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三田合一法:让你快速消除疲劳,快速入静,加速打通小周天!
“三田”是指上、中、下三个丹田。上丹田的位置在泥丸宫(俗称脑门,也叫囟门)下一寸和玄关穴(两眉中间)后一寸的交点上,在脑内。中丹田在肚脐后十分之三处(设肚脐与命门穴之间距离为十分,中丹田距脐三分,距命门穴七分),在腹内。下丹田即会阴穴。
具体练法如下:
一、练功时,意念一想到上丹田,立即转想下丹田。在意念中,三丹田贯穿在一条直线上。
二、待下丹田有发热、发胀等得气感后,就把意念转向中丹田。这时上中下三个丹田意想为三个球,中丹田这个球要很小心才能放到上下两丹田中间,放不稳就会滑出去。
三、三田真正合一时,就会产生一种异常舒适感,应力求保持这种舒适感,时间愈久愈好。这时要专心注意守住这种感觉,勿使有杂念干扰,甚至不能有“中丹田稳住了”这种杂念。
四、作“三田合一”,不必作其他预备功,也无需收功。站桩、卧式、坐式以至倾斜时均可作。练太极拳时亦可作。
据王培生老师的体会,“三田合一”作得熟练后,太小周天容易贯通,容易消除疲劳(不论如何疲乏,一般作十五分钟“三田合一”功就能恢复)。因此,“三田含一”是一种简单、易行、效佳的功法。
所谓三田合一,是指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成一直线。
通常所说的上丹田在左右攒竹穴和左右睛明穴之间的祖窍穴内,从祖窍穴往里一寸,囟脑部往里一寸,两个一寸交叉区;中丹田在两乳之间的膻中穴之下,肝脏之上的部位;下丹田在肚脐下一寸五分,关元穴上一寸的气海穴。
我根据自己的实践,总结出上,中,下丹田的位置,与通常所说的不同。我把通常所说的中丹田和下丹田之间作为中丹田,既仰卧,肚脐朝天往里十分之三,肚脐与命门是相对的,命门往前十分之七处。实际上这个十分之三就是囟脑门往下,它是一条直线。下丹田,既会阴穴。
读者试试看,用意念一想会阴,百会穴就动,而用意念想百会,会阴就动。这是我从练功中得到的体会,这也就是孙悟空所持的金箍棒,就是一条直线,上,中,下丹田合一。
三田合一功法的难点是中间不好凑。怎么样才能很快象笔管一样成直线呢?
具体方法是:开始你用大脑先想一想会阴,觉得百会穴刺痒。这时,百会穴前面的囟脑门就通了,咕通咕通的,这叫蠕动感。有了蠕动感之后,再想一想肚脐往里十分之三,从命门往前十分之七的位置,这么一想,三点往一块凑,三点成垂直状,仿佛刹那间迷糊似的,待一睁眼,马上消除了疲劳,就象睡醒一觉早晨起床一样,脑子特别清醒。
练三田合一功,侧卧,仰卧,坐着都行,不论什么位置,你的上丹田同会阴都是直的,就是百会前面一点囟脑门跟会阴总是保持一条直线,老是那么去凑,成一条直线就得到这种效果。
练三田合一经验谈
通过练功实践,有以下体会:吸气时,意想中丹田之气由督脉上升至上丹田,呼气时意想气由上丹田沿任脉过中丹田,集于下丹田,需要注意的是务使上中下三个丹田贯穿在一条直线上,意念要同时守住三个丹田,切不可顾此失彼。当下丹田有跳动感后,就改为意守中丹田为主,意守其它两个丹田为辅。中丹田会日益充实有力,出现膨胀、沉重感,异常舒服,飘飘欲仙。练功时间一般每次应不少于十五分钟。
我体会总结练这一功法有如下三个优点:
一、容易入静
练功时不象其它功法那样只意守某一个部位。意守比较单调,不易入静。“三田合一”要求意守上、中、下三个丹田,并且使上、中、下三个丹田贯穿在一条直线上,这样就使意念有所注引,能使气血有规则地运行,不致气血乱窜,出现偏差;有利于疏通经络,使人情绪较快得到安定,杂念尽快得到消除,容易进入气功状态。
二、花时间短
以前我练过太极气功,一天三次,花费时闻两小时左右由于功法复杂,练功时对环境要求较高,往往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惊功”经常发生。练“三田合一”功法无需做预备功和收功,只要有短暂的体息时间都可以练习,即使中途受人干扰,对练功者也无副作用。熟练后一般练功十五分钟就能达到气功状态。
三、功效显著
由于练“三田合一”入静快,容易进入气功状态,因此也就易于取得祛病健身的效果。我练功时口中津液涓涓不断,练功后食欲旺盛,睡眠酣甜,精力相当充沛,以前工作到深夜,第二天就感到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下降。现在,无论工作到什么时候,甚至通宵,只要工作结束时练功十五至三十分钟,第二天照常工作,毫无倦意。我把练功用于体力劳动以后也同样,农村大忙季节,往往一天重体力劳动十多小时,练功后即能消除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