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

瓷之韵大英博物馆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

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曾与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合作推出“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该展览精选148件套精美瓷器,从明代早期外销瓷,到西方在中国定制瓷器,再到清代中期欧洲仿制的瓷器。

前言

中国瓷器一出现在欧洲,就震惊了欧洲人,因为它具有其他材料难以匹敌的精致耐用和洁白晶莹。17—18世纪,随着亚欧之间商业贸易的繁盛,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需求达到顶峰。与香料、茶叶和丝绸相比,中国瓷器的贸易量要少得多,却对欧洲文化、社会生活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的展品来自大英博物馆和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这是两馆第一次在中国联袂展出其收藏的中国和欧洲瓷器珍品。

收藏

收藏中国古代陶瓷器的热潮源自对外销器物的追求。伦敦是中国以外收藏和研究中国陶瓷器的主要中心,在收藏的历史、数量、质量和种类上都无可匹敌。拍卖中国瓷器引发了高涨的热情,有关中国陶瓷器的广播电视节目广受欢迎,都证明这种商品对英国人具有持续的诱惑力。

在18世纪现代博物馆出现之前,陶瓷器被英国人购买,作为餐具和家庭装饰用具。19世纪,对中国陶瓷器的真正学术研究尚处于初创阶段;在1921年东方陶瓷学会成立后则迅速发展起来。这个学会的会员是大英博物馆和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馆藏瓷器的主要贡献者。

中国古代陶瓷器激励着全球的艺术家用粘土创造精美的作品。通过2009年在大英博物馆何鸿卿爵士陶瓷研究中心(Sir Joseph HotungCentre for Ceramic Studies)开幕的大维德爵士中国陶瓷器收藏展、2010年在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重新开展的一系列陶瓷展以及陶瓷器馆藏研究,伦敦再次证明了它在中国陶瓷器研究中的地位。

汝窑青釉长颈瓶

中国河南宝丰清凉寺

北宋;约1086—1125年

R. A. 霍尔特捐赠

大英博物馆藏(1978,0522.1)

磁州窑系刻题记枕

中国河南鲁山段店

北宋;约1071年

从法国巴黎沃斯公司购买

大英博物馆藏(1914,0413.1)

伊朗加装青花八角罐

中国江西景德镇

19世纪在伊朗加装

元;14世纪中期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1599-1876)

青花人物故事图梅瓶

中国江西景德镇

元;约1320—1350年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C.8-1952)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军持

约翰·F.布洛克姆捐赠

明·洪武(1368—1398)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C.132-1928)

观音塑像建筑构件

中国山西阳城

明·万历元年(1573年)

布鲁克·休厄尔永久基金购买

大英博物馆藏(1988,0728.1)

青花《西厢记》场景棒槌瓶

中国江西景德镇

清·康熙;约1690-1700年

乔治·素廷(George Salting)遗赠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C.859-1910)

青花唐英款题记烛台

多萝西·布舍尔夫人捐赠

清·乾隆六年(1741年)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FE.129-E-1975)

珐琅描金镂空转心瓶

中国江西景德镇

清·乾隆;约1744年

乔治·素廷遗赠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C.1484-1910)

粉彩描金神仙图瓶

中国江西景德镇

清·乾隆(1736—1795)

雷金纳德·拉德克里夫·克里遗赠

大英博物馆藏(1936,0413.45)

明代外销瓷器

16世纪初,葡萄牙商人开辟了中国和欧洲的直接贸易。此前,在元代和明代早期,中国瓷器很少为欧洲人收藏。17世纪初,荷兰人和随后的英国人扩大了直接贸易的规模。景德镇陶工开始生产特殊定制的瓷器。他们把传统纹饰与纹章等外来纹饰结合起来,制作出具有异国情调的瓷器。中国和中东商人把部分欧洲定制的瓷器出售给其他地方的消费者,他们发现这些瓷器在那里很受欢迎。

订货只是整个瓷器贸易的极小部分。商人们在中东购买了一些具有中国明代中期风格的瓷器,并把它们带回欧洲。在欧洲,这些普通的杯、碗被加装了银质或金质饰件,用途改变,身价倍增。这些瓷器为王室和贵族所收藏,其形象还出现在宗教画里。从明代晚期的沉船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贸易瓷器是中国风格的青花、青瓷和白瓷。这些大宗商品引发了全球范围的仿制风潮,形成了用瓷器装饰住宅的时尚。

德国加装银支架杯

中国江西景德镇

明·嘉靖(1522-1566),约1583年在德国慕尼黑加装支架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M.16-1970)

青花葡萄牙盾形徽章纹执壶

中国江西景德镇

明·嘉靖(1522—1566)

大约19世纪在土耳其加装

威廉·古兰特遗赠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C.222-1931)

青花徽章和题字纹克拉克碗

中国江西景德镇

明;约1600—1620年

A. D.帕斯莫尔捐赠

大英博物馆藏(1957,1216.19)

青花克拉克瓷盘

中国江西景德镇

明·万历(1573—1620)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C.230-1926)

东印度公司

17-18世纪,几个欧洲国家纷纷建立自己的“东印度公司”,参与到对中国的贸易中。1602年,荷兰建立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设立总部。它的庞大船队把茶叶、香料、瓷器等大批货物运往欧洲,在17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垄断了欧洲同中国的贸易。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后来改名“荣誉东印度公司”。在18世纪,其庞大的贸易量是法国、瑞典、丹麦、奥地利和普鲁士等欧洲竞争对手难以匹敌的。欧洲的东印度公司都将货栈(行)设立在广州珠江口岸,这里是1757年以来它们获准停留的唯一地点。

到19世纪中期,这些公司通过大型货船把大量中国瓷器运到欧洲,在阿姆斯特丹、伦敦和其他欧洲港口拍卖或私下出售。这种贸易使各国东印度公司连同官员、商业代理和船长们获得巨大利益。

瑞典船员定制大酒杯

中国江西景德镇

清·乾隆五十年(1785)

奥古斯都·沃拉斯顿·弗兰克斯爵士捐赠

大英博物馆藏(Franks 613)

十三行外景图潘趣酒碗

中国江西景德镇

清;约1780—1790年

大英博物馆藏(Franks 746 )

博士图盘

中国江西景德镇

清·乾隆;约1738年

玛丽·艾得琳·迪梅尔格夫人遗赠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C.44-1912)

欧洲特别订制的瓷器

到了18世纪,以欧洲造型和纹饰为主题的中国瓷器被大量订购。版画、藏书票、银行券以及硬币、陶瓷器、玻璃器、银器、白镴器都被运到中国,成为瓷器作坊里陶工和画工仿制的样品。这些工艺品的纹样包括家族纹章、常见的宗教、神话和文学题材以及当时政治事件的场景。

起初,为欧洲特别设计的瓷器是在景德镇烧制并装饰的,但到了18世纪中期,素烧瓷器也被运到广州,在当地作坊里进行彩绘,然后在小窑炉里二次焙烧。在夏季,欧洲船舶一抵达广州,中国的中介人就能拿到特别订单;当欧洲人准备返航时,景德镇或广州的作坊已经按订单完成了生产。

在各公司运往欧洲的大宗瓷器中,特别定货只占极小一部分。这种订单由船长和贸易官员们掌控,他们可以用这种高额利润的贸易贴补其较低的薪水。

青花带银配件双颈油醋调味瓶

中国江西景德镇

清·康熙;约1690—1700年

约1700年在荷兰加装配件

J.A. 塔尔克遗赠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C.91-1956)

浸泡阿喀琉斯图餐盘

中国江西景德镇

清·乾隆;约1737—1740年

奥古斯都·沃拉斯顿·弗兰克斯爵士捐赠

大英博物馆藏(Franks892 )

堂·吉诃德及侍者图盘

中国江西景德镇

清·乾隆;约1745—1750年

巴兹尔·艾奥尼迪斯(Basil Ionides)遗赠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C.28-1951)

身着法国服装的欧洲人塑像

中国江西景德镇

清·康熙;约1700年

巴兹尔·艾奥尼迪斯遗赠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C.109&A-1963)

约翰·威尔克斯像潘趣酒碗

中国江西景德镇

清·乾隆;约1764—1770年

布鲁克·休厄尔永久基金购买

大英博物馆藏(1988,0421.1)

欧洲特别订制的纹章瓷

纹章瓷清晰地反映了欧洲、南北美洲新的消费市场。15世纪,中国尚未生产纹章瓷。16世纪至19世纪间生产的纹章瓷都是为有身份的特殊用户制作的。现存的纹章瓷图案数量惊人,仅英国的就有至少6千种,其所有者包括牧师、官员、贵族、商人、公司和社会团体。现存的一些纹章瓷订货单还保存着原始的设计图和船运记录,这些记录告诉我们这些图案的传递过程和开支情况,彩色纹章瓷的订货价格要高于青花纹章瓷。

这些纹章瓷为确定其他外销瓷的年代序列提供了一个断代依据。我们甚至能够看出质量监控在何处开始放松,需求的变化也可以通过每个家族的后裔继续订制其纹章瓷来追踪。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订制服务有一个标准化的运作方式,它便于包装和运输。盘子和带把杯等其他典型器物被从欧洲运往中国,它们普遍带有纹章图案。绝大多数纹章图案都仿自欧洲工艺品,如陶瓷器、金属器、织物和绘画或版画。

带戳印符号盘

中国江西景德镇

在广州彩绘

清·嘉庆;约1790—1800年

R.A. Pfgunst 捐赠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C.121-1923)

青花英国盾徽纹大盘

中国江西景德镇

清·康熙;约1690—1710年

大英博物馆藏(Franks734 )

苏格兰纹章餐盘

中国江西景德镇

清·康熙;约1715—1720年

查尔斯·沃克牧师遗赠

大英博物馆藏(1887,1218.32Add ID Franks 772 )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纹章纹盘

中国江西景德镇

在广州绘彩

清·乾隆;约1750—1755年

巴兹尔·艾奥尼迪斯遗赠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C.73-1963)

英格兰皇家纹章共济会茶壶

中国江西景德镇

清·乾隆;约1770—1780年

查尔斯·沃克牧师遗赠

大英博物馆藏(1887,1218.13Franks 806 )

早期欧洲瓷器

在1700年以前,中国瓷器在工艺上几乎优于欧洲所有陶瓷器。它坚实、致密、洁白、透明,以至于最初在欧洲还引起了关于其质地和成分的辩论。很多人立即承认它是一种瓷器,欧洲各地的陶工都进行仿制。但是绝大多数仿制品就是罩着一层白釉的红胎或黄胎陶器,只是看起来与中国瓷器相似。

然而,在16世纪的意大利和17世纪末的法国,出现了与中国瓷器更加相似的仿制品。它们用石英、粘土和其他原料制成,具备了被欧洲人推崇的中国瓷器那种洁白透明的胎体。这种瓷器被称为“软瓷”,在工艺上与东亚进口的瓷器截然不同,大多生产于18世纪的法国、英国和意大利。

约1710年,一个德国炼丹家发现了瓷器原料的特性和中国陶工的烧瓷流程,梅森制瓷厂因此建立。工业间谍窃取了梅森瓷器生产的秘密,并将其带到威尼斯和维也纳,进而传播到整个德国。到1800年,瓷器原料和制瓷工艺在欧洲已变成常识。

青花“美第奇瓷”盘

意大利佛罗伦萨

约1575—1587年

为纪念艾达·布劳伊特夫人,由埃里克·布劳伊特捐赠。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C.133-1937)

仿中国风格的欧洲瓷器

正如欧洲造型和纹饰的仿制品构成中国贸易瓷的一部分一样,中国风格的陶瓷产品传至欧洲后,其造型和纹饰也为欧洲人所仿制。其中,宜兴茶壶在17世纪的荷兰和英国被仿制,镂空瓷器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晚期风靡欧洲,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技能。更为普遍的是,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造型和纹饰进行改造,并与日本和欧洲的元素混合在一起。梅森早期的一些瓷瓶是按照日本清酒瓶的造型制作的,但是上面却装饰着中国的浮雕纹饰。

欧洲人广泛模仿两种风格的中国彩绘瓷器。一种是粉彩瓷器,釉料以粉色颜料为主;另一种是五彩瓷器,釉料以绿色为主。这两种装饰风格的瓷器出现于中国清康熙年间,当时是用珐琅彩在釉上彩绘纹样,使色彩和纹饰的表现更加精妙。这些颜料很快被模仿施用在欧洲的陶瓷器上。

釉色效果也直接仿自中国陶瓷器,铜红釉和“牛血红”的深红色釉在19世纪的欧洲广受青睐。

杯子

英国伍斯特陶瓷厂

约1755年

华莱士·艾略特遗赠

大英博物馆藏(1938,0314.38)

中国人物图咖啡壶

英国伍斯特瓷器厂

约1770—1775年

弗兰克·劳埃德夫妇捐赠

大英博物馆藏(1923,0716.13)

妇婴图盘

China, Jiangxi province, Jingdezhen

约1730—1745年

乔治·素廷(George Salting)遗赠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C.1400-1900)

五彩异兽和博古图盘

英国伍斯特瓷器厂

约1775—1780年

弗兰克·劳埃德夫妇捐赠

大英博物馆藏(1923, 0315.1)

伊万里风格杯

英国伦敦鲍氏瓷器厂

约1750—1752年

E.F.布罗德里普捐赠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C.942-1924)

窑变釉花瓶

法国巴黎塞夫勒瓷器厂

1880年艾伯特-欧内斯特·卡里尔-贝勒兹设计

1884年烧制

法国公共教育及艺术部长阁下捐赠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54-1885)

外壁镂空咖啡壶

法国巴黎塞夫勒瓷器厂

1831-1832年雷尼耶设计

1873年制作

法国公共教育及艺术部长阁下捐赠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156&A-1877)

吕洞宾塑像

中国江西景德镇

清;约1750—1800年

奥古斯都·沃拉斯顿·弗兰克斯爵士捐赠

大英博物馆藏(Franks827)

青花描金山水纹茶叶罐

中国江西景德镇

英国伦敦描金,可能出自托马斯·巴克斯特之手。

清·乾隆,约1780—1790年

阿里斯·汉斯利普小姐捐赠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332&A-1907)

仿欧洲风格的中国瓷器

抵达欧洲的第一批中国瓷器或是中国式样,或是按照亚洲的市场需求设计的。约在1700年,欧洲各东印度公司都向中国订购大量欧洲风格的瓷器,其中一些是对欧洲原器物的仿制或改造。这些瓷器不仅包括仿自欧洲的各种陶瓷餐具,如餐盘、甜点篮、潘趣酒碗等,还包括更多用来装饰餐桌的瓷雕艺术品。其中,动物形餐具在造型和彩绘装饰上想象力丰富,在18世纪中期的欧洲风行一时;瓷人像则通常作为盛大宴会提供甜点服务时的装饰品。

欧洲陶瓷器上的彩绘纹饰也被中国制瓷工匠们仿制和改造。如同18世纪20年代梅森的中国主题瓷器一样,有些仿制纹样一定程度上源自中国的创作灵感,尽管最后都变成了彻底的西方风格。其他纹样则完全源自欧洲时尚,如模仿皇家德比制瓷厂独有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条纹瓷器。

鹅形盖碗

中国江西景德镇

清·乾隆;约1760—1780年

埃伦·卡特小姐捐赠,来自D.D.斯图亚特·卡特的藏品

大英博物馆藏(1931,0622.8)

托比杯

英国斯塔福德郡,可能是拉尔夫·伍德制作或根据模型制作

约1785年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93-1874)

古典人物图执壶

英国德比瓷器厂

约1780—1783年

A. W. 弗兰克斯爵士捐赠

大英博物馆藏(1887,0307.II.309)

中国风

中国风格对欧洲建筑、室内装饰、家具、金属细工、绘画、纺织品图案、园林和陶瓷生产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在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末尤其强烈。“中国风(Chinoiserie)”源自法文,是指对想象中的各种中国元素进行改造而产生的一种风格。著名的“柳景图案”就是属于这种风格的纯欧洲发明,它一直流行于陶瓷器上。

很少有欧洲旅行者到过中国。遥远的距离和完全的陌生感使欧洲人尽情驰骋对中国的虚幻想象,这种想象具化为宝塔、渔夫、鸬鹚、梅花、牡丹、菊花、凤凰,成为欧洲陶瓷器上司空见惯的纹样。

用钴呈色的蓝彩做釉下彩绘的技术直接源自中国瓷器,但是彩绘的主题几乎总是适应欧洲的市场需求,并且经常暴露出欧洲人对中国传统纹样的一知半解。代尔夫特青花瓷器和中国风格的瓷器在欧洲制瓷厂都大量出产。

青花中国仕女图瓶

英国伍斯特瓷器厂

约1770年

A.W.弗兰克斯爵士捐赠

大英博物馆藏(1887,0307.V.43)

瓷塑甜品台

德国德累斯顿(萨克森)梅森瓷器厂,

约翰·约阿西姆·堪德勒制模

约1735年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C.124&A-1977)

欧洲再装饰的中国瓷器

最早进入欧洲的中国瓷器都是稀世珍品。与其他奇珍异宝一样,它们经常被加装银质配件,来表现其价值,提高其地位,中国瓷器因此经常获得新的功能。通过加装一个或更多的金属配件,碗可能被改造成杯子,罐可能被改造成啤酒杯,军持或者花瓶可能被改造成执壶。

约在1700年,中国瓷器被荷兰和英国商人大量输入欧洲。瓷器开始成为寻常物品,有些还是按照欧洲的设计风格定制的。

大约在同一时期,用西方风格和主题装饰中国瓷器的需求开始在欧洲出现。为满足这种需求,荷兰、英国和欧洲其他地方的陶瓷画工就为那些素面瓷或没有多少装饰的中国瓷器加绘珐琅彩纹饰。另外,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的欧洲,由于日本瓷器备受推崇,有些中国瓷器被装饰了日本风格的纹饰,这类瓷器价格昂贵,供不应求。这些再加工主要在小型家庭作坊里完成。

青花英式银托架执壶

中国江西景德镇

明·万历,约1600年

约1600—1610年间在英国安装托架

路易斯C.G.克拉克博士捐赠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M.220-1916)

杰弗里·汉密特·奥尼尔绘制的瓷盘

中国江西景德镇

清· 乾隆;约1740—1750年;

约1760—1767年杰弗里·汉密特·奥尼尔在伦敦彩绘

肯尼斯·丁沃尔中校通过艺术基金会捐赠

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C.26-1919)

大英博物馆建立于1753年,是世界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建立源于汉斯·斯隆爵士(Sir Hans Sloane,1660年–1753年)的遗愿,他是一名内科医生、博物学家和收藏家。斯隆一生中共收藏71000多件物品,他希望自己在去世后它们还可以完好地保存。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将所有的收藏遗赠给了国王乔治二世,回报是给他的继承人20000英镑。国家接受了他的赠品。1753年6月7日,国会法案(Act ofParliament)批准建立大英博物馆。博物馆建立之初的藏品大部分由书籍、手抄本、关于某些文物的自然标本(包括钱币、徽章、版画和素描)以及文化研究的人种志组成。1757年国王乔治二世捐献了英国君主“老王室图书馆”(Old Royal Library)的藏书。大英博物馆于1759年1月15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它最初是建在布鲁姆斯伯里区(Bloomsbury)的一幢17世纪的大楼——蒙塔古大楼(Montagu House),这里也是现今博物馆的所在地。所有“好学求知的人”都可免费进入。18世纪时,参观的人数每年大约为5000人,到了今天,每年的观众人数已增至近600万。

V&A博物馆的历史可追溯到1837年,当时的英国政府在伦敦成立了一个设计学院,学校只有一批数量不多的教学收藏品——包括当代装饰艺术作品和一些历史上有名的雕塑以及绘画的复制品。1851年万国工业博览会的成功举办使这个小博物馆变得更加雄心勃勃。该博览会在一幢革命性的玻璃建筑(即“水晶宫”)内举办,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工艺制成品。

虽然此次博览会吸引了约600万名参观者并且获得了可观的收益,但是英国在设计的缺陷和不足也因此突显出来。在万国工业博览会结束后,设计学院的那一小批教学收藏品更名为工艺品博物馆。而作为博览会组织者之一的亨利·科尔,则成为博物馆的第一任馆长,开始扩大收藏。同时,来自于博览会的利润被用来购买海德公园以南的大片土地。专门用来安置致力于艺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系列机构。

在1857年,工艺品博物馆迁入此地,并更名为人们所熟知的南肯辛顿博物馆。1899年,维多利亚女王为博物馆的侧厅举行奠基礼时的时候,将博物馆正式更名为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以纪念她的丈夫艾尔伯特亲王。博物馆的藏品来自世界各地,丰富多样,并涵盖每一个艺术门类。这些藏品跨越了四千年的人类创造史,完美地陈列在一幢壮丽的十九世纪建筑中供人们欣赏。

【合作共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