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大脑是如何欺骗自己的?(深度科普)
—— 亲眼所见,亦非真实。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心的碎碎念'
作者:一人一世界
在200多米的高空中,有一只猫正等待你的救援,能够救它的唯一通道 ,是走到一条约十公分宽、两米长的木板另一端把它救回来。
当急速电梯将你送达小猫所在的楼层,电梯门再次打开的那一刹那,你已经站在电梯和木板的交界处,只要稍稍向前迈一小步,你就会和那只猫一样,置身于一条处于200多米高空的细长板子上。
你深吸了一口气,不由自主地想先环顾一圈四周,但还没环顾完三分之一就感到一阵眩晕,风呼呼地吹过,让你感觉有些站不稳,你能听到路面上汽车此起彼伏的声音。
小猫就在你的对面——木板的另一端,它恐惧地缩成一团,发出微弱的“求救声”。
适应了一会儿之后,你再次深吸一口气,决定迈出关键的第一步。可就在抬脚的那一刻,木板就晃动了起来,你本能地心跳加速,紧张起来,手心里全是汗,你小心翼翼地继续保持平衡,一步,再一步慢慢地向前挪动。
随着你每向前挪动一点,木板就晃动得越发厉害,你感觉自己连保持平衡都很困难。虽然你知道身上有威亚,就算失足也不会有生命危险,但是肾上腺素还是不停地飙升。
这是你此生遇到过最艰难和最漫长的几分钟,你终于挪到了快靠近小猫的位置,你越向前,木板的晃动就越厉害,于是你决定慢慢俯下身,极力伸长胳膊,尽量接近小猫。向前一点,再向前一点......终于,你成功地将小猫抱在自己的怀中。
此时,另一个难题来了,你必须退回电梯中才能功成身退,就在那一刻,你还是下意识地看到了地面车水马龙的街道,你赶紧闭上眼睛,告诉自己深呼吸、保持镇静,这一切都不是真的,这只是自己的心理作用,告诉自己就在平地上,非常安全,并且,自己马上就完成任务了。
终于,你一步一步,慢慢地、安全地退回电梯口。此时,猫妈妈正在电梯里等待着它的宝宝,你将它的孩子放在它的身边,小猫终于安全了。你的任务完成了。
这是前几天我和先生去澳门度假时,体验过的一个VR游戏。之前我们也体验过一些例如暮光之城、权力之眼等之类的VR游戏,那个时候我们只顾着感受它的真实感和刺激感了,而这一次,我们选择了这个能够“有充分时间与大脑博弈”的游戏。
先生有点恐高,所以这一次他决定突破自己。以上描述就是他全程的感受。虽然他明知自己是在平地上,但是当他看到“逼真”的现场环境时,他还是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恐惧,整个游戏结束后,他的双手依然完全冰凉、冒着冷汗,而且心悸不止。
既然明知道自己是安全的,但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身临其境的恐惧感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了——大脑是如何欺骗我们的?
在了解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晰一个问题——究竟是眼睛“看见”事物?还是大脑“看见”事物?
如果我们把人类的眼睛比作一部照相机,那么晶状体就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就相当于相机胶卷。
所有外界我们所认为能“看到”的物体,都是因为物体本身是不透光的,所以物体会将太阳光反射,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在视网膜上便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无论是近处还是远处的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都大于2倍焦距,人眼能够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是由于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完成的。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即“看见”,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个运作原理。
因此,我们必须时刻记住眼睛只负责“看”的部分,而当视网膜将眼睛所看到的影像传递给大脑(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分解过程,在此省略数万字),然后大脑根据以往的数据库做出比对和分析后的结果,才是我们认为“看见”的,我们也是基于我们所看见的从而做出判断和行为。
现在,有意思的事情就出现了:对于人类的大脑来说,它的进化记忆始终保持着千万年前爬虫脑的功能——“求生”。也就是说,大脑首要解决的是生物自身的安全问题,因为这是生物得以进化的前提,其次才会考虑其它的事情。
让我们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大脑的进化过程吧,相信大家都知道,生命起源于数亿年前的海洋单细胞生物。生物大脑第一阶段的演化,发生在大约2.5亿年前,生物学家称其为爬虫脑,这是大脑最原始的部分。人类,蜥蜴以及所有的脊柱动物都具备这一大脑结构,这个部分处于我们脊柱与颅骨连接的上方——脑干部分。
爬虫脑Reptilian brain,也被称为爬行脑或蜥蜴脑 。它控制自律神经和激素,比如心跳、呼吸、饥饱、排泄、繁衍,它还能调节生物的体温,使生物可以适应环境变化。比如天热的时候,人体会出汗,狗会伸出舌头,这就是反射脑根据环境变化自动下达的指令,属于身体的本能反应,与情绪、情感无关,也不受意识的控制。
脑干和位于脑干上方的海马体一起控制身体的能量。它们一起负责心肺功能和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确保生物的基本生存,也使用激素来保持生物内在的平衡。
人类大脑的爬虫脑和所有脊柱类的低级生物,比如蜥蜴的大脑本质上并无二致,它是不受意志控制、带有本能冲动和强迫性的。它倾向于一再重复已经输入大脑的程序反应,这些反应,都是简单死板的回应。因为爬虫脑不会从经验中学习。
爬虫脑它的演化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因此它所控制的仅仅是生命的基本功能。
我们以一只蜥蜴为例,来看看我们共有的爬虫脑都在想些什么。
我个人非常喜欢蜥蜴,喜欢观察它们,
也常常偷拍它们:-D
通常,爬虫脑遵循5F法则——即Fight战斗,Flee逃跑,F*ck交pei,Feed食物,Freeze不知所措时的僵住。
也就是说,人类和任何其它动物一样,首要满足的是与生存相关的动物本能。随着生物的继续进化,当哺乳动物出现的时候,大脑就进一步开始进化出了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位于爬虫脑的上方,也被称作“哺乳类脑”。边缘系统控制着人类的本能欲望和情绪,比如性(食)欲,喜怒哀乐、恐惧等。边缘层会根据遇到的事物不同而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遇到开心和喜欢的事情就愉快,遇到痛苦和讨厌的事情就不愉快。因此这部分被称之为“动物情绪中心”。
大脑边缘系统是动物本能下意识的反应。比如恐惧就是当人感受到危险时,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瞬间产生化学物质,促使身体进入紧张状态,开始攻击或防御行为,同时危险信号传到大脑皮质层,让动物意识到它。
海马体负责学习和记忆,将感觉信息与经验预期进行对比;杏仁核影响动机、情绪控制、恐惧感、解读非语言的情绪表达。
爬虫脑和哺乳类脑共同构成情绪脑,这是大脑进化中最古老的部分。情绪脑只会根据大致情景的相似性作出判断,它会根据事先输入的程序做出反应,例如遇到危险时战斗或逃跑的反应。这些肌肉和生理反应是完全自动的,不需要我们主动去思考或计划,我们的意识和理性思考能力通常只有在危机过后才赶上来。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所见,有些人非常情绪化,这是因为他们的警觉性非常高,一个人的警觉性越高,就越倾向于产生烦乱的情感,外界(人或事)的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让他们的情绪产生很大的波动,他会不自觉地被自己的情绪脑所控制。
然而,如果他们能够学会在情绪爆发之前保持深呼吸3-10次,冷静下来,就会意识到,事情并非像当时想象得那样糟糕或难以承受。
由于大脑新皮质层是最晚进化出来的,它掌管知性和理性的区域,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区域。皮质层又分为左右脑,左脑掌管理性思维,右脑掌管感性思维。但是,新皮质层的思考虽然有规划、有条理,但意识反应要比本能反应慢。
但往往,理性思考才是我们处理事务时需要的正确方式。现在,警觉反应也在心理学中被当作一个测量幸福感的客观指标。
现在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头的部分,明知道只是一个VR游戏,却因为“逼真的”场景真实地感受到危险和恐惧的原因,正是由于我们永远无法关闭的情绪脑在作祟。
当大脑分析出眼睛所见的那一刻,它就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是危险的,于是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马上产生化学物质,肾上腺素开始飙升,身体处于紧张状态,开始做出攻击或防御的行为,同时危险信号传到大脑皮质层,让人意识到它的危险,产生害怕和恐惧的感觉。
大脑在一定程度上是固定化经验模式有它的好处,就是能在第一时间向人们发出危险信号,使人们免受危险或威胁,也有益于人类掌握学习或生活中的经验。
但与此同时,造物主绝对没有想过,在几亿年后的今天,人们已经基本不会面临生存威胁的时候,无聊的人类竟然会发明出如此逼真的场景,就连大脑也无法分辨出真假,它只能凭借记忆和经验来运作,而且这个运作模式是永远无法关闭的。
你瞧,人类自以为能掌握这个、掌控那个,但事实上,人类常常连自己的大脑都掌控不了,更滑稽的是,人类非但掌控不了自己的大脑,甚至还常常被大脑的错觉所支配。
在大脑的运作过程中,真正决定人的行动的,是大脑边缘层和脑干,在《错觉的法则》一书中,作者西田文郎将其称为本能反射区。本能反射区是即时反应的,因为它是随时变化的。因此真正决定人类行动的正是无意识的本能反射区。
决定挑战这项VR游戏来克服恐高的先生之所以在游戏中有好几次都产生恐惧和害怕的感觉,正是无意识的本能反射区在起作用。
首先,因为他“感觉站在高处”,”感觉“眼前的一切和平时所看到的不同。这种视觉的刺激会使神经系统非常警觉,只要他睁开眼睛,大脑就会分析出眼前的场景会有坠落和失控的情况发生,这是对他生命的威胁,这种不安全感被无限放大,因此焦虑和恐惧就出现了。
而还有一个原因,恐高的心理活动实际上是由于视觉信息缺失所致,由于我们平时看东西都是水平方向,并且我们眼睛会自动找到参照物。但是当我们站在高处的时候,视线就会与平常不同,因此视觉信息就会有所缺失失去平衡,引起大脑的不适和眩晕感。
对距离判断的偏差越大,恐高感就越强烈。对高处的恐惧是人的本能反应。这是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当遇到危险时,人类的情绪脑杏仁核的活动就会非常活跃,它会产生紧张焦虑感,让人意识到危险来临,提醒人要小心了。
但过高的警觉性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没有好处,这样会使我们因为并不真实存在的危险而出现身体紧张、心跳、呼吸急促等生理反应,浪费不必要的能量。
然而,当他闭上眼睛,让自己深呼吸,慢慢放松并恢复理智时,理性就会使他知道自己只是在平地上,只是大脑产生了错觉发出了警告,其实一点危险性都不存在,于是他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其实在生活中,那些我们“自以为正确”的事,99%都来自于错觉。
我回想起小时候我们几个小朋友一起站在一个高高的台阶上面,有很多人都敢跳下去,但我就是不敢,我觉得特别高,然而当我鼓足勇气跳下去之后,发现那个台阶和我的身高差不多,并没有站在上面看上去那么高。
这就是其中一个错觉——在垂直方向上,人眼会高估实际的高度。
认知和神经科学教授Jeanine Stefanucci认为:恐高和人的生理基础有关。在空间的垂直方向上,人们会“高估”实际距离,这里“高估”的误差值还不小,有时候人们高估的高度甚至比实际高度的两倍还要高。而和垂直方向比较起来,人们在水平方向上对距离的估计值和实际值偏差不大,给人一种“我的估计很准确”的错觉,从而使自己对垂直方向上的距离估计也深信不疑。
如果你还是不相信,那请你现在拿出两根一样长的牙签摆成一个“T”型,你会发现竖着的那根牙签比横着摆放的那根长,你也可以再将他们调换位置,结果还是一样,这就是错觉。
类似的错觉还有很多,例如下图: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就在《快思慢想》一书中系统地讲解过大脑是如何被欺骗的。
大脑不仅会透过视觉欺骗我们,还会透过我们的其它感官——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欺骗我们。
如果我们很喜欢喝杏仁露,那么单凭闻到杏仁味,我们千万不要笃定那就一定是杏仁露,因为高浓度的氰化钾也是杏仁味的,而它却是剧毒。
再举一个大脑透过视觉、听觉与触觉一起欺骗我们的例子,这也是我们曾体验过的一个VR游戏——暮光之城:午夜追逐。
骑上摩托车,戴上VR设备,故事中的狼人男主便会带领大家一起在月圆之夜的森林中,开启一段惊险刺激的吸血鬼追逐之旅。当谷仓门开启的那一刻,机车便以180/h的时速冲出谷仓,同一时间视觉上的冲击、体感上的机车的震动以及风速、还有音效让人即刻“真实的”感受到自己正在危机四伏的森林中狂飙,那一刻的确会觉得非常刺激。
但在游戏中途,我曾有一会闭上了眼睛,告诉自己这不过就是在一个机械设置好的机车上原地摇晃,再想想周围的人在不停晃动的机车上惊慌失措的样子,突然觉得好好笑。
从VR游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何尝不是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被大脑欺骗的假象?我们以为我们眼见为实的一切,常常只不过是一个假象,而我们却信以为真。
佛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闭上眼睛,当身体和头脑渐渐安静下来的时候,我们才能开始”觉知“,才能看见”真相“。
人们如果没有觉察到自己正处于错觉之中,是没办法将错觉导向正面的。人们如果不理解自己,不去觉察自己所陷入的错觉,就会陷入虚妄的“着相”,最终走向失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