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刘之龙:韩应龙创置先斯院赡田在官庄

  
韩应龙创置先斯院赡田在官庄
刘之龙
2019年冬月,我有幸在我村《镜湖书社》高宝如老师那里借来一本《纪晓岚研究》,二0一七年合订本,其中第53期“纪园杯”征文,杨金丽老师撰写的“《阅微草堂笔记》印证'先斯院’故事”,映入眼帘的“先斯院”咋这么熟悉呢?
官庄胡庆国先生与我有生意业务上的往来,我常去胡先生家作客,无意中看到胡先生办公桌上的《官庄村志》,我被刘玉煊老师主编的《官庄村志》吸引了,反复看了多遍,爱不释手,这是本很好的村志,内容翔实丰富,考究认真。尤其是关于韩应龙在官庄创置先斯院赡田的记录,着墨很多,碑文一字不漏,正反两面碑文全部记录下来。我产生极大的兴趣,一定要深入了解韩应龙的故事,把它记录下来,愿能解开“先斯院”之谜!
《创置先斯院赡田碑记》碑,位于现官庄村东,距捷地减河(当地俗称浮河,明弘治三年,以泄南运河水挖减河入海,河堤较高,如浮于地面,故称浮河,又河着急弯转如龙,以降伏之意,亦称伏河)南岸公路50米,东经117度10'12”北纬38度27'39”,海拔2米。紧靠关帝庙遗址南,原石碑倒地,碑体与碑座分离,2016年9月3日,书记张中臣带领村民在原地竖立起来。碑身长231厘米,宽75厘米,厚30厘米,碑座高47厘米长88厘米宽54厘米。碑身正面的顶部为半圆型,可辩认大字,直径7至10厘米,篆刻碑额《创置先斯院赡田碑记》碑文为阴刻,楷体,现己无法辩认,正文字体直径2.5厘米左右,繁体古文,竖排18行,“国计”“御盐厂”抬头。全文669字,正文无标题,开始为“养济孤贫守土者之责也……”
对此付出极大心血誊写辩认碑文的是今年九十三岁高龄的刘玉煊老师,2020年10月11日,我亲自登门拜访了老师,老师步履虽有些缓慢,但耳聪目明,吐字清晰,古诗古词驾轻就熟,通达谙练。读过私塾,至今对《弟子规》《孟子》《大学》《论语》《中庸》等熟记于心,还读过唐宋八大家及现代作家名篇,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教书育人,还一直自学中医,退休后在学校医务室为学生老师以及村民排除小病小疾,并搜集总结民间146种偏方,并都有临床实践。进入新世纪又自学电脑及智能手机运用自如,用老师的话说,电脑手机就是座博物馆、图书馆、随身所在的老师。刘老师是一位勤奋爱学睿智的正能量好老师!曾两度担任《官庄村志》主编,将一生所学所看所听汇聚精华,浓缩于村志中,为当地作出了不可低估的文化贡献,是官庄之福,是我们家乡一带之福,也是沧州之福!
提起刘玉煊老师辩认眷写《创置先斯院赡田碑记》碑文这件事还真有些传奇,石碑倒地,无人问津,热爱家乡文化的刘老师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着魔般趴在石碑上仔细揣摩推敲历经艰辛将整篇碑文考究下来,并写在两张信纸上,十几年后作为人民教师的第三个儿子,拿到学校与老师们一起分享,结果看完只拿回来第二页的一张,这下可把老师急得像丟了魂的人一样,茶不思饭不进,又去石碑辩认,谈何容易!石碑被破坏的更难以确认。村民们经常在上面“砸骨头”,生产队时期,人们买不起肉,就买带点肉的骨头砸乱再吃,也挺香美,当时非常流行,有人在石板上砸,也有人冬天在冰上砸,我曾经在冰上砸过多次。老师对自己后来的补作耿耿于怀,非常不满,又去沧州文庙内那块碑上辩认也不理想。事情又过去了6年,你说神奇吧!也该着这篇碑文能得见于天下,传留于世,接连几天的连绵雨,柴禾点火困难,无奈何爱好文字的老师不得已将无用的教案本拿来引火,怕烧毁有用的老师就看了起来,结果夹在本子中一页纸掉了下来,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碑文,老师眼泪夺眶而出,喜出望外尤如失散了多年的孩子又回到了自己的怀抱,老师不放心,抄录留存,还在电脑上编辑下来,就这样一份完整的碑文被保存了下来。
原文如下:
養濟孤貧守土者之責也予督鹾無民社寄曰奉大司農檄轉運兩關鹽务徼有天幸引疏而課足俾西北一帶執戟荷戈之士盡騰飽无脱巾之虞猶恐厥職未克稱方(今)災異频仍寇虜交訌閭左十室九虚當事者蒿目攒眉憂兵憂饷余乃沾沾焉取無告窮民而先欲濟之無乃非當务之为急昔人云一芥之士苟存心於利物心(必)有所濟余何人斯肉食而鄙未有遠謀上佐
國计乃下顧斯民鳩形鵠面甚至疲癃殘疾目瞽天日不見乃終歲不掛寸縷不飽半菽者所在有之目擊而心悲焉即間爲分俸以賑聊佐一時之急而小惠未遍其與幾何己又思之穴 ①(深)尋則臂之長有所不及矣矧河水涸而思泣以益之不憨甚耶無己就目前所見而不忍見者爲風兩饑寒之慮惟有築舍以居買田以養在今日為創置於他年為成規即所及無幾聊以存吾利物之心其一念焉者而己矣去城(南)百步許
御鹽廠右原系長蘆官基環起一院中立正廳三間為早暮賬窮君子散賑時駐節之座東西北三面各建棲止貧民之屋八間共計二十四間每間安置鍋一口蓆一領被一床榜其門曰先斯院復捐俸銀四百三十五兩置買生员王廷鑒馬里通荘荘房一所小民荘地二十七頃六十二畝折算行糧大民地一頃三十六畝四分四厘大竈地八頃六十七畝六分在滄州孝一里行糧雖非沃壤颇系良田召募總佃李光輝李開立曹尚言三人租種無论水旱豐歉每年納租銀一百兩整按期給散貧民又四十兩缴納滄州地畝錢糧取有李光輝等認伏在卷生員王廷鑒賣契附卷其為地也析之二百七十三段每段各有四至開列在册一切兼併竊據之弊或可免矣至於種租人户年遠日久不無奸頑拖歉所望後之君子毋曰非當務之為急也一加意焉已耳存心利物人人所同當無竢余言之為哼哼(啍啍)者
崇禎九年歲次丙子仲夏吉日
大中大夫長蘆都轉運鹽使司運使
奉敕清理省直鹽法行道臣事楚人韓應龍謹記立石
注:①此处有一字酷像“深”字未刻好,电脑手机都敲不出来,所以在这里解释说明。
碑阴面为佃农名字和租种地亩数
(这阴面最重要的一点是从立碑开始第一次出现了“官荘”村名,从此马里通庄逐渐改为官庄)
先斯院贍田官荘地畝數
計開
孫计春種地一頃九十六畝
馬應春種地一頃四十五畝
任長泰種地一頃四十五畝
殷國玉種地七十三畝
張順種地一頃四十六畝
尹成種地七十三畝
李豹種地一頃四十畝
王應元種地一頃四十五畝
林子明種地二頃八十八畝
郭見種地二頃九十二畝
肖玉種地一頃一十二畝
陳忠種地一頃一十二畝
尹計春種地六十五畝
郭文炳種地一頃三十畝
丁計紅種地六十畝
郭立業種地九十六畝
張五等種地九十六畝
以上共計地二百七十三段
宅基并場園共地三十六畝
为方便大家阅读,能读懂几百年前一位养济孤贫,以民为本的官吏韩应龙,我登门拜访刘玉煊老师加上标点符号,请大家斧正。
创置先斯院赡田碑记
养济孤贫,守土者之责也。予督鹾无民社,寄曰奉大司农檄,转运两关盐务,徼有天幸,引疏而课足,俾西北一带,执戟荷戈之士,尽腾饱无脱巾之虞。犹恐厥职,未克称,方今灾异频仍,寇虏交讧,闾左十室九虚,当事者蒿目攒眉,忧兵忧饷,余乃沾沾焉。取无告穷民,而先欲济之,无乃非当务之为急。昔人云:一芥之士,苟存心于利物,必有所济。余何人斯,肉食而鄙,未有远谋,上佐国计,乃下顾斯民,鸠形鹄面,甚至疲癃残疾,目瞽天日不见,乃终岁不掛寸缕,不饱半菽者,所在有之,目击而心悲焉。即间为分俸以赈,聊佐一时之急,而小惠未遍,其与几何?己又思之,穴深寻、则臂之长有所不及矣!矧河水涸而思泣以益之,不憨甚耶!无己,就目前所见而不忍见者,为风雨饥寒之虑,惟有筑舍以居,买田以养,在今日为创置,於他年为成规,即所及无几,聊以存吾利物之心,其一念焉者而己,矣去城南百步许御盐厂右,原系长芦官基,环起一院,中立正厅三间,为早暮赈穷君子散赈时驻节之座。东、西、北三面,各建栖止贫民之屋八间,共计二十四间,每间安置锅一口,蓆一领,被一床,榜其门曰:“先斯院”。復捐俸银四百三十五两,置买生员王廷鉴马里通庄庄房一所,小民庄地二十七顷六十二亩,折算行粮大民地一顷三十六亩四分四厘。大灶地八顷六十七亩六分。在沧州孝一里行粮,虽非沃壤,颇系良田。召募总佃李光辉、李开立、曹尚言三人租种,无论水旱丰歉,每年纳租银一百两整,按期给散贫民。又四十两缴纳沧州地亩钱粮,取有李光辉等认伏,在卷,生员王廷鉴卖契附卷,其为地也,析之二百七十三段,每段各有四至开列在册,一切兼并窃据之弊或可免矣。至于种租人户,年远日久,不无奸顽拖欠,所望后之君子,毋曰非当务之为急也,一加意焉已耳。存心利物,人人所同,当无竢余言之为啍啍者。
崇祯九年歲次丙子仲夏吉日
大中大夫长芦都转运盐使司运使
奉敕清理省直盐法行道臣事楚人韩应龙谨记立石
据刘玉煊老师介绍清乾隆八年(1743年)沧州志1357页,清嘉庆十年(1805)《长芦盐法志》附编援证卷九16页,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沧县志》1830页这三部志书都有《创置先斯院赡田碑记》记载,碑文互有增减,都有错处,现在版本是对应三个志书,石碑对照,斟酌推敲辩认,具有实际根据的版本。
韩应龙,是历史上确确实实存在的一位传奇人物。乾隆八年版《沧州志》卷之六盐政446页:韩应龙,光化人,崇祯十年,任恤商惠灶,立先斯院,捐资置房二十余间,地二十七顷,养育孤独,历今百有余年,无告者皆食其德,院在城南,有碑文,详艺文志。
据有关资料介绍,“先斯院”在现在的解放桥运河东河岸向南不远,朗呤楼附近南川楼,又名南关。
韩应龙的传说在我们当地很流行,据我老爷爷在世时说,官庄有一大地主的地很多,周边村庄都愿意去哪里“扛活”种官地。
村上流传,韩应龙是一个孤儿,沧州盲人收为干儿子,供他读书,后在沧州盐运使当官,为报恩,在沧州盐厂右,院内建房,又在官庄买地,赡养他们。
神奇色彩的韩应龙,在渤海大地流传了数百年,这位执政为民,以民为本的父母官,不仅在沧州创置先斯院,买地赡养盲人,还建“养育堂”,据2015年11月13日沧州日报《岁月深处“先斯院”中国最早盲人学校》报道,有位叫王宝琨的盲人,沧州南陈屯人,是训盲学校的学生,他说,训盲学校前身是韩应龙创置的先斯院,建院后为日后盲人能自食其力又建立了训盲学校,创办后代代相传,每期20名盲童,他是最后一名校长。日本鬼子占领沧州后才日渐萧条,有几个会说书,弹弦的被分到群艺馆,由于不适应环境,又都分散了,我小时候,村上常来说书的,其中有个“小农家”盲目拉弦艺人,只要听说他来都挤满了戏台口,他拉弦学人说话,“大家好”“您吃了吗”简直就是他在问候大家!据刘玉煊老师说他常与“小农家”聊天,得知他就是沧州训盲学校的学生。
关于《创置先斯院赡田碑记》碑,还有段不为人知的小插曲。韩应龙故事的传开,石碑的发现惊动了黄骅市博物馆,把倒地的石碑运到了博物馆,要对文物进行保护。结果第二天村民就发现了,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又去博物馆把石碑要了回来,这才在2016年9月3日竖立起来。
官庄村是个文化底藴深厚,文风很正能量的村庄,在刘玉煊、胡梦松等几位老先生的影响下,曾两度编写《官庄村志》,质量水平在现村史中是皎皎者。书记张中臣重视文化和教育,学校培养出大量才子,是黄骅市挺有名气的学校,大家都争相把孩子送到这里就读。另外对孩子们的书法、诗词、绘画等培养也很到位,官庄多次以东道主身份举办书法绘画展,书法比赛,其中周文慧(女)小学生书法比赛多次全国世界获一等奖二等奖,连续四届被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评为希望之星。
官庄位于黄骅市西北,距我的家乡南堤村东北方向仅7.5公里,村西为大运河的捷地减河,村北3公里为沧浪渠。现总人口3068人,耕地面积9600亩。
官庄古称马里通庄,战国时期为齐、燕相争之地。明初“燕王扫北”时马里通庄一片废墟。明永乐二年才有人来开发繁衍,直至崇祯九年,韩应龙在此置地赡养盲人开始改为官庄至今。
现在官庄村正在党支部张中臣书记的带领下,蓬勃发展,积极向上。强势发展文化事业,更希望官庄村领导及村民能积极筹建《韩应龙纪念馆》,《盲人学校》!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位更详细形象的执政为民的韩应龙,为更多世人知晓学习崇拜!传奇色彩的韩应龙也一定会启迪保佑官庄及周边村民幸福吉祥!也一定会使他的养济孤贫,以民为本的思想,在沧州渤海大地上发扬光大!更加熠熠生辉!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