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子罕篇(十三)

01

   原  文     

子罕第九

09.13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02

   释  解      

孔老师志在行道,期盼恢复礼乐秩序文明,但在昔日礼乐文明之邦,老师却屡屡碰壁,可老师对君子弘道有着坚定的信念,对礼乐秩序文明的“化陋成雅”能力充满着自信。老师想到边远荒蛮的九夷居住。有人说:“九夷之地偏僻贫癖,人又不开化,在落后闭塞之地你如何生活呀?”老师说:“君子所求在于谋道和弘道,礼乐秩序文明原本就是由圣贤君子教化而成,鄙陋无文之地通过君子的教化进而可以成为文明之地。君子所居之处,何来闭陋和落后呢?”

03

   释  字      

《说文》:或: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域,或又从土。于逼切。

《广韵》:或:不定也,疑也。胡国切。

汉字“或”从戈从口以守一,口像城形,会用戈武力守卫一方城邑之意。是“国”字的初文。从造字的本义来看,“或”的区域范围应该比邦国要小。武力守城的胜败往往难以预料,存在着或然性,因此“或”字中的守卫的范围还没有“国”字中固定的含义。本义是武力守城,引申指边境、疆界、邦国等。后借作表示人或事的不定代词,相当于有人、有的,表示也许、常常的副词,表示选择或列举的连词。

陋(𨹟)

《说文》:𨹟:阨陜也。从𨸏㔷声。卢𠊱切。

《玉篇》:陋:力豆切。丑猥也,隐小也,阸陕也。

汉字“陋”从𨸏㔷声,𨸏 (阝),其像山坡形,㔷,狭窄,需要侧身才能通过义。表示边塞关隘处狭窄,得侧着身子通过。陋本义指山道狭隘、狭窄,引申指简陋、粗劣、微贱、不好的,又引申指容貌丑。

04

   素  说      

前一章通过子贡所问,在卖和藏的选择中,老师明确地告知弟子“卖”,只不过是要择机待时而卖,不是求善贾而卖,表达了老师积极有为的入世之态度和不枉道而求用之心,让弟子体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不求境界,从老师的不贪图事功以仁德道义为本的名利观中,把握老师罕言利的实践之面向。本章通过君子以弘道正天下的自信,让弟子体悟君子的仁德教化之责任和担当,以把握老师的罕言利的面向。老师志在行道,期盼恢复礼乐秩序文明,但在昔日礼乐文明之邦,老师却屡屡碰壁,可老师对君子弘道有着坚定的信念,对礼乐秩序文明的“化陋成雅”能力充满着自信。老师想到边远荒蛮的九夷居住。有人说:“九夷之地偏僻贫癖,人又不开化,在落后闭塞之地你如何生活呀?”老师说:“君子所求在于谋道和弘道,礼乐秩序文明原本就是由圣贤君子教化而成,鄙陋无文之地通过君子的教化进而可以成为文明之地。君子所居之处,何来闭陋和落后呢?”本章承接前章老师的积极有为、待机入世的教诲,通过老师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表达了老师对自身修为和施行教化的信心,让弟子把握君子的“化陋成雅”弘道有为的担当。

注意本章是孔子自信其修为的教化作用,强调君子的教化有“化陋成文,化俗为雅”的能力,不是孔子在对礼乐秩序文明的绝望之后 ,而萌生到九夷之地居住的无奈。对于本章许多释解者认为,这是孔子处处碰壁后悲伤的感叹。天下不能行道,礼崩乐坏,凤鸟不至,河图不出,干脆到边远的夷蛮之地去住好了。其实在前面一章孔子已经表达了对自己修为的信心,其中没有悲愤和无奈,只有平静和得道后的安然。再从孔子平日所教“人不知而不愠”中,可以把握到孔子在道不行、礼崩乐坏之时,绝不会怨天忧人,而是积极地在尽人事、行人道、顺天时的有所为中等待。“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表达了两层含义,其一,君子志在道义,乐在道义,不在物质享乐,因而君子择居处之地,只为安身修心。自会处陋地亦有乐,乐而忘陋,陋而不改其乐道之志,因此物质环境的陋与不陋,并不是君子择居考虑的问题。君子虽居陋地,心中并无陋地之心。其二,孔子心中之陋并不是物质的简陋,生活的艰苦,而在其缺乏文明的熏陶、礼乐的教化之上,对于君子,身处偏僻荒蛮之地,自应担当起传播礼乐文明,推行道义教化的重任,移风易俗,浸染人心,改造自然,以仁德道义,以礼乐文明去改变环境,影响他人,从而达成君子的化成天下之目标。因此,对于君子无论居住的环境是先进还是落后,是文明还是愚昧,是闭塞还是便利,都能安于环境,又能改善环境,教化民风,实现君子弘道于天下的理想。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