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史话】武汉一中 九十年风雨历程
坐落在汉口民主一街的武汉市一中教学大楼,曾经是老汉口地标性建筑。武汉市一中,曾经带给几代学子无尚荣耀。
杜先荣供图
新中国成立后的武汉一中校徽,前后更换过3次。
1949年至1950年的校徽,圆形,上方是一颗五角星,周围是红色缎带缠绕的瓦蓝色齿轮和金黄色麦穗,上方环列着红色长方形黑体“武汉市立第一中学”八个繁体字,下面正中是黄色的武汉一中老教学大楼图案和摊开的书本。
1951年后改为长方形校徽,采用人们熟悉的鲁迅先生体五字“武汉市一中”。上世纪50年代末依然是长方形校徽,但改为雄浑飘逸的毛泽东体四字“武汉一中”。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又恢复使用鲁迅先生体五字“武汉市一中”校徽。
备受羡慕的一中校徽
无论是圆形还是长方形,也无论是毛泽东体4字还是鲁迅体5字,武汉市一中校徽带给几代学子的都是亲切温馨的回忆和难以忘怀的光荣。一位老校友回忆说“考进一中,兴高采烈,每日校徽从早戴到晚,舍不得取下,享受人们羡慕的目光。”武汉一中高中1967届校友、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为纪念母校80周年校庆撰文说,“一中曾令我虚荣。因为走读,每天上学和放学都得在街上走。出校门,在学校附近似乎能感觉到大人们投来的羡慕眼光,或许因为我们是一中的学生。其实大人们未必关注,只是自己的虚荣罢了。”“佩戴校章(徽)的时候。在街上走或许会感到女孩子的目光,那更是令少年男孩特别虚荣的目光。要知道,那时的一中是男中,校园内可没女孩子,当然不可能在校园里感受到那种目光”。
这可能是无数武汉一中老校友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经历。
武汉一中让我们荣耀,是因为她有着光荣的历史。众所周知,市立第一中学是民国时期武汉市第一所公办学校。她1931年的诞生,打破了教会学校和私立学校垄断中等教育的天下。在解放前近20年中,武汉一中学生以天下为己任,在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学生运动、抗战时辗转迁徙恩施办学、解放战争时迎接解放等斗争中,皆留下过不朽业绩。武汉一中同新中国的发展建设的历史血肉相连。抗美援朝时期,学校千余师生报名参军参干,280多名学生获批投笔从戎。1954年防汛抗洪,全校师生上堤抢险,魏开泰、邹胜华光荣献身。心忧天下,立志报国,成为一中学生光荣传统,并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赞誉与肯定。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中教学
武汉一中让我们荣耀,还在于她先进的办学理念,始终如一地培养教育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以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文革前的武汉一中学生多为平民子弟,但高考升学率稳居全省榜首,学生考入名牌大学司空见惯,一位考生高考落榜才是新闻。1957年考进一中的王少阶(曾任湖北省副省长,现为全国政协常委)所在班,全班54名学生,51人考上了大学,其中王少阶本人考入清华大学。像这样的班级屡见不鲜。
武汉一中反对学生偏科“跛腿”,鼓励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把金质奖章授予各门功课均为“5分”的“全优生”学生。以当时初一的课程为例,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音乐、体育、写字(大楷)各学科学年总评必须都是“5分”,撂下一门功课都不行。学校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的很明确,那种所谓“一招鲜”完全行不通。
老校长卢世璋秉承毛泽东所言,“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她反对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每到下午两节课后的课外活动时间,学校都要把学生从教室“赶到”运动场。不少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同时又是文体活动的尖子。一中的乒乓球、篮球、足球、田径、文艺表演,在全市闻名遐迩,乒乓球运动曾经拥有当时全省青年男子单打冠军、第三名和多名乒乓高手;1965年春天在新华路体育场和武汉四中争夺全市中学生足球冠、亚军,当时学校硬性规定,足球队员凡两门课不及格者不许上场,有两名绝对主力因此未能参加比赛,导致输球。
学生中音乐、舞蹈、话剧、美术人才辈出,一中和湖艺附中联合举办的纪念“一二·九”学生运动三十周年的文艺演出盛况,至今还留存在校友们的津津乐道中。
武汉一中校徽带给我们的是对母校的怀念,是对教育改革的反思和希望。
武汉市立第一中学
武汉一中于1931年正式创建,时名为“汉口市立中学”。初期仅设6个初中班,有200多名学生,是当时武汉市第一所公办学校。因学生全部是男生,也被称为“一男中”。
1935年,北平学生掀起声势浩大的“一二·九”运动。市一中学生曾卓、密加凡、朱文尧等获得消息后,迅速与武汉大学学生取得联系,在江城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武汉,市一中大部分学生泣別家乡流亡郧西。1943年3月,伪武汉特别市立一中校舍建成。伪武汉特别市市长、张之洞之子张仁蠡撰写了建校“碑记”。
抗战胜利后,师生们返汉,汉口市立中学师生复课,将伪武汉特别市立一中并入,易名“汉口第一中学”,校址即现在的前进四路与民主一街交汇处。
1946年7月,中共南方局负责人董必武、钱瑛派中共党员陈梅影到一中担任地理教师,以职业为掩护做地下学运工作。不久地下党胡进吾、陈育和张师韩也先后到一中任课并领导学运,张兆贺(张孟林)还被发展为学校第一位学生地下党员。解放前夕,武汉地下党领导学生开展地下学运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校有30多名进步学生参加了“新青联”和“新民先”。
解放初期,市一中师生捐款购买“青年号”飞机,280多名学生被光荣批准参军参干,支援抗美援朝;1952年,为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市教育局将武汉一中、武昌实验中学作为选派留苏学生的学校;1954年,学校20多名师生在抗洪斗争中立功受奖,学生魏开泰、邹胜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66年8月23日,武汉一中红卫兵率先上街破四旧。这是一本书上的照片与说明。一中校友质疑,一中那时没有女生。60年代初,一中曾招收女生,1963年之后没有招收女生,因此,一中初、高中“老三届”没有女生,照片中的女生是一中学生吗?(编辑注)
“文革”以前,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一中的建设,学校各方面成绩突出。1962年至1964年,高考升学率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在社会上有了“小清华”的美誉。
“文革”结束后,学校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高考制度恢复后,学校历年高考成绩居武汉市前列。。
2000年,武汉一中初中、高中分离。经湖北省人民政府督导组评估,高中被认定为省级示范学校。
一中校友田毓瑾供图
九十年风雨兼程,从“中南行政区重点中学”到“华中小清华”,从“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到“省级示范中学”,武汉一中薪火相传,人才辈出,从这里走出了国之栋梁、业界精英:著名诗人曾卓,著名爱国人士、台湾资深政治家王作荣,中国工程院院士梁骏吾,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撒贝宁……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为一中校友肖松提供。
本文原载《徽章上的武汉》
打捞城市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编辑:田联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