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祸”缘起:横扫欧洲的阿提拉,是不是匈奴后人?

一般认为,有着浓重“排华色彩”的电影人物“傅满洲”,是一百余年前欧洲人的“黄祸”印象。实际上,对于欧洲人而言,“黄祸”一词,最早可追溯至公元4世纪西迁至欧洲的匈人。
游戏《全面战争-阿提拉》截图
说到“匈人”,不少同学会下意识地想到“匈奴”;说到匈奴,自然就离不开汉朝。匈奴与汉朝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汉高祖刘邦的身上。
刘邦称帝后没多久,就跟匈奴结结实实的干了一架。双方战事开启之初,汉军屡战屡胜,旋即犯了轻敌冒进的毛病,最终在白登山(今天山西大同附近)被匈奴军队下套包围。一星期后,全军几经粮绝之时,靠着贿赂阏氏(单于夫人),刘邦大军才得以脱险。
《楚汉传奇》中的刘邦
白登之围后的很多年,汉朝开始了休养生息。派宗室女和亲,还送给匈奴大批棉絮、丝绸、粮食、酒等,来“换和平”。虽说看上去有点吃亏,但双方确实保持着相对和平的状态。
直到汉武帝时期,形势一下子就逆转了。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10万骑兵,几十万步兵,分别从定襄郡(内蒙呼和浩特东南)和代郡(河北蔚县)出发,共击匈奴单于(匈奴首领)于漠北。
汉武帝
卫青北进千余里渡过大沙漠(戈壁沙漠),直抵阗颜山(蒙古杭爱山脉),歼敌1.9万余人;霍去病深入1000多公里,追击匈奴左贤王兵到狼居胥山(蒙古肯特山),俘敌7.4万余人,饮马瀚海,到达今天的贝加尔湖(俄罗斯)。匈奴军队丢盔卸甲、狼狈不堪,甚至出现了“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的局面,并有了“封狼居胥”的典故。
封狼居胥
不过,虽说匈奴被按在地上摩擦得够呛,但汉朝普通老百姓的日子,也没好到哪儿去。旷日持久的对外征讨战争,使整个国家的经济陷入崩溃边缘:百姓流离失所、千里无人烟,全国范围内闹饥荒、闹蝗灾,有的地方都已经人吃人了。
因此,汉宣帝(汉武帝的曾孙)即位之后,在跟文武百官商议建造武帝庙事宜时,长信少府夏侯胜上疏称:“武帝虽有攘四夷,广边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侈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蓄积至今未复”。
这一席话,让汉宣帝觉得很没面子,恼羞成怒的他,干脆把夏侯胜丢进了监狱。不过,架不住文武百官和老百姓的轮番求情,汉宣帝只能顺水推舟,就特赦其出狱了,后来还封他做了谏议大夫。
匈奴军队
至于匈奴人的日子,更是相当凄惨:公元前71年冬,匈奴单于数万骑遭遇暴雪,人口牲畜十不存一,几经覆灭;三年后,匈奴再次遭遇大饥荒,损失惨重。自此,匈奴内部便陷入了无休止的内斗。
到了东汉时期,匈奴正式分裂为了南北两部分:归附汉朝被安置在河套地区的称之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
按道理说,南北匈奴是一家人,可互殴起来,下手又准又狠。归附汉朝的南匈奴,一言不合跟汉军合伙,进攻北匈奴;败多胜少的北匈奴人,只能窝在漠北吃沙子,连西迁的机会都没有。
影视剧中的汉和帝
公元89年,东汉的汉和帝时期,南匈奴又联合汉军进攻北匈奴。此时的北匈奴早已成为强弩之末,哪架得住这样一支虎狼之师?很快,北匈奴八十一部二十余万人选择归降。汉军的统帅窦宪,特意在燕然山(今天的杭爱山)刻石记功,碑文是班固所写——这就是“勒石燕然”的典故。
“勒石燕然”碑刻
两年后,北匈奴遭受最后一击:在先后被南匈奴和汉军击败后,“北单于逃走,不知所在”。从此,北匈奴便在中国的历史书上彻底消失了。他们到底去哪儿了?谁都不知道。原则上,他们只能往西逃跑:或许是中亚、或者是更远的地方,譬如欧洲。
光阴斗转,一百多年后的公元四世纪,一股让欧洲闻之色变的东方神秘力量,突然出现了欧洲人的面前。这支力量的首领,便是有着“上帝之鞭”的“匈奴大帝”阿提拉。
阿提拉画像
等等,这位“匈奴大帝”,是不是北匈奴的后裔?从我查阅到的资料看:没有人能证明他一定是北匈奴的后裔,但也不能证明他跟北匈奴没有半毛钱关系。
所有的一切,要从遥远的罗马帝国开始讲起。提出地心说的古罗马地理学家托勒密,在其大致撰写于150年的巨著《地理学》时,提到过一个栖身于今日顿河与伏尔加河之间的部族,称其为“Xouvol(读音类似于“匈沃”)。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域的于阗曾用“Huna”(音近“忽纳”)来指代周边的游牧部族;亚美尼亚文也用“Honk”指代一些游牧部族的居民。
托勒密画像
在查阅资料的环节,笔者还查到一个很有趣的记载。一封粟特人(居住在乌兹别克斯坦一带)的来往信件,提到了匈奴裔首领刘聪率兵包围洛阳,掠走晋怀帝司马炽的事情。信中,作者将包围洛阳的人称为“Xwn”,发音与“匈”非常相近。
有趣的语言学,似乎在告诉我们:从公元150年左右到公元300年前后,欧亚大陆上有一种被称为“匈”的部族存在,它的活动范围从中国洛阳一直到今天南俄罗斯的顿河与伏尔加河流域。
没过多长时间,一个被西方称为“Huns”的神秘力量,在公元375年,突然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在首领拉米尔的带领下,他们入侵俄罗斯南部,在战胜了高加索北部的人后,迅速又击溃了居住在第聂伯河以西的东哥特人。
376年,他们入侵了已经衰亡的罗马帝国,大致在405年左右,定居在匈牙利平原上。434年左右,阿提拉崛起,以武力威胁罗马帝国臣服脚下。448年至452年,匈人帝国在阿提拉的带领下,疆土到了盛极的地步:东起自咸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这就是文献记载能给出的确凿的历史。
《全面战争:阿提拉》游戏截图
那么问题来了,匈奴=Xwn=Huna=Honk=Xouvol=Huns=匈人?实际情况肯定要比我们的推测复杂得多:无论是Xwn、Huna还是Honk,大概率指的是某一地域内以游牧为生的部族的总称。
就像“蒙古”一词,我个人认为是“地域概念”,而非“血统概念”。北匈奴跟匈人或许有渊源,但渊源有多深,至少到现在谁都说不清。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西方人见到的匈人,和中国史书中描述的匈奴人,长得完全不一样。公元500年前后的拜占庭史家约达尼斯,转引了生活在公元370年左右,即匈人大举入侵罗马帝国时代的罗马史学家阿米安的著作上描述了这些匈人的长相:
“这些人天生一副黝黑的丑陋面貌,矮小的身躯上长着一个可憎的块状物体,看上去根本不像是头颅,上面甚至连五官都没有,只有几个类似眼睛的小洞……因为脸上应该长出胡须的地方都被划出了疤痕,所以他们一直不长胡子。”
而留存至今的霍去病墓上马踏匈奴的石雕上,被马踏在足下的匈奴,是高鼻多须的(肯定不是东亚长相),与西方记载的匈人矮鼻无须完全不同。
马踏匈奴
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这毕竟是1500多年前的历史,当时史学家的记录也不见得完全都是准确的。偏差究竟有多少,真的只有天知道了。
小彩蛋
超级大儒梁启超同志,曾经构(脑)想(补)过一场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之间的大战。结果可以是预见的,汉帝国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中华文明再一次彻底征服了欧洲文明:
“是时罗马方强,用兵于西亚细亚,屡破安息,中国日扩而西,罗马日扩而东,上古世界两大文明,几相接触……使假(班超)以岁年,予以精力,吾恐超之成就,当不止此,或竟能躬赴大秦(即罗马)之役,布我黄帝子孙之声明、文物于欧土,为全世界留一更大之纪念,未可知也!呜呼,人杰矣哉!”
他还将发生在公元91年的那次迫使“北单于逃走”的战斗,颂之为“实可谓全世界史最要之关键”。
梁启超
最后,他祭出了“匈奴西迁欧洲论”。这一论点,成为了今天中二少年们喜爱的“汉朝击败匈奴西逃称霸欧洲说”,甚至还让以匈人后裔自居的塞尔维亚和匈牙利人,背上了一战导火索的黑锅:“(汉永元一役)竟以此嫁祸欧洲,开彼中古时代千年黑暗之局;直至今日,犹以匈奴遗种之两国(塞尔维亚与匈牙利),惹起全世界五年大战之惨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