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孤独
小编语:
老师们也许发现,现在的学生心理相对比较脆弱,精神压力大,心理方面的问题呈现多样化、复杂化,抑郁、暴力、内心孤独、性格孤僻、不合理发泄等时有发生。近段时间经常看到有学生跳楼、自杀事件的报道,而且自杀出现低龄化。本是天真烂漫的孩子脸上没有笑容,处于花季的年龄却没有生机,有的过早枯萎凋谢。我们除了悲哀、悲叹,更重要的是反思,
近段时间以来,找我咨询的明显增多,孩子出现问题成为整个家庭的痛点。今天是“五一节”假期的第二天,我利用值班时间写下这篇文章,欢迎老师们交流探讨。
案例1:初中学习好当班长,上高中后没了优势,心理上出现了落差。
林溪(化名)是某重点高中的一名学生,初中期间,他学习成绩都在班级前三,加上组织协调能力不错,深得老师喜欢,一直都是班长。到了高中,一直被寄予厚望的他,想继续保持自己的自豪感。但是,第一次考试,就给他浇了一盆冷水。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受关注度,他都没了优势。苦恼之余,更让他难受的是,文理分科后从外班转来一名学生,他发现无论是组织能力、艺术才能等各方面的表现都有比他强,没过多久这位“外来”的学生就做了班长。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难以接受,进一步影响了他的学习状态。他和另外两个同学商量后,准备教训班长,让他“自觉让位”。计划还没实施,却不小心泄了密,他们的父母结成联盟,对他们进行严加看管。但该怎么开导这几个孩子,家长们为难了……
案例2:成绩优秀的他,对前途一片茫然,没有生活乐趣
我正在吃晚饭时,突然接到胡兵(化名)的电话,说他心里难受想和我聊聊。胡兵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各方面表现都很好,成绩突出,多次考试中位居年级前十名,老师们都很喜欢他。可近段以来,他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障碍,整天闷闷不乐,愁眉苦脸,双眉紧锁,内心很痛苦。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脑海里一片空白,生活单一而枯燥,除了学习不知道该做什么,没有生活乐趣,甚至觉得生活和学习毫无意义,对未来没有信心,对前途一片茫然。班主任老师也多次和我谈起他的情况,非常担忧。
在和他聊天过程中,他不停地抹泪,谈话中了解到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拥堵,一直放不下来,究竟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产生这些想法,自己也说不清楚,就是有一种无端的烦恼。尽管成绩比较好,但总担心别人超过自己,总觉得自己不如他人。尽管多次对他进行疏导,但效果并不理想。后来就引导他参与一些活动,在参与中给予肯定、鼓励和引导。
以上两个案例反映出孩子的心理变化,心理落差大容易让孩子“出格”,家长和老师们不可大意。关注孩子心理变化,及时进行疏导。
近段时间有不少老师反映他们班学生的情况,也有一些学生给我发短信或打电话,反映他们心理方面存在焦虑。有的表现为学习效率低而烦闷,有的是压力大或缺乏动力而苦恼,有的是缺乏关注而失去精神寄托导致厌学等等。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心理需求,非常在意老师的关注和赏识。针对这些现象应该引起老师们的重视,做好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尽快走出心理困境。
每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欲望,都有被别人关注的心理需求,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现象,在低年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当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会促使学生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都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实践证明,学生年龄越小对老师的表扬越重视。老师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我是优秀的”,从而对学习充满信心。
“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爱是尊重、是宽容、是信任,老师只有用爱才可以唤起学生的自尊心、责任心和自信心,并赢得学生的信任。如果我们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体会到学生的许多痛苦,他们有许多心理需求,需要我们关注。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相对自由活动的空间少,与人交流少,应试教育下享受成功的机会少,轻松愉快的时间少,参加实践机会少等等。因此,我们要用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把每一位学生都当做一个精神生命去孕育。
作为老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用真诚抚慰学生的孤独苦闷,用挚爱赢得学生的真情。多用鼓励的语言和期待的眼神,让学生在享受成功中逐渐建立起自信。还要让学生在交流中倾诉发泄,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快乐。用我们坦荡的心胸、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精神去创造学生的精神生命,同时创造自我,品味为人师的乐趣与幸福。
作者简介:
张胜利,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一高级中学政教处主任,全国知名班主任,著名德育专家,著名励志演讲专家,教师培训师。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常务理事,河南最具智慧力和最具影响力班主任,省级优秀教师,省级名师,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
《新班主任》封面人物,《班主任》栏目人物,《河南教育》班主任之星栏目人物,《教育时报》班主任栏目撰稿人。2010年度“感动天中”十大人物。专著《班级主流文化的魅力》《班级主题活动开发与应用》《班级管理慢功夫》《漫步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