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针灸典籍,才能明辨虚实之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是由《灵枢》《素问》两大部分组成。据初步统计,《灵枢》81篇中,专论针灸的有55篇;《素问》81篇中,涉及针灸内容的也有59篇。在这些篇章中,论虚实的条文比比皆是,屡见不鲜。在这些论述中虚、实”二字被赋予不同的含义,能否正确理解这些含义,对于弄清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指导针灸的临床实践,大有裨益。

有人认为,针灸的虚实就是指经气的虚实,即针刺时经气来至的迟速。这只是虚实的一种含义,若视为全部,则失之局限,诚如《难经·四十八难》说:“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也。”《针灸大成》亦说:诊之虚实,假令形有肥有瘦,身有痛有麻,病作有盛有衰,穴下有牢有濡,皆虚实之诊也。”根据前人所述,笔者认为:关于针灸虚实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指机体的虚实状态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女子……七七任脉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六十,阳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指出了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状态有虚有实,并随着自然气候、季节潮汐和年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素问·百病始生论》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机体正气不虚,外邪便不能致病于人。反之,机体正气虚弱,抗病能力低下,则易为外邪所中,发生一系列病证。这里所说的正气,当包括机体内的脏腑机能和体表的经络之气。《素问·刺志论》说:“虚实之要,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此其常也,反此者病。”也是说机体所表现出来的虚实状态,应该是气形相应、血脉相合的,否则,就会出现病态变化。如《素问·五脏生成论》所说:“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目瞑耳聋,下实上虚。”《素问·厥论》所说:“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都是机体气形不相应、上下不平衡的结果。

(二)指疾病的虚实性质

《素问·调经论》指出:“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这里所说的虚实,便是指疾病的虚实性质。也即《难经·八十一难》所云:“病自有虚实也。”《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指出导致病证的基本原因,一属邪气有余,二为正气不足。《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则是将疾病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证候,概括成为5种实证和5种虚证(当然,这种分法还不甚全面,也不甚合理)。

《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刺志论》说:“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灵枢·终始》也说:“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取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则提出了虚证宜补,实证宜泻的治疗原则和具体针刺补泻方法。实证深刺,出针时摇大针孔,以使邪气出尽;虚证浅刺,出针时按压针孔,以存留正气、濡养经脉。补虚泻实是针灸准则的重要依据和关键所在,只有在审定疾病的虚实性质后,才能确定其治疗大法,是针是灸,或针灸并用;是补是泻,或补泻兼施

(三)指经络和脉象的虚实

《素问·调经论》说:“经脉之病,皆有虚实。”《灵枢·刺节真邪》说:“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的虚实证候,在《灵枢·经脉》中记载得比较系统、详尽,学者可以自览。《灵枢·经脉》还指出:“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这一方面说明审察经脉的虚实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一种手段,且必在用针之前进行,并非在施针之后才能得知。另一方面又指出经络的虚实一定会出现相应的某些具体证候。实证多因经气壅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虚证多因经气虚弱下陷,气血供给不足。凡此均可通过望诊、切诊以及经络电测定、知热感度测定等得以体察、明辨。作为运行气血的十二经脉,每一条经都有“动脉”,切按这些搏动之脉,常常可以测知相应脏腑经脉的虚实。例如诊“太渊”“尺泽”以查肺气;诊“神门”以查心气;诊“太溪”以查肾气;诊“太冲”“足五里”以查肝气;诊“虚里”查心、胃之气;诊“人迎”“趺阳”“箕门”查脾胃之气等。

此外,寸口、人迎脉的搏动强弱也可用于判别经络本身的虚实。一般而论,寸口脉小于人迎脉时,多见于阴经的虚证或阳经的实证;寸口脉大于人迎脉时,多见于阴经的实证或阳经的虚证。正如《灵枢·终始》所说:“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灵枢·终始》说:“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实者,脉大如其故益坚也……诸痛者,其脉皆实。”《难经·四十八难》说:“脉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紧牢者为实。”《脉经》说:“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引者豁豁然空。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引指幅幅然。”这里所说的虚实,又均指临床上常见的虚实脉象。若以针刺调治,则应遵循“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的原则(《灵枢·终始》)。

经脉的虚实和脉象的虚实有着密切的联系,经常是相辅相成,互为并见的。正如《灵枢·经脉》所言:“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说明气口(寸口)的虚实,也常常反映出相应脏腑、经脉的虚实,故对中医临床诊断和辨证论治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难经·六十一难》从诊断的角度提出:“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在何脏腑也。”《灵枢·小针解》从治疗的角度提出:“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素问·通评虚实论》也提出了“经满络虚”“经虚络满”的脉证和治疗大法。

(四)指针下虚实的感觉

《灵枢·小针解》中说:“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素问·针解》说:“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难经·七十九难》说:“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也。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针灸大成》说:“针下轻浮虚活者,气犹未至……针下察其邪正虚实而补泻之。”文中虚实的含义都是指针下得气的感觉。针下沉实紧涩,如鱼吞钩者为气已来;针下虚滑轻浮,如插豆腐者属气未至。气少为寒为虚,气多为温为实,阴气至针下寒为虚,阳气至针下热为实。复式补泻“烧山火”“透天凉”就是这种效果的具体体现。但针下气至是否一定就是经气实呢?也不尽然。《针灸大成》中说得明白:“若针下气至,当察其邪正,分其虚实,邪气来者紧而疾,谷气来者徐而和,但濡虚者即是虚,但牢实者即是实。针下沉重紧满者,为气已至,若患人觉痛为实,觉酸则为虚。”可见,针刺得气后,尚须根据针下的不同感觉进一步分析是邪气来还是谷所至,以进一步明辨经气的虚实。

(五)指达到充实或虚损的目的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邪胜则虚之。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灵枢·终始》说:“补则实,泻则虚。”“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以上引文中的虚实二字,分别作“使……虚损”“使……充实”讲,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指出虚证或实证通过或针或灸的刺激,或补或泻的手法后,即能收到使虚证变得强实的效果,达到使实证得以虚损的目的。综上所述,如果把针灸的虚实含义只理解成“针刺时经气之来的迟速”的话,那么,虚实之义就只能产生于针刺操作之后了,这既不全面,又不符合针灸理论和临床中关于“先别虚实,而后刺之”的宗旨。《素问·刺节真邪》说:“用针者,必先察其经脉之实虚,乃后取之而下之。”《素问·根结》说:“必审五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粗,而后取之。”均是此义。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欢迎留言评论一起探讨中医药文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