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看似统治着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其实他也很为难 | 华夏精品阅读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他的父亲是成吉思汗最小的儿子拖雷。成吉思汗分配家产时,遵循蒙古幼子守产的古老传统,将大兴安岭到阿尔泰山之间的蒙古本土,以及自己的绝大部分营盘、帐幕、国库、百姓、军队等都留给了拖雷。成吉思汗去世后,虽然窝阔台登上了大汗宝座,可作为“也可那颜”的拖雷却主宰着蒙古的核心地区及部众,这就埋下了拖雷家族日后夺取蒙古大汗宝座的伏笔。
拖雷可以说是黄金家族中的军事奇才,早年随成吉思汗征战各地,立下赫赫战功。窝阔台登基后,兵分三路出击金朝,把其中最为艰险的西路军指挥权交给了拖雷。拖雷指挥的这支偏师,借道南宋,千里奇袭,出现在金朝大后方,让敌人阵脚大乱。南宋绍定五年、金开兴元年(1232年)春,拖雷军以少胜多,在钧州的三峰山全歼金军主力二十余万,为灭亡金朝打赢了关键的一仗,拖雷也因这次战役而名声大噪。
可是,没过多久,拖雷就在凯旋北上的途中神秘地死去。据说,当时大汗窝阔台突然染病,萨满巫师说必须由至亲代为祈祷,并喝下下过符咒的水,才能痊愈。结果,拖雷在祈祷上苍,喝下符水后,很快就死去了。拖雷之死由此也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拖雷死后,寡妻唆鲁禾帖尼成为拖雷家族实际上的领袖。唆鲁禾帖尼为拖雷育有四子,分别为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在她的精心培养下,这四人日后都成为蒙古政坛上的风云人物。
1251年,在成吉思汗诸孙之长、钦察汗国君主拔都的鼎力支持下,蒙哥成功夺取政权,成为蒙古国第四位大汗,蒙古政权从此由窝阔台系转入拖雷系的手中。蒙哥即位后,忽必烈受命“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这一年,忽必烈三十六岁。
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正蓝旗闪电河畔的金莲川,原名曷里浒东川,每到夏季,草甸上就会开满一望无际的金莲花,灿烂夺目。据说金世宗巡幸这里时,见到遍地都是鲜艳的金莲花,于是以“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义”,将这里命名为金莲川。
蒙哥汗即位后,忽必烈长期驻扎金莲川,建立自己的王邸——开平城,开始经营自己的事业。《元史》说他“思大有为于天下”。在这里,忽必烈不断从各地招揽人才,组成所谓的“金莲川幕府”。
幕府成员庞杂,人才荟萃,既有饱读经书的汉族儒士,也有来自其他行业、民族的精英。正是在此期间,忽必烈不断从各种渠道接触到汉文化,一反此前蒙古贵族轻视汉文化的传统,开始有目的地在中原各地进行一些改革尝试。
那么,忽必烈的改革事业又是如何展开的呢?
邢州,也就是今河北邢台,在当时是两个蒙古贵族的领地,他们因横征暴敛,造成当地百姓纷纷逃亡,原来的一万五千户人家最后只剩下六七百户。无奈之下,二人只好找到忽必烈,请求代为管理。结果,忽必烈任命自己的手下脱兀脱、张耕为邢州安抚使,刘肃为商榷使,新政大行,一月之内,户增二万,邢州一跃成为当年地方政绩考核之最。
邢州是忽必烈以汉法治理中原的首次尝试,这次尝试应当说是非常成功的。此后,忽必烈又相继在自己的封地关中设宣抚司,在对南宋作战基地河南设经略司,为日后统治中原汉地积累了宝贵经验。与此同时,在蒙古政权对外扩张上,忽必烈也开始崭露头角。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白蛮贵族段思平始建大理国,到蒙古兴起时,大理政权统治云南已近三个世纪。蒙哥汗即位后,开始实行对南宋的战略大包抄,试图从西南地区寻找南宋防线的突破口。1252年,他把这一重任交给了弟弟忽必烈。
此次攻伐大理,大军据说有十万之众。临行前,谋臣姚枢特别向忽必烈讲起北宋名将曹彬攻取南唐不枉杀一人的故事。第二天清晨上路,忽必烈在马上兴奋地向姚枢喊道:“汝昨夕言曹彬不杀者,吾能为之,吾能为之!”
南征大军走的路线是人迹罕至的大雪山,异常艰险,很多时候只能徒步前进。1253年年底,经长途跋涉,南征大军终于抵达大理城。大理城攻克前,忽必烈曾派三名使者进城招降,但都被杀害。攻克大理后,在侍从姚枢、刘秉忠、张文谦等人的劝说下,忽必烈破天荒地没有采取屠城这一蒙古传统的报复手段,而是命姚枢将携带的布帛割裂为旗,上面书写禁止杀戮的命令,遍插城内大街小巷。忽必烈的怀柔政策,使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异常顺利,蒙古大军很快平定了云南各地。
蒙古对大理的征服,使南宋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但更具深远意义的是,在分离数百年后,云南地区又被重新统一于中央王朝。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建云南行省,以回回政治家赛典赤为平章政事,进一步加强了云南与内陆的联系。
忽必烈的威望与日俱增,逐渐引起兄长蒙哥汗的猜忌。
1257年,蒙哥汗派遣亲信大臣阿蓝答儿、刘太平等前往陕西、河南等地进行钩考,审计忽必烈的财政支出状况。忽必烈手下官员,除个别勋贵大臣外,几乎被一网打尽,忽必烈陷入非常艰难的困境。
在姚枢的劝说下,忽必烈决定屈服,亲自北上觐见蒙哥汗,兄弟二人终于冰释前嫌。不过,经此打击,忽必烈在中原地区设立的各个军政机构都被撤销,失去了总领漠南汉地事务的大权。
1259年,蒙哥汗决心彻底解决南宋,忽必烈重获起用,负责指挥东路军,攻打鄂州。当双方正在激战时,从四川传来消息:蒙哥汗在钓鱼城战死。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忽必烈在几经犹豫后,决定从鄂州战场抽身。在与南宋权臣贾似道议和后,忽必烈率大军急速北上,开始了对蒙古大汗宝座的角逐。
1260 年三月初,在部分蒙古宗王、中原汉地官僚士大夫的拥戴下,忽必烈于开平正式登上蒙古大汗的宝座,并首次采用汉族王朝的年号——中统纪元。
忽必烈的登基,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此前的四位蒙古大汗,政治中心都在以和林为中心的蒙古高原,中原汉地只是蒙古帝国的边疆省份。1260 年忽必烈即位后,这种格局开始颠倒过来,中原地区成为蒙古政权统治的核心地带,这不可避免地使蒙古政权的性质发生改变。也正是这个原因,史学界一般把1260 年作为元朝的开始,虽然元朝作为国号正式出现,是十一年之后的事。
诸王之乱。忽必烈的即位,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几乎就在他即位的同时,弟弟阿里不哥也在哈剌和林附近被拥戴为蒙古大汗。作为幼子,阿里不哥是拖雷夫妇遗产的合法继承者,掌握着父母留下的大部分蒙古部众与军队。蒙哥出征南宋时,阿里不哥奉命留守和林,牢牢控制了蒙古政权的政治中心。蒙哥死后,阿里不哥得到蒙哥诸子及蒙古汗廷大臣的普遍拥护,以蒙哥合法继承者的面目出现。
相反,忽必烈数年前就曾因与蒙哥发生冲突而赋闲,只是因蒙古对南宋战事吃紧才重获起用。他拒绝奔赴漠北参加选举蒙古大汗的忽里台,在开平另起炉灶,偏离了蒙古本土选举大汗的政治传统,这对维护他正统大汗的形象是非常不利的。
面对阿里不哥的挑战,忽必烈首先争取到另一个弟弟旭烈兀的支持。此时,旭烈兀正主持蒙古第三次西征,前锋已逼近埃及。得知蒙哥去世后,他迅速撤军东归,途中遇到忽必烈的来使,承认他在阿姆河以西的权利。旭烈兀于是留在当地,建立起承认忽必烈宗主地位的伊利汗国。
蒙哥去世后留下的四川蒙古军将领,大多倾向拥护阿里不哥。为了斩断阿里不哥的右臂,忽必烈紧急派遣廉希宪等人赶赴陕西,设计杀死拥护阿里不哥的蒙古将领。驻守六盘山的蒙古军主帅浑都海被迫西撤,与阿里不哥南下接应的阿蓝答儿军会合。
中统元年(1260 年)九月,双方在甘州东删丹附近的耀碑谷发生激战,浑都海、阿蓝答儿战死,川陕地区被牢牢控制在忽必烈手中。
漠北地区是双方的主战场。为了打赢这场战争,忽必烈几乎调动了他所有的精锐部队。战争进行得非常残酷,和林不仅得而复失,战火还一度烧到了大漠以南。中统二年(1261年)十一月,昔木土脑儿一战决定了阿里不哥失败的命运。此后,阿里不哥的处境每况愈下。四年后,走投无路的他被迫向忽必烈投降。
阿里不哥汗位之争,并非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造反或叛乱。中国有句古话,“成者为王败者寇”。阿里不哥归降时,忽必烈曾得意地问过他们之间到底谁对谁错,阿里不哥回答说:“从前我对,现在你对。”这也可算作他对那句中国古话所作的蒙古式阐释吧。
忽必烈没有想到的是,阿里不哥的投降,仅仅是噩梦的开始。海都,蒙古第二代大汗窝阔台的嫡孙,一直在关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战争。阿里不哥投降后,他继之而起,扯起反对忽必烈的大旗。同阿里不哥相比,海都是一个更难对付的挑战者。他不仅复兴了衰落的窝阔台汗国,成功地控制了察合台汗国,甚至还将西面遥远的钦察汗国也联合到自己的旗帜下。
至元六年(1269年)春天,成吉思汗三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三系代表在塔剌思草原举行忽里台大会,成立了共同反对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系领导下的元朝与伊利汗国的联盟。这次会议成为蒙古帝国最后走向分裂的标志。从此,忽必烈永无安宁之日,越来越多的蒙古宗王站出来向他发起挑战。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正当忽必烈为对付海都等西北诸王殚精竭虑的时候,东道诸王首领乃颜,领导成吉思汗三位弟弟的后裔,在东北也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叛乱。年逾古稀的忽必烈,不得不亲自统率大军,前往平叛。虽然乃颜很快战败被杀,叛乱逐渐平息,但以海都为首的西北诸王之乱,直到忽必烈去世也没有得到解决。
蒙古黄金家族成员向忽必烈发起的挑战,并非仅仅是在争夺蒙古大汗的宝座,双方在意识形态上也存在着严重分歧。塔剌思大会后,西北诸王曾派使臣入朝质问忽必烈:“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尊用汉法,何故?”这些蒙古宗王认为他们才是成吉思汗《大札撒》的恪守者,而忽必烈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背离者。
马克思指出:“野蛮的征服者,按照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本身被他们所征服的臣民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蒙古帝国分裂后,蒙古人建立的西北诸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相继走向伊斯兰化的道路。忽必烈开创的元王朝,也偏离游牧帝国的发展轨道,向中原汉族王朝靠拢。
正如法国蒙古史学家勒内· 格鲁塞所指出的那样:“事实上,尽管忽必烈汗——成吉思汗的孙子——征服了中国,但他本人首先就已经被华夏文明所征服。”
不过,同北魏孝文帝激进的汉化改革不同,虽然汉族儒臣一直致力于把忽必烈塑造成传统的中国皇帝,可忽必烈的统治政策充满了折中主义色彩,在有条件地吸收汉文明的同时,又顽强地保持了游牧民族的多数传统,即所谓的“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
其结果是,激进的汉人认定他的汉化程度远远不够,保守的蒙古人却认为他已走得太远。忽必烈的继承者们基本延续了他的这种摇摆政策。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建立历代帝王庙,把忽必烈与他亲自选定的汉高祖、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放在一起祭祀。虽然他很讨厌胡人,可也把忽必烈看作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君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