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徽州93」义成:三国至隋时期,歙县的县治所在地

【行走徽州93】义成:三国至隋时期,歙县的县治所在地

司马狂/文

自雄村前往义成,要走高速边上逼仄的匝道,基本也就只容一辆小客车通行。这段路正好是一座横跨渐江的高架桥,外地人初来乍到的,大抵都不敢驱车前往。下了桥,越过桥底,远远就能瞧见一株参天大樟树。那树的年龄从它粗壮的树干上,就能显出端倪来。倾斜了的身躯,得靠着桩子支撑,才不至于倒下,一如老迈龙钟的长者。因为樟树过于夺目,使得许多人都忽略了,先映入眼帘的应该是王茂荫的塑像。塑像后,“心怀家园”是对这位徽州先贤生平,最好的总结了。

沿着大樟树边上的主干道,走进义成村中,路旁有一祠堂。我初次踏足此间的时候,祠堂唯有正门完好,其内则是,四壁坍塌。如今,再来义成,祠堂明显有过修缮,门口堆着的砖头,不知道接下来会用在何处。边上有老妪告诉我,这座祠堂就是纪念义成朱家大小姐的。这位朱家大小姐,名叫朱隐贞,不过这名字应当不是其本名,古籍中也有说她名叫朱美娟的。清代《四库全书》中的《江南通志》,记载有“朱隐贞,歙人。年十七,许嫁未适,而夫死。不嫁终身”。在乡人的口口相传中,朱隐贞则是许配雄村某公子后,未婚夫特地登门而来,被朱隐贞的嫣然一笑迷倒,竟然坠马而亡。此后,未曾完婚的朱隐贞就终生不嫁,为自己的未婚夫守节,这就多了几许民间传说的神奇味道。

义城村中,多姓并存,先有童、罗、陆、张、周诸姓迁入,后周姓兴盛,遂以姓氏命村名,曰周村。而再往后许、朱迁入,渐成旺族,期间还有杨、刘、谢并存。咸同兵燹过后,王茂荫在杞梓里的宅子毁于兵祸。王大人最终选择购买义成朱家老宅为自己在徽州的住所,其院内加入京派建筑的风格,甚至用上了玻璃。不过可惜的很,我两次到义成,都未能入内,铁将军一直把守着大门,据说只有接到领导通知,才会开门迎客。王氏宅名“天官第”,乡人传言乃是取自“天官赐福”之意。然而,王茂荫一生,历经工部、户部、兵部多个衙署,最终官职则为吏部右侍郎。吏部尚书古人谓之天官,右侍郎虽为尚书副手,但以天官称之,亦为常有之事。

吾徽乡村的名字,大多数都遵循着姓氏、地理位置等规则,如义成这样的名字,是极其少见的。其含义究竟如何呢?明万历《歙志》将嘉靖《徽州府志》记载的义城,更改为义成,这才有了义成这个名字。其村名来历,则与歙县县治所在地有关系。歙县得名源自歙浦,歙浦并非浦口,而在义成。始皇帝设歙县,县治在何处,目前不得而知。汉代县治则在,新州宋城北边的土城内。三国至隋,歙县县治迁到了歙浦,也就是义成。到汪华时期,州治迁到乌聊山,歙县县治也就离开义成,附廓而来。县治迁走,歙浦大义告成,乃更名为义成。还有一说,是孙吴灭金奇、毛甘后,商议歙县县城迁往歙浦,便有议城之名,后改为义成。据说义成目前尚存有当时歙县县衙官厅、花园、更楼等建筑物,只可惜我匆匆而过,未曾得到村里人的协助,这些遗址都没有看到。

徽州的村落,都有水口,义成也不例外。水口其实就是村口,一般会在此处种上几株樟树,后人瞧着水口树的大小,也就能判断村子形成的年代。初时,我以为桥下那株樟树处便是水口。待我沿着村里那条路走到尽头,却又发现一处更像是水口的所在。两株古木,都被砍去了枝蔓,但树干也能瞧出来沧桑感。加之边上还有一方小池塘,以及一座“义成古社”,这些结合起来看,此间倒更像是传统徽州古村落的水口。或许,因为义成的特殊地理位置,造成其两边都能通往外界,于是便在两头各自植木为水口?

毗邻这方池塘的,是一栋老宅,仅从其外墙,就能察觉出主人家的富裕。虽说在徽州,富豪林立,但能在自己家乡,营造如此庞大的建筑,其财力和势力都是顶级的。《歙县志》记载,义成有朱晟所建的朱家大宅,其内有108个门阙,也不知道,是不是就是这户人家。毕竟我在村中转悠一圈,能见到最为有气势的宅子,非其莫属了!

走在村子里,我在想,如果不是县治外迁,自唐以降,1000多年的发展,义成将会是何模样呢?只是,历史是不容假设的,义成作为县治的历史使命,从孙吴开始,在汪华手上结束,有它本身的必然性。更何况,水路的衰败,徽杭高速的开通,都在无形中,促成义成的革新。村子里的人们,凭借各自的本事,纷纷盖起新房。剩下不多的老宅子,顽固地扎根在此,不断提醒着人们,义成这个村子,往昔的风光。

大义告成时,繁华褪去日。渐江的水,依旧泊泊而过。江上的风,还是缓缓吹过。村里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那些个足以镌刻在史书上的故事,随着油菜花的凋零,逐渐不为人知。走出这里的少年,冒出了胡茬,添了几根白发,又一个新的故事,在村子里渐渐传开。这是亘古不变的历史走向,这也是每个徽州村落都会经历的过程。义成,因为旧时的故事,而被我辈挖掘出来,但更多的徽州村落,却没有义成这么好的命。一切,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