加天花粉、玉竹、沙参、百合、芦根等养阴生津。
临证参考若身热退净,食欲减退,口燥咽干较甚者,证属肺胃阴伤,宜用益胃汤加薏苡仁、山药、谷芽之类益胃生津。本证痿病,起病较骤,多有外感化热,热邪伤津灼营的病史,病之初期内热明显,故治应清热救津,甘寒清上,俾肺金清肃而火自降,切勿乱用苦寒燥湿辛温之品重亡津液。肺热伤津,不免灼耗胃液,务须结合养胃清火,胃火清则肺金肃,这也是“治痿独取阳明”的临床体现。本证久延则肺热耗津,五脏受灼,转为肝肾阴亏,脾胃津伤者,亦常屡见,故需早期正确治疗。
1.肺胃阴伤,身热即退,食欲不馨,口燥咽干较甚,宜益胃生津,用益胃汤加薏苡仁、山药、谷芽。并参考明阳论治。
2.益胃汤
沙参9克 麦冬15克 冰糖3克 细生地15克 薏苡仁5克 炒山药5克 谷芽5克 炒玉竹4.5克
1.汗多,气短,兼有气虚者,加党参、五味子(或与生脉 散合用)以益气敛汗;
2.食后脘胀者,加陈皮、神曲以理气消食;
3.呕逆甚者,加枇杷叶、半夏(少量)、杮蒂以降逆和胃。
2.肺被燥热,绝寒水生化之源,滋水清金,结合治肾。
二.湿热濡渍,气血不运证:四肢痿软、身体困重。或兼麻木、顽麻、微肿。症状常在下肢为重。足胫热气上虅。小便短赤涩痛。或见身热不扬,胸痞脘闷。苔黄腻浊、脉濡数。
3.二妙散加味;
炒黄柏15克 苍术15克(米泔浸,炒)薏苡仁15克、萆薢10克、汉防已10克、木瓜10克、木通9克、晚蚕砂9克、
牛膝9克、炙甘草6克
1.如湿重于热,以苍术为君药,用量可大于黄柏;
2.如热重于湿,则黄柏为君药,用量可大于苍术;
3.湿热并重者,两药等量。
4.若湿热痿证,可加豨莶草、木瓜、槟榔等,以渗湿泄浊;
5.若湿热带下可加赤茯苓、栀子、薏苡仁、车前子等,以渗湿止带;
6.若下部湿疮、湿痒可加龙胆草、泽泻、赤小豆、土茯苓以祛湿热,解疮毒。
痿证加减法:
1. 小便短赤,下肢微肿不仁,湿蕴于下,加萆薢、防已、薏苡仁、牛膝、木瓜、蚕砂,利湿通络达下。
2. 胸脘痞满,肢重且肿,湿蕴气滞,理气化湿,合平胃散或胃苓汤。
3. 长夏雨季酌加藿香、佩兰宣化。
4. 形体消瘦、自觉足胫热气上腾、心烦、舌赤、或中剥、脉细数,湿从热化,偏伤阴份,酌加养阴清热,去苍术酌加龟板、麦冬、知母。
4. 肢体麻木、关节运动不利、舌质紫、脉细涩,夹瘀阻隧,活血通络,加赤芍、丹参、桃仁、红花。
变证。
1.气血不足,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气促而短,便溏,饮食不思,渴不欲饮,除湿之外、兼施升清益气补血,3.清燥汤(石膏 桑叶 杏仁 枇杷叶 人参 甘草 阿胶 麦冬 胡麻仁)。
2。湿流下焦,乘于肝肾,前证两足热如火燎,从足跗热起,渐至腰胯,麻痹痿软,滋阴利湿,加味二妙,酌加知母、地骨皮。或用虎潜丸。
4.二妙,酌加知母、地骨皮;
炒黄柏15克 知母10克 地骨皮10克 苍术15克(米泔浸,炒)
1.如湿重于热,以苍术为君药,用量可大于黄柏;
2.如热重于湿,则黄柏为君药,用量可大于苍术;
3.湿热并重者,两药等量。
4.若湿热痿证,可加豨莶草、木瓜、槟榔等,以渗湿泄浊;
5.若湿热带下可加赤茯苓、栀子、薏苡仁、车前子等,以渗湿止带;
6.若下部湿疮、湿痒可加龙胆草、泽泻、赤小豆、土茯苓以祛湿热,解疮毒。
痿证加减法:
1. 小便短赤,下肢微肿不仁,湿蕴于下,加萆薢、防已、薏苡仁、牛膝、木瓜、蚕砂,利湿通络达下。
2. 胸脘痞满,肢重且肿,湿蕴气滞,理气化湿,合平胃散或胃苓汤。
3. 长夏雨季酌加藿香、佩兰宣化。
4. 形体消瘦、自觉足胫热气上腾、心烦、舌赤、或中剥、脉细数,湿从热化,偏伤阴份,酌加养阴清热,去苍术酌加龟板、麦冬、知母。
4. 肢体麻木、关节运动不利、舌质紫、脉细涩,夹瘀阻隧,活血通络,加赤芍、丹参、桃仁、红花。
5.虎潜丸;
盐知母9克 盐黄柏9克 酒熟地9克 炙龟板12克 猪脊髓一条 干姜1.5片 陈皮4.5克 锁阳4.5克 虎胫骨4.5克(可用犳骨代) 牛膝6克 当归6克 白芍6克
1.若虚火上炎,扰及心神,烦躁不安者,少加金箔一片以镇心安神;
2.虚火较甚,骨蒸盗汗者,可去温燥之干姜,熟地改作生地以增清热之力;
3.面色萎黄,心悸怔忡,舌淡脉细者,加黄芪、党参、当归等以补养气血;
4.若久病阴损及阳,怕附子、肉桂等补肾助阳。
方中虎骨可以用狗骨或豹骨代替。
变证;
1.阴虚热甚,口干尿赤,胫烙烦热、腿足瘦削,滋阴清热填精.虎潜丸去锁阳,或用六味地黄丸加牛骨髓、猪骨髓、鹿角胶、枸杞子。 '
2.纯虚少热者,滋阴平补,滋阴大补丸(熟地 山药 牛膝 山茱萸 杜仲 巴戟天 茯苓 五味子 小茴香 远志 石菖蒲 枸杞子 肉桂)。或加减四斤丸(苏叶 制半夏 厚朴 茯苓 生姜 红枣)。
3.精亏血弱,面色不华,心悸怔忡,舌淡,脉细,益气生血,合人参养营汤。或用补天再造丸(紫河车 牛膝 天门冬 麦冬 杜仲 五味子 枸杞子 陈皮 干姜 侧柏叶),缓图恢复。 ,
4.阳不温润,兼见畏寒,下身为甚,小便清长,阳萎,舌淡脉细无力,温肾化阴以生精气,酌选鹿角胶丸(鹿角胶 鹿角霜 熟地黄 白术 杜仲 牛膝 白茯苓 菟丝子 人参 虎胫骨 龟板 当归)、煨肾丸(牛膝 萆薢 杜仲 苁蓉 菟丝子 防风 白蒺藜 胡芦巴 补骨脂 桂 猪腰子),甚者或兼舌喑,可用地黄饮子。
5。兼见瘀阻,前症兼见麻痹不仁,关节不利,舌青紫暗,脉涩,合合四物汤,桃仁,红花、丹参、续断、鸡血藤。或用虫类药,以助搜剔络瘀。 .
本型较常见,尤其是下肢痿软,得之纵酒劳倦、渔色使内伤者为多。亦可因其他各型转来。所谓五脏之伤穷必及肾。.以肾主藏精生髓,精髓干枯,筋骨失养,治法最要补肾。
本型痿证,当辨有热无热,凡阴虚多火者最常见,.兼见溲赤,胫如火烙。烦热者,为虚火,当须滋肾清热,可用虎潜丸、六味地黄丸之属。无火纯虚,专用补益精髓不可用凉。丹溪。泻南方、补北方。就是指的清热补肾,以滋润添精。泽枯起痿
加减:
1. 胸脘痞闷,肢重且肿者,加厚朴、茯苓、泽泻理气化湿;
2. 足胫发热,心烦,舌红或舌苔剥脱者,加生地黄、麦冬、沙参、砂仁养阴清热而不碍胃助湿;
3. 肢体麻木,舌质紫暗者,加赤芍、红花、桃仁等活血通络。
临证参考本型因湿热浸淫所致,故不可急于填补,以免助湿。湿热易伤肺肾金水之源,故除湿之外,兼施清养;湿热不去,下流入肾,肾被热灼而阴亏,可成为标本虚实夹杂者,所以去湿务要慎用辛温苦燥;若湿热伤阴,则应转清滋善后
1.气血不足。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气促而短,便溏,饮食不思,渴不欲饮,除湿之外、兼施升清益气补血,
6.清燥汤
(石膏 桑叶 杏仁 枇杷叶 人参 甘草 阿胶 麦冬 胡麻仁)。
2.湿流下焦,乘于肝肾,煎证两足热如火燎,从足跗热起,渐至腰胯,麻痹痿软,滋阴利湿,加味二妙,酌加知母、地骨皮。或虎潜丸。
三.阳明脉虚,宗筋弛纵证:肢体痿软无力,逐渐加重。食少。便溏腹胀。气短、面浮。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脉细。
7.参苓白术散;
莲子内5克 薏苡仁5克 砂仁5克 桔梗5克(炒黄) 白扁豆7.5克(姜汁浸,去皮,微炒) 白茯苓5克 人参5克(焗服) 炒甘草5克 白术5克 红枣3枚 山药5克
1.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袪寒止痛;
2.纳差食少者,加炒麦牙、焦山楂、炒神曲等以消食和胃;
3.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等以燥湿化痰。
加减法:下肢痿弱,酌加实下之品.
变证。
1.肥人痰多食少脘闷,脾虚不运,补脾化痰,六君子汤加减。
清阳下陷身热自汗,头痛恶寒,懒言恶食,弱不耐劳,渴喜热饮,脉大而虚,升清益气,以助运化,补中益气汤。
3.暑湿伤耗气阴,长夏溽蒸,肢困神乏,胸满气促,身热心烦,口渴纳拙,小便短涩,大便溏黄,自汗身重,脉虚,益气养阴升清化湿,清暑益气汤。
1.肥人痰多食少脘闷,脾虚不运,补脾化痰,
8.六君子汤加减。
人参3克(焗服) 白术4.5克 茯苓3克 炙甘草3克 陈皮3克 半夏4.5克 生姜3片 红枣2枚
1.气虚较甚者,重用人参、白术;
2.痰多壅盛者,重用半夏、陈皮;
3.畏怕冷者,加炮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4.痰多清稀者,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饮。
2.清阳下陷身热自汗,头痛恶寒,懒言恶食,弱不耐劳,渴喜热饮,脉大而虚,升清益气,以助运化,
9.补中益气汤;
人参3克(焗服) 白术3克 炙北芪4.5克 炙甘草3克 陈皮1.5克 归身1.5克 生姜2片 红枣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
加减:
1. 食少腹胀者,加山楂、枳壳、砂仁、谷麦芽等理气消食;
2. 便溏者,加薏苡仁、山药、莲子肉健脾除湿;
3. 心悸者,加龙眼肉、远志;气短汗出重者,加重黄芪用量。
临证参考本证虽痿在四末,病实发于中焦。脾胃虚者,最易兼夹食积不运,当导其食滞,酌佐谷麦芽、山楂、神曲;脾虚每兼夹湿热不化,补脾益气之时,当结合渗湿清热;脾主运化,脾虚则五脏失濡,脾为后天之本,它脏之伤,久亦损脾,本证每与其它各证掺见,治法总宜扶脾益胃以振奋后天之源,这也是“治痿独取阳明”的体现。
3.暑湿伤耗气阴,长夏溽蒸,肢困神乏,胸满气促,身热心烦,口渴纳拙,小便短涩,大便溏黄。自汗身重,脉虚,益气养阴升清化湿,
10.清暑益气汤。
西洋参5克 石斛15克 麦冬9克 黄连3克 竹叶6克 荷梗15克 知母6克 甘草3克 粳米15克 西瓜翠衣30克
1.若暑热较盛,可酌加石膏、金银花、连翘等以清热;
2.若津气耗伤较重,黄连可酌减,西洋参、石斛、麦冬等益气生津之品可加量;
3.小儿夏季热,久热不退,烦渴体倦,属于气津不足者,可去黄连加入白薇、地骨皮以养阳退热;
4.若兼湿浊,麦冬、知母等亦当酌减;
5.若汗多,可加糯稻根、浮小麦以收敛止汗。
四.肝肾亏损,髓枯筋痿证:痿症渐成,下肢痿软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目眩发落,咽干耳鸣。遗精或遗尿。甚至腿胫大肉消脱,痿废不起。舌红少苔,脉细数。
11.虎潜丸;
盐知母9克 盐黄柏9克 酒熟地9克 炙龟板12克 猪脊髓一条 干姜1.5片 陈皮4.5克 锁阳4.5克 虎胫骨4.5克(可用犳骨代) 牛膝6克 当归6克 白芍6克
1.若虚火上炎,扰及心神,烦躁不安者,少加金箔一片以镇心安神;
2.虚火较甚,骨蒸盗汗者,可去温燥之干姜,熟地改作生地以增清热之力;
3.面色萎黄,心悸怔忡,舌淡脉细者,加黄芪、党参、当归等以补养气血;
4.若久病阴损及阳,怕附子、肉桂等补肾助阳。
方中虎骨可以用狗骨或豹骨代替。
变证;
1.阴虚热甚,口干尿赤,胫烙烦热、腿足瘦削,滋阴清热填精.虎潜丸去锁阳,或用六味地黄丸加牛骨髓、猪骨髓、鹿角胶、枸杞子。 '
2.纯虚少热者,滋阴平补,
12.滋阴大补丸(熟地 山药 牛膝 山茱萸 杜仲 巴戟天 茯苓 五味子 小茴香 远志 石菖蒲 枸杞子 肉桂)。或加减四斤丸(苏叶 制半夏 厚朴 茯苓 生姜 红枣)。
3.精亏血弱,面色不华,心悸怔忡,舌淡,脉细,益气生血,合人参养营汤。或用
12.补天再造丸(紫河车 牛膝 天门冬 麦冬 杜仲 五味子 枸杞子 陈皮 干姜 侧柏叶),缓图恢复。 ,
4.阳不温润,兼见畏寒,下身为甚,小便清长,阳萎,舌淡脉细无力,温肾化阴以生精气,酌选
14.鹿角胶丸(鹿角胶 鹿角霜 熟地黄 白术 杜仲 牛膝 白茯苓 菟丝子 人参 虎胫骨 龟板 当归)、煨肾丸(牛膝 萆薢 杜仲 苁蓉 菟丝子 防风 白蒺藜 胡芦巴 补骨脂 桂 猪腰子),甚者或兼舌喑,可用地黄饮子
5。兼见瘀阻,前症兼见麻痹不仁,关节不利,舌青紫暗,脉涩,合合四物汤,桃仁,红花、丹参、续断、鸡血藤。或用虫类药,以助搜剔络瘀。 .
本型较常见,尤其是下肢痿软,得之纵酒劳倦、渔色使内伤者为多。亦可因其他各型转来。所谓五脏之伤穷必及肾。.以肾主藏精生髓,精髓干枯,筋骨失养,治法最要补肾。
本型痿证,当辨有热无热,凡阴虚多火者最常见,.兼见溲赤,胫如火烙。烦热者,为虚火,当须滋肾清热,可用虎潜丸、六味地黄丸之属。无火纯虚,专用补益精髓不可用凉。丹溪。泻南方、补北方。就是指的清热补肾,以滋润添精。泽枯起痿。
肝肾亏损证候 起病缓慢,下肢痿软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或伴目眩发落,咽干耳鸣,遗精或遗尿,或妇女月经不调,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舌红少苔,脉细数。常用方
15.壮骨丸加减;
盐知母9克 盐黄柏9克 酒熟地9克 炙龟板12克 猪脊髓一条 干姜1.5片 陈皮4.5克 锁阳4.5克 虎胫骨4.5克(可用犳骨代) 牛膝6克 当归6克 白芍6克 炙甘草3克
1.若虚火上炎,扰及心神,烦躁不安者,少加金箔一片以镇心安神;
2.虚火较甚,骨蒸盗汗者,可去温燥之干姜,熟地改作生地以增清热之力;
3.面色萎黄,心悸怔忡,舌淡脉细者,加黄芪、党参、当归等以补养气血;
4.若久病阴损及阳,怕附子、肉桂等补肾助阳。
方中虎骨可以用狗骨或豹骨代替。
加减:
1. 热甚者,去锁阳;
2. 面色不华,心悸气短者,加黄芪、党参;
3. 腰脊酸软者,加狗脊、川续断、补骨脂;
4. 眩晕者,加枸杞子、菊花;
5. 遗尿者,加桑螵蛸、覆盆子;
6. 阳虚畏寒,脉沉者,右归丸加减治之。
临证参考 临床上本证比较常见,各种痿病无论肺热津伤,湿热下注,脾虚不运,久均伤及肾元,水愈亏则火愈炽,而伤阴愈甚,故补肾清热为主要治疗手段。本证痿病须分清有热无热,虚火当滋肾,无火专填精,阳虚要温煦,但总地说来,仍以阴虚夹热者为多。临证补阴填精,还应考虑阳中求阴,启动一点真阳,以获良效。
1.阴虚热甚,口干尿赤,胫烙烦热、腿足瘦削,滋阴清热填精,虎潜丸去锁阳,或用六味地黄丸加牛骨髓、猪骨髓、鹿角胶、枸杞子。
16虎潜丸去锁阳
盐知母9克 盐黄柏9克 酒熟地9克 炙龟板12克 猪脊髓一条 干姜1.5片 陈皮4.5克 虎胫骨4.5克(可用犳骨代) 牛膝6克 当归6克 白芍6克
1.若虚火上炎,扰及心神,烦躁不安者,少加金箔一片以镇心安神;
2.虚火较甚,骨蒸盗汗者,可去温燥之干姜,熟地改作生地以增清热之力;
3.面色萎黄,心悸怔忡,舌淡脉细者,加黄芪、党参、当归等以补养气血;
4.若久病阴损及阳,怕附子、肉桂等补肾助阳。
方中虎骨可以用狗骨或豹骨代替。
17.六味地黄丸
牛骨髓1条 猪骨髓1条 鹿角胶6克 枸杞子6克 山萸肉6克 山药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茯苓4.5克
1.阴虚而火盛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之功;
2.兼纳差腹胀者,加焦白术、砂仁、陈皮等以防滞气碍脾。
2.纯虚少热者,滋阴平补,滋阴大补丸(熟地 山药 牛膝 山茱萸 杜仲 巴戟天 茯苓 五味子 小茴香 远志 石菖蒲 枸杞子 肉桂)。或加减四斤丸(苏叶 制半夏 厚朴 茯苓 生姜 红枣)。
3.精亏血弱,面色不华,心悸怔忡,舌淡,脉细,益气生血,合人参养营汤。或用
18.人参养营汤
人参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炙甘草3克 炙黄芪3克 熟地2.3克 远志1.5克 北五味子1.5克 当归3克 陈皮3克 桂心3克 白芍4.5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1.遗精便泄,加龙骨;
2.咳嗽,加阿胶;
3.热象不显者,白芍之量宜减。
19.补天再造丸(紫河车 牛膝 天门冬 麦冬 杜仲 五味子 枸杞子 陈皮 干姜 侧柏叶),缓图恢复。
4.阳不温润,兼见畏寒,下身为甚,小便清长,阳萎,舌淡脉细无力,温肾化阴以生精气,配选
20.鹿角胶丸
(鹿角胶 鹿角霜 熟地黄 白术 杜仲 牛膝 白茯苓 菟丝子 人参 虎胫骨 龟板 当归)
、
21.煨肾丸
(牛膝 萆薢 杜仲 苁蓉 菟丝子 防风 白蒺藜 胡芦巴 补骨脂 桂 猪腰子),甚者或兼舌喑,可用
22.地黄饮子;
肉桂1.5克 附子1.5克 肉苁蓉1.5克 白茯苓1.5克 熟地黄1.5克 麦冬1.5克 五味子1.5克 远志1.5克 菖蒲1.5克 山茱萸1.5克 巴戟天1.5克 石斛1.5克 薄荷7片
1.若用于肾虚之痱证,减去石菖蒲、远志等宣通开窍之品;
2.喑痱以阴虚为主,而痰火盛者,减去温燥的附子、肉桂,酌加川贝、竹沥、胆星、天竺黄等以清化痰热;
3.兼有气虚者,适当加黄芪、人参以益气。
5.兼见瘀阻,前症兼见麻痹不仁,关节不利,舌青紫暗,脉涩,合四物汤,桃仁,红花、丹参、续断、鸡血藤。或用虫类药,助搜络瘀。
痿证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六味地黄丸(同仁堂牌,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每服6g,每日2次。适用于肝肾亏虚者。
(2)健步壮骨丸(同仁堂牌,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每服1丸,每日2次。适用于肝肾不足,筋骨软弱不用。
(3)大黄廑虫丸(华灯牌,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北京中药五厂):每服1丸,每日2次。适用于瘀阻脉络较重者。
2.单验方
(1)石斛、怀牛膝、桑白皮各30g,甘草6g,水煎服,1日2次。治肺热伤津痿病。
(2)鹿角片300g,酒浸1夜,熟地120g,附片45g,用大麦米和蒸熟,焙干为末,大麦粥和为丸,1日3次,1次79,米饭送服。治肝肾不足痿病。
(3)烤干牛骨髓粉300g,黑芝麻300g,略炒香,研末,加白糖适量合拌,每服9g,1日2次。
(4)紫河车粉,每服3g,1日2次。
(5)大麦米(去皮)60g,薏苡仁60g,土茯苓90g,同煎为粥,煮熟后去土茯苓常服。治湿热浸淫痿病。
(6)加味金刚丸:萆薢30g,杜仲30g,肉苁蓉30g,菟丝子15g,巴戟天30g,天麻30g,僵蚕30g,蜈蚣50条,全蝎30g,木瓜30g,牛膝30g,乌贼骨30g,精制马钱子60g(严格炮制,以解其毒),蜜丸3g重,每服1~2粒,日服1~2次。或单用或与汤合用,白开水化服。若见早期马钱子中毒症状,如牙关紧闭可即停药,并服凉水。
3.针灸
针灸治疗,以调治气血,补益后天为主。通治法,可选足阳明和手阳明等经穴,如髀关、阴市、足三里、解溪、肩偶、曲池、手三里、合谷等。
(1)肺热伤津者选肺俞、鱼际、尺泽、曲池、合谷、足三里、太溪、照海、解溪等,以清热润燥,养肺益胃。
(2)湿热浸淫者选脾俞、曲池、合谷、足三里、解溪、内庭、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以清利湿热。
(3)脾胃虚弱者选脾俞、胃俞、中脘、章门、天枢、气海、足三里、商丘、太白等穴,以健脾益气。
(4)肝肾亏虚者选大椎、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志室、腰阳关、阳陵泉、悬钟、三阴交、太溪、太冲等穴,以补益肝肾,育阴清热。
4.推拿
(1)上肢拿肩井筋,揉捏臂膈、手三里、合谷部肌筋,点肩髑、曲池等穴,搓揉臂肌来回数遍。
(2)下肢拿阴廉、承山、昆仑筋,揉捏伏兔、承扶、殷门部肌筋,点腰阳关、环跳、足三里、委中、犊鼻、解溪、内庭等穴,揉搓股肌来回数遍。手劲刚柔并济,以深透为主。
痿证现代研究
中医的痿病可见于西医神经系统的多种疾病之中。其中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重症肌无力等都是当今难治之病。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应用中医药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概述如下:
一、中医治疗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研究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以全身肌肉组织原发性变性为主的一组遗传性进行性家族性疾病,以肌肉进行性萎缩和无力为临床特征。是目前公认的难治病。大多数学者认为属
中医痿病范畴。
1.病因病机
本病是遗传性疾病,取决于先天。肌营养不良的产生,即由于父母精血亏虚,或染邪毒,致子代“先身生”之精不良,肾气不充的缘故。脏腑因不得肾精之滋养而见诸虚证,如:心主血脉,心气弱心血亏则经脉空虚,症见肩臂抬高无力,膝踝不能提举等,所谓“脉痿”;肝主筋,为罢极之本,肝虚则筋膜失养,症见诸筋松弛,疲乏无力,所谓“筋痿”;脾为胃行津液,主肌肉,脾气不足则肌肉失充,症见大肉削脱,身重无力,所谓“肉痿”;肺主气,外合皮毛,肺虚津亏则肌肤失润,症见皮毛干枯,所谓“皮痿”;肾藏精,主骨生髓,肾精亏虚则骨枯髓减,症见足不任地,腰脊不举,所谓“骨痿”。病虽得于先天,然而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则气血津精生化之源不足,肌肉筋脉进一步失养,从而使病情难以恢复,故古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即治疗上要重视后天补益,以后天养先天,从而说明脾虚为辨证关键(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3>:2~6)。
2.临床治疗
近几年来,样本病例治疗报道逐渐出现,主要有:①辨证分型论治。韦俊报告54例,分脾胃虚弱型,治宜益气健脾,活血通络,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地龙、当归;脾肾双虚型,治宜益气活血,健脾补肾,佐以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肝肾亏损型,治宜补益肝肾,滋阴清热,活血通络,方用虎潜丸加味为主,并配合西药及针灸治疗。结果显效32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100%(陕西中医,1990,11(7>:300~301)。尚尔寿按三型辨治,除肾虚、脾虚两型外还有肝风型,治以平肝潜镇,疏风通络,健脾益气,自拟复肌汤(胆南星、姜半夏、僵蚕、珍珠母、牡蛎等)、复肌宁粉或片(天麻、全蝎、蜈蚣、地龙、牛膝、杜仲、黄芪)治疗,临床取得一定疗效(北京中医,1988,<5):5~7)。②专方专药治疗。沙海文以马钱复痿汤为主治疗30例,结果显效12例,占40%,有效12例,占40%,无效6例,占20%,总有效率为80%。该方以黄芪、山药、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改善免疫功能;当归、丹参、川芎等养血活血,改善微循环;熟地、肉苁蓉、地龙、牛膝、杜仲、附子、桑寄生等补肾填髓,壮阳通络,强健腰膝;制马钱子提高骨骼肌紧张度。服药同时还配合针灸推拿以及力所能及的功能锻炼(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14(增刊>:82)。③专方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治疗。沙海文等以专方为主,结合辨证施治,将本病分成5个证型:以脾肾两虚证为基本证,用复痿汤健脾益肾,益气养血,活血通络,强壮腰膝。又根据临床分兼有痰湿内盛、肺气虚弱、风痰阻络、气阴两虚证,分别应用基本方合二陈汤、六君子汤、牵正散、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治疗组200例,自身对照组112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3%,对照组有效率4.4%,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3>:2~6)。
二、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研究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受累肌肉极易疲劳,经休息后可部分恢复,全身肌肉均可累及,其中以四肢无力者属中医痿病范畴。
1.病因病机
邓铁涛为首的课题组从研究重症肌无力的中医证候特点入手,分析了233例重症肌无力58个症状的出现率,发现眼睑下垂、四肢无力、纳差、便溏、舌淡红胖而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等的出现率显著高于其它症状,可见脾气虚型显著高于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肝血不足等型,从而说明本病以脾胃气虚表现为主,病本于脾胃虚弱。同时邓氏在长期的临床治疗的反馈信息中,体会到本病缠绵难愈,易于再发,故认为本病不是一般的脾胃气虚,而是由虚致损的虚损病,可损及五脏,向纵深发展。伤肝则肝血不足,肝窍失养而致复视、斜视;伤肾则致胃关不利,因肾为胃关,致吞咽困难;损及肺肾则见扬音不清以至气息断续、危在顷刻;损及心血则心悸失眠(中国医药学报
2.辨证论治
邓铁涛认为痿病分型不必过杂,应抓住主证,兼顾五脏,治宜重补脾胃,益气升陷,兼治五脏为大法。以强肌健力饮一方统治,随证加减。方药为黄芪、五爪龙、党参、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甘草。临床取得较好疗效(中国医药学报,1993,(2>:41~43)。傅玉如等应用起痿方(熟地20g,菟丝子30g,鹿角片10~16g,淫羊藿、当归、党参各15g,制附子10--30g先煎,黄芪30--120g,白术12g,天麻lOg)加减治疗重症肌无力12例,结果治愈9例,好转2例,无效1例(山东中医杂志,1996,<1>:18~19)。李燕娜应用补肝强肌汤(胆南星、菖蒲、僵蚕、钩藤、黄芪、杜仲炭等),并口服强肌宁(天麻、全蝎等)治疗129例,治愈71例,显效、有效共5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山东中医杂志,1996,15<6):251)。李忠林分型治疗痿病:脾胃气弱型用黄芪、白术、陈皮等,脾肾阳虚型用西洋参、黄芪、附子、肉桂、熟地、紫河车等,脾肾气阴两虚型用左归丸为主。加减。共治疗42例,结果痊愈24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9%(天津中医
【医案选粹】
案一 崔××,男,28岁。
患者每隔数日即发生一次弛缓性瘫痪,已数年。经多方医治,疗效不佳。发作时,先感到剧渴,周身汗出,四肢酸痛,随即肢体瘫痪,严重时昏倒于地,常于清晨发作。平时汗出较多,全身酸痛无力,双下肢尤甚。舌苔白厚,脉弱。
诊断:周期性麻痹。
证属肾气虚弱,气血不足。
治则:益肾,补气,养血,佐以止汗通络。
处方:黄芪15g金毛狗脊30g十大功劳叶12g当归身9g麦冬12g石斛12g 连翘9g 山栀9g牡蛎30g龙骨12g五倍子9g丹参15g 白芍20g丝瓜络12g甘草6g。服7付后,汗出已止,去掉龙骨、牡蛎、五倍子,加生、熟地各lOg,牛膝12g,桑寄生lOg。服30付后,已半月没有发作。
(选自《临证医案医方》)
案二 ,
汤××,女,24岁。 1978年6月患森林脑炎,目前遗有左肩臂肌肉痿缩麻木,形体消瘦,体重仅45kg,头晕且痛,纳少便艰,神疲乏力,行动需人搀扶,脉细,苔薄质红。因热毒劫伤津液,发为痿证。拟养阴生津以荣肌肉。
北沙参15g,麦冬9g,川石斛18g,肥玉竹12g,甜苁蓉12g,潞党参9g,制黄精12g,炒知母9g,活贯众15g,炙甘草3g,生谷、麦芽各12g。
连服100多剂后,面色红润,肌肉萎缩好转,麻木已差,肌力增强,能提物举手。
(选自《张伯臾医案》)
案三
刑某,女,15岁。
1973年5月,因误诊为肺结核,服雷米封过量,以致两上肢无力,两手握力减退,两下肢肌张力减低,严重时出现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症情稍有好转,但两手指肌肉萎缩,握力仍差,臂部及两下肢肌肉瘦削。1978年2月20日经某专科医院检查,发现四肢对称性远端明显肌萎缩及无力,腱反射几近消失,四肢呈手套、袜样感,感觉减退,认为属雷米封中毒引起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炎。患者脉濡细,舌质紫起红点,苔白。阳明脉络失濡,气血不能流注。 .
淡苁蓉9g,全当归9g,炒白术9g,红花9g,生薏仁15g,粉萆薢9g,川黄柏5g,炒川断12g,怀牛膝9g,宣木瓜9g,嫩桑枝15g,津红枣4枚。
(选自《张泽生医案医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