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研究】东京汴梁旧事(五)
在中国古代,寺院分有额和无额,经皇帝题额的身份就高,名气就大。大相国寺从来属于有额,倍受历代帝王的青睐。
大相国寺作为一座古老的佛教寺院,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大相国寺的前身为建国寺,建国寺建于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年),后遭兵火烧毁。唐初,此地是歙州司马郑景的宅园,内有池沼。唐景云二年(711年),有个叫慧云的僧人,自称在夜晚见城中有异气出现,天明后又在郑景宅内池中看见殿台楼阁的影像,于是就借此募购郑景宅园,准备改建为寺院。在改建过程中,人们从地下挖出了北齐建寺的古碑,才知道这里是建国寺的旧基。慧云非常高兴,便将募铸的高一丈八尺的弥勒佛铜像安置其中。当时,唐朝的皇帝是唐睿宗李旦。他在做皇帝以前,曾被封为相王。为了纪念他从相王坐上皇帝的宝座,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下令把这座建国寺改名为相国寺,并为这个寺院亲笔书写了“大相国寺”的匾额。这就是大相国寺的来历。
大相国寺从此发达起来了。到了北宋,大相国寺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寺内建筑金碧辉煌,雕塑壁画巧夺天工,中外佛教弟子经常在寺内活动。开封是当时的国都,大相国寺又是开封最大的佛教寺院,故称大相国寺为“皇家寺”。北宋历代皇帝都经常来寺内游幸祈祷,庆祝皇帝的生日,纪念皇帝的忌辰以及新赐进士的题名,礼仪也在此举行。
但是,几经沧桑,大相国寺遭受兵、火、水患,特别是在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河大堤被毁决口,大水入城后,大相国寺“仅露殿脊丈余”。可见,清初大相国寺的颓废景况。现在人们看到的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殿、藏经楼等建筑,都是在清乾隆年间重建的。经过重修,虽不及唐宋时代宏伟,但也非常壮观。
民国十六年(1927年),冯玉祥将军主豫,破除迷信,昭示寺僧,勒令他迁,同时改大相国寺为中山市场。大相国寺山门前牌坊上部绘孙中山先生画像;中部“敕修大相国寺”匾额撤去,代以木刻“中山市场”4个大字。之后,寺中的佛像、匾额、碑文大部分被毁,只有八角琉璃殿中的千手千眼佛幸免于难。据记载,有人向冯玉祥建议,“千手千眼佛为一大木凿成,壮丽精严,殊疑鬼工,均富有历史艺术价值,不宜毁弃”。冯督军俯允,才得以保留至今。
千手千眼佛坐落在八角琉璃殿中间的一座平台上。这是一尊四面完全相同的立体雕塑,无论站在东西南北哪个方位上,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她那慈祥、端庄而美丽的面容。她浑身上下金光闪闪,显得华贵而朴实。她除了与常人一样长着圆润的手臂外,特别令人注目的是,从肩头上斜逸出4组小手掌排列而成的翅膀,每个小手的掌心里都有一只晶莹发光的眼睛。
这尊慈眉善目、身着法衣、头戴透雕花纹金冠的佛像,引起人们许多联想:她有那么多眼睛,什么事情看不透呢?她有那么多手臂,什么东西造不出呢?尤其令人钦佩的是前辈艺术家们那驾驭作品的能力:在一尊佛像上安置那么多手眼而不零不乱,十分自然,不仅毫无荒谬怪诞之感,而且令人产生美好的想象,实在是天下罕见!此外,佛像的细部造型和刀法、线条,其准确和精致的程度,也都足以使人叹为观止。
据说,这座佛像是清乾隆年间一位民间艺人用一棵白果树雕刻而成的,她是白果公主的化身。这里有一段发人深思的故事。
相传,古代开封有一位明君白胜,身患重病,夷邦乘机入侵,举国不宁。仙人指点说,只有亲人的双手双眼入药,才能治愈国王的病。国王的3个公主一听都非常吃惊:大女儿白叶吓得魂不附体,二女儿白花也吓得浑身发抖,三女儿白果深明大义,毅然献出双手双眼。霎时,三女儿的碧血化作一棵高大的白果树,陡然拔地而起。佛祖深为感动,特封她为千手千眼观音,专为万民除灾解难。后来,人们为纪念白果公主,就用那棵由白果公主化成的白果树,雕成了一尊千手千眼佛,安放在大相国寺八角琉璃殿里,供以香火,让人瞻仰。
白果公主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从艺术价值上说,它是我国历代遗留下来的中华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和瑰宝,被艺术评论家称为“东方的维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