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姬和嫪毐生了两个孩子,让王室蒙羞,为什么秦始皇要原谅赵姬

赵姬是个悲剧人物,命运的大起大落,似乎从来由不得自己做主,先是做了吕不韦的歌姬,后来被来这里做客的秦国公子异人看上。

后来被吕不韦嫁给了异人,生下了秦始皇,这也就造成了围绕着秦始皇的第一个谜案,那就是秦始皇到底是谁的孩子。

这个问题的答案,昭烈君前面有过详细的论述和答案,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除了身世之谜之外,围绕着秦始皇,依然有很多谜团。

比如说有件事很奇怪,明明嫪毐治乱的时候,秦始皇已经对赵姬彻底绝望了,能支持嫪毐叛乱,再加上你和这个大阴人还有两个孩子,已经完全失控的赵姬,在秦始皇的亲政大典上搞出来这么大的动作,没把她废掉已经是万幸了。

秦始皇只是把她幽禁了起来,再也不想见她了,但是很奇怪,没多久,秦始皇就和赵姬和好了,赵姬重新回到了甘泉宫居住。

这件事史书给出的解释是因为齐国使者茅焦地劝说,但昭烈君一直的观点都是,所有的外交本质上都是内政的延续,只有看懂秦国内部的情况,才能明白为什么茅焦一劝,秦始皇就把母亲给接了回来。

先看史书的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是这样记载这件事情的:

齐人茅焦说秦王曰:“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

严格来说,《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这段记载,是司马迁根据战国时代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改写的。这个战国故事的原型,可以从《说苑》的类似故事看出来。《说苑》所记载的这个故事非常详细,我们简要地转述如下:

嬴政驱逐母亲以后,下令说,有敢以帝太后的事情劝谏的人,一律处死。据说,拼死来劝谏的人有二十七人,都被一一处死了。就在这个时候,来了第二十八个人,自称齐客茅焦,有事请求秦王接见。

嬴政命令侍卫问道:“是不是因为太后的事情?”茅焦答道:“正是。”嬴政又命令侍卫问道:“有没有看见宫门外的死人?”茅焦答道:“看见了二十七个。臣下听说天上有二十八星宿,二十七人二十七星,现在差一个,特来补足满数。请赶紧去报告秦王,臣下不怕死人。”

这种风格的故事跟赵国策里的各种故事风格很像,都是突出了战国时代名士的作用,三寸之舌能顶百万雄师,故事多少是有点水分的。

这话说得很冠冕堂皇,讲的都是大道理,说什么大王这样对待自己的母亲,有违孝道,诸侯听闻了,恐怕会背离秦国吧。

这也真是够笑话的,秦国还怕别人的议论吗,这都已经是秦始皇亲政之后的事情了,秦国早就把东方六国得罪遍了,而且马上就要开始灭六国了,秦始皇根本就不会因为说害怕其他国家说三道四才接回赵姬的。

既然秦始皇无所畏惧,他为什么要听茅焦的话把赵姬接回来,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答案就在还是要从嫪毐之乱中寻找,嫪毐为什么呀叛乱,就是因为夏太后的死,让秦国原本三个太后共同执政的局面被打破了。

秦异人死了之后,当时的秦国有三个太后共同执政,勾践了平衡关系,她们分别是,势力一直都很大的华阳太后,她是秦始皇名义上的奶奶。

还有一个夏太后,她是秦始皇的亲奶奶,最后是赵太后,她是秦始皇的生母,这个三个人共同掌握着秦国的政权,当然外面自然有各自的势力代表。

本来三家互有争斗,也还算是能过得去,但是夏太后的死,直接导致了平衡被打破,连秦始皇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成蛟都叛变投了赵国,因为原来夏太后是他的靠山,背后都是赵太后和嫪毐在捣鬼。

而势力强大的赵姬想要借着叛乱在扳倒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势力集团,前面我们也说过,嫪毐叛乱要杀死的目标,绝不可能是秦始皇,她的目标是华阳太后。

但没想到华阳太后实力太强大,有昌平君和昌文君在,迅速平定了叛乱,嫪毐被车裂,参与者被杀,以赵姬为首的赵国外戚集团从此灭亡。

嫪毐的确该死,因为他挑战了所有帝王都最不能容忍的东西,那就是权力,尤其是权力的底线,你造反不管是为了什么,始终都是脱离完全的擅自行动,所以嫪毐必须死,再加上他和赵姬的那些丑事,这件事牵连的人可就更多了。

但是这么一来,楚国外戚的势力有点过于庞大了,秦始皇为了制约楚国外戚集团,所以很快就又把赵姬给请了回来。

而且很明显的,嬴政对被流放到四川的嫪毐的家臣们,不久也做了宽大的处理,《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说,十二年秋,“复嫪毐舍人迁蜀者”,对他们做了租税徭役的减免。

这背后都是有着利益制衡的考量,很多事即便是书里写出来了,真实的原因也未必是那么简单,只有理解了秦国复杂的内政,才能明白秦国在战国时代很多对外行为的逻辑。


本文为文史自媒体昭烈名臣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聊最野的八卦,说最正的历史,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最好的支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