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二)——内源物质生成的源头

对于普通人来说,人体所有器官都是一种神秘存在。但要说到五脏六腑中在人体里隐藏最深的器官,那就非小肠莫属了。小肠的许多奥秘,对于大多数人,包括一些医生和营养学家来说,都充满了神秘感。因为小肠藏在人体最隐秘的部位,很难被医疗检查或诊断。
一般的肠镜检查,最深处只能探窥到大肠中的升结肠的起端为止。因为这里是小肠中的回肠与升结肠的交接点,又因为升结肠的起端还连接着盲肠,所以医学上称为“回盲部”。
也就是说,肠镜从肛门口进入,顺着大肠逆向前行,经过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最后来到升结肠,就再也无法深入了。因为小肠的回肠、空肠和十二指肠,以及大肠的盲肠都很细,肠镜的运行也只能到此为止了。
胃镜的探窥同样也因为管径问题,从胃的幽门口进入十二指肠十分困难。非常专业的电子十二指肠窥镜虽然可以通过现代电视技术和高科技手术器械设备,对“十二指肠大乳头”(位于十二指肠上部,是胆管、胰腺的开口处)及部分其他局部组织进行扫描。但实施效果远没有胃镜和肠镜来的那么便捷。
同样的原因,用于空肠和回肠检测的小肠窥镜,工作起来也十分复杂,往往难以直接给出一个直观而明确的诊断结果。
这就使我们对整个小肠都无法利用窥镜直接探视的方法,去观察其构造的表象呈现及生命活动状态。
正因为如此,小肠的神秘感可以列为五脏六腑之首。
小肠,还是脏腑中被保护的最好的器官之一。说到这一点,似乎会有不同意见。很多人认为心脏才是被人体保护最好的脏器。心脏,被许多医学专家列为五脏六腑重要性之首,且已经成为医学界和社会大众认知的主流观点。
心脏处于胸腔稍微偏左一点的中心位置,前方和左右有肋骨护卫,后面有脊骨承托。显然属于最“硬核”的受保护器官,能抵御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客观环境给心脏带来的轻微冲击。
小肠,除了来自后方腰椎骨的承托,基本上与“硬核性保护”无缘。但它的上下左右前,被五方近邻的其他脏腑拱卫在中间,属于受“柔性”保护最完美的器官。
人体腹腔内有一种呈双层网格状的“结构性组织”——“腹膜”。因其通过托、载、悬、挂等形式“系结”着包括脏腑在内的各种独立的器官组织,以维系它们之间相对位置的平衡与稳定,故又称为“系膜”。
这种系膜对腹腔内脏保护的方式,是所有脊椎动物的共同特点。在人体腹腔内的肠道和其他脏腑组织的系膜状况呈现出 完全不同的态势,比较有显著特点的是小肠系膜、阑尾系膜、横结肠系膜和乙状结肠系膜。其中,被系膜保护最好的器官组织就是小肠中的空肠和回肠。
小肠在稳定性方面最出奇的设置,就是其空肠和回肠部分被“小肠系膜”牢牢地“系”在腹后壁的一端,束缚着空肠和回肠各段的可移动距离。这种结构有点类似于我们坐在车座上“系”上了安全带,受到了“在一定程度上免冲击”的保护。
小肠系膜呈扇形将空回肠系连于腹后壁,其连接于肠壁一缘的系膜,基本上与空回肠等长甚至稍长一点,并与小肠纠缠在一起。而连接于腹后壁的另一缘,其长度一般仅16厘米左右。
由于两缘长度差异甚大,故小肠系膜本身形成了许多褶皱,系膜的两层间有小肠血管及其分支、淋巴管和神经走行,并含有脂肪和淋巴结。
正是有了这种细致入微的系膜保护,人体在做各种高难度动作时,柔弱的小肠才能在复杂紊乱的受力环境下保持状态平衡的稳定性。
由此可见,与心脏相比,小肠在受保护方面显示出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抵御冲击理念,这与二者在器官功能属性和工作性质方面的区别有关。
心脏运行的节律性和强制性都是小肠不具备的,稍有紊乱或减弱迹象就会使整个身体的健康状态受到极大影响。心脏还是与思想意识关联度仅次于大脑的器官,在感性认知方面,心脏往往具有十分强烈的映射反应。以至于很多涉及到“思维”方面的词汇或语句的运用时,都以“心”为主词或主语。如“心灵”、“心理”、“怦然心动”、“心想事成”、“你心里是怎么想的”等等。
汉语中关于肠道的俗语与成语虽然比之心脏少了许多,但也有几十条甚至上百条之多,不过基本上都与思维意识毫无关系。有的似乎与情绪性格反而有点关联,比如“小肚鸡肠”、“翻小肠”之类。
“心”与“肠”的组合——“心肠”,则代表了人体中象征道德之“善恶分辨”的一个虚拟部位。“心肠好”则为“善”,“心肠不好”则为“恶”。
具象的生物名词在非物质指向方面的抽象应用,实际上体现了人类对身体器官组织某种神秘感的理解,象征着文明进程中某个历史阶段的文化标志。
相对于心脏的“高调”与“彰显”,小肠夙以“默默无闻”著称。就像一个隐士一样,“守一隅而遗万方”,正应了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形容。
其实,小肠工作的重要性并不次于心脏。因为它是全身内源物质的生成与供给的源头,机体所需的营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