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秋的儿女故乡情

《文史月刊》 2007年04期
1984年1月张文秋回京山

张文秋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位著名的巾帼豪杰。无论是在险象环生的白区工作,还是置身于枪林弹雨的武装斗争,她始终英勇奋斗,忠贞不渝,表现出一个革命家的战斗风采和崇高情操。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张文秋和毛泽东一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她的两个女儿刘思齐(后改名刘松林)、邵华与毛泽东之子毛岸英、毛岸青结婚,成为了毛泽东的双儿女亲家。 
  

从千金小姐到巾帼豪杰 

1903年12月1日,张文秋出生在湖北省京山县孙桥镇青树岭一户举人之家。祖父当过朝廷的大官,告老还乡时,皇上钦赐半副銮驾和三把万民伞,在京山广为传扬。张文秋是这个封建家庭的叛逆者,她对种种封建礼教的反抗与日俱增,六七岁时就拼命反对家人给她缠足、穿耳、梳长辫,反对只读“圣贤书”,经常与穷人家的孩子为伍。 
  

15岁那年,张文秋考上了武昌女子师范学校,成为董必武、陈潭秋最喜欢的学生。在两位老师的教育影响下,张文秋加入了马列主义小组,1919年参加了由董必武、陈潭秋等在武汉领导的“五四运动”。她在武昌的家――黄土坡27号成为革命党人的秘密聚会之地。 
  

1926年1月,张文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我党早期的成员之一。当年秋,董必武代表湖北省委派张文秋等3人到京山县开展党的工作。张文秋担任县委宣传委员,她很快就把京山的人民群众发动起来,打土豪、斗劣绅、建农会,并在县城成立了工会和妇女协会。张文秋还筹建了京山第一女子小学,担任名誉校长。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并悬赏1000块大洋捉拿张文秋,京山县处于腥风血雨之中。后来由于城内死尸过多,反动当局允许运送死尸出城掩埋。张文秋趁机铤而走险,扮作死人直挺挺地躺在棺材内,终于混过敌人的重重检查,逃出了县城,转移到姐姐家里。 
  

1927年4月底,张文秋与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刘谦初结婚。新婚第三天,刘谦初就参加第二次北伐战争,夫妻俩依依不舍地惜别了。直到1929年春天,刘谦初的好友在上海庆祝国际“三八妇女节”的游行队伍中看到了张文秋,才将她调到济南担任山东省委执行委员兼妇工部长,新婚即别的夫妇才得以重聚。 
  

不幸的是,刘谦初在青岛组织纱厂工人罢工时,由于叛徒出卖,他被敌人逮捕杀害了。临刑前,刘谦初给张文秋留下了三句话:一是要她在敌人面前只能流血,不能流泪;二是鼓励她设法到上海去找“妈”――党组织;三是要她腹中的孩子不忘故土,不忘齐鲁。这就是他们的女儿取名思齐的由来。 
  

1937年,张文秋通过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到达延安。办事处主任林伯渠十分关心她的个人问题,并介绍她与八路军后方留守处政治部主任陈振亚认识。在延安,张文秋和陈振亚结婚后,生下了二女儿邵华和三女儿张少林,邵华后来成为毛岸青的妻子。陈振亚在新疆被军阀盛世才杀害后,张文秋便再也没有重建家庭,独自把3个女儿抚养成人。

成为毛泽东的双儿女亲家  

1937年夏,张文秋年仅7岁的女儿刘思齐在延安礼堂演戏,担任话剧《弃儿》的主角“弃儿”。剧终前,小思齐一声撕心裂肺的“妈妈……”的呼喊,引得大家热泪盈眶,礼堂里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毛泽东看了刘思齐的精彩演出,高兴地问她:“你叫什么名字呀?”

“我叫思齐。”

“你是谁的孩子呀?”小思齐用手指了指站在人群中的张文秋和陈振亚。

毛泽东看到张文秋,深情地对思齐说:“你做我的干女儿,我做你的干爸爸好不好?”小思齐回头看到了妈妈赞许的目光,甜甜地喊了一声“爸爸”,毛泽东高兴地把小思齐拉到身边,对她说:“你是我的女儿,就要经常去看我,到我那里去玩啊。”   
  

1939年秋,在长征途中腿部受伤致残的陈振亚,又一次在战斗中身负重伤。中央军委决定让他和张文秋到苏联治伤和学习。他们带着9岁的思齐和不满3岁的邵华离开延安,到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等飞机,受到办事处主任伍修权的热情接待和悉心照顾。一个多月后,他们终于乘上飞机,在途经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时,不幸被军阀盛世才拘押。 
  

盛世才得知陈振亚是八路军指挥人员,很快就指使一名白俄“医生”以治伤为名将其暗杀了。不久,张文秋在狱中生下了又一个未与生父见面的女儿张少林。她带着3个女儿,艰难地度过了6年多的囚狱生活。 
  

1949年10月,张文秋的大女儿刘思齐和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结婚。毛岸英曾对张文秋说:“妈妈,您没有儿子,我和岸青都是您的儿子。”在赴朝作战前夕,毛岸英托付说:“岸青一直是我照顾,我走后,就把岸青交给您了。”张文秋说:“你放心,我会好好照顾他的。”当毛岸英“借用”她的自动手表,说从朝鲜回来再还她的时候,张文秋说:“这块表就给你作个纪念吧!哪有女婿、儿子要妈妈的东西再还之理?” 
  

1960年,张文秋的二女儿邵华和毛泽东的次子毛岸青结婚。 
  

有一次,毛泽东接见空军战斗英雄,正好张文秋在座,他邀请张文秋一同前往。在接见中,毛泽东给战斗英雄张积慧、赵宝桐、刘玉堤和唐克介绍说:“文秋同志在党成立以前就从事革命活动。她有3个女儿,两个成了我的儿媳妇,就是没有儿子。”4位英雄立即站起来,向张文秋敬了一个军礼,异口同声地说:“我们都是您的儿子。”张文秋十分兴奋地说:“今天我好高兴,一下子就收了4 个儿子!”   

半个世纪的儿女故乡情  

自从参加革命后,张文秋离开家乡京山已经有半个多世纪没有回过一次老家,但她心里时刻不忘故乡情。 
  

1984年1月,80岁高龄的张文秋和女儿刘松林、邵华及女婿毛岸青等一行回到了湖北京山县,她们到孙桥镇青树岭看望了故里的父老乡亲。张文秋还特意率毛岸青、邵华和刘松林,在京山县城的尖峰山上栽植了两棵常青柏树。 
  

京山县对家乡出了这样一位著名革命家十分重视。1995年10月22日,应京山县委、县政府的邀请,92岁高龄的张文秋老人特意委托二女儿邵华、三女儿张少林以及邵华与毛岸青之子毛新宇,专程从北京赶来京山出席“张文秋革命事迹展览会”开幕式。邵华将军十分高兴地告诉县里的领导,尽管母亲已是92岁的高龄,但精力仍很充沛,自己亲手撰写回忆录,每天工作时间长达七八个小时。 
  

1995年10月23日上午,邵华和张少林一行参加了“张文秋革命事迹展”开幕式。然后,她们又冒着蒙蒙秋雨前往京山县烈士陵园,来到革命烈士张振甲(张文秋胞弟)的墓前敬献了花圈。当日下午,她们又到京山县印刷厂进行了参观。随后,她们到孙桥镇青树岭张家湾探访了当地干部群众,并到张文秋的母亲孔关兰的墓前敬献了花圈。 
  

10月24日清晨,天似乎很通人情地放晴了,阳光灿烂,天高气爽。邵华和张少林一行登上京山县尖峰山电视差转台参观。11年前第一次来京山时栽下的两棵长青树已长得粗壮高大,郁郁葱葱,充满蓬勃向上的活力。在尖峰山上,邵华一行细心地为两棵翠柏培土培蔸。 
  

邵华将军还向故乡领导介绍了张文秋老人写回忆录的事情。张老已经写出了38万字的初稿,还准备继续再写。  
  

几年来,张文秋不仅带着毛岸青、邵华和毛新宇到京山看望家乡人民,而且带他们到宜昌参观了葛洲坝工程,并曾两次到新疆悼念毛泽民、陈潭秋、陈振亚等先烈,还再次到韶山参观了毛泽东故居。张文秋老人的诗,道出了她不忘为党提供史料和为党的事业撰写回忆录的心声:“南北参观今古迹,东西一览好河山。重游战地怀亡友,再绕战史写长篇。” 
  

张文秋老人70多年的革命生涯,极其丰富的革命经历,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奋斗不息、壮心不已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毛泽东的孙子毛新宇。毛新宇在读初中的时候就写过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爱我的姥姥――张文秋。 
  

割舍不断的祖孙家乡情 

毛岸青和邵华之子毛新宇是毛泽东唯一的孙子。1984年1月,14岁的毛新宇还是一个稚气十足的少年,当姥姥张文秋和母亲邵华、父亲毛岸青带着他回到京山县老家时,长期生活在大都市的他对飘散着清香乡土气息的乡村感到新鲜好奇。那些日子,毛新宇随姥姥和爸爸、妈妈到孙桥镇青树岭看望故里的父老乡亲,更显得活泼可爱。当时,农村各方面条件都还比较落后,连像样一点的厕所都没有,但毛新宇在空气清新的乡村里玩得流连忘返。 
  

1995年10月22日,应京山县委、县政府的邀请,毛新宇第二次随母亲邵华、姨妈张少林一行,专程从北京赶来京山县出席“张文秋革命事迹展览会”开幕式。当时,毛新宇刚从延安赶回家里,身体的疲倦劳累自不待言,但当他听姨妈张少林说要回京山时,便立即补买了飞机票,同妈妈、姨妈来到了姥姥的故里。 
  

第二天上午,毛新宇同母亲邵华、姨妈张少林参加了姥姥张文秋的事迹展开展仪式。当天下午,毛新宇又来到京山县印刷厂,同工人们谈笑风生,十分亲切。同行的人都说他宽厚坦诚、思想开朗、大度豁达、不拘小节。 
  

10月24日清晨,毛新宇和母亲邵华一同登上了京山县尖峰山,参观了电视差转台。在尖峰山上,毛新宇和邵华细心地为11年前栽种的两棵翠柏培土培蔸。然后,他们参观了京山境内的著名风景区空山洞。 
  

在空山洞前,毛新宇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我1984年跟姥姥回到过京山,那时印象不太深。这次我来仔细看了看,发现京山很美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业农业、城市建设发展得都很快,风景很美,京山是个很好的地方。” 
  

毛新宇和母亲邵华、姨妈张少林返回北京后不久,就给爷爷毛泽东的生日献上了两份礼物:一是他的著作《朱元璋研究》,二是他自演自唱的歌曲盒带。毛新宇没有忘记把这些寄给生活在京山县的亲人们,他还将这次创作所得的报酬,捐赠给了希望工程和老区人民。

京山市档案馆

为京山建档致力打造京山文史资料库

(0)

相关推荐

  • 儿女之情

    毛岸英牺牲后,毛岸青成了毛泽东唯一在世的儿子.但很奇怪的是,毛泽东与毛岸青见面并不多,很多时候,毛泽东似乎可以说是刻意在回避. 有一天,边上的工作人员借机询问了这个问题,毛泽东不无伤感地说," ...

  • 她是伟人的“双亲家”,曾两次坐过大牢,其两任丈夫均惨遭杀害

    她是伟人的"双亲家",曾两次坐过大牢,其两任丈夫均惨遭杀害,她的名字就叫张文秋. 张文秋,中国湖北京山县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经历颇为传奇.其大女儿刘思齐嫁给了 ...

  • 游清漾毛氏文化村——阿尼亚房车伴我走天涯

    清早,我们从三衢石林出发,约一个多小时,到达了江山市的清漾毛氏文化村,清漾村,这个以毛氏八世祖之号冠名的村子,是江南毛氏发源地,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我们因顺路才选择了它,因选择而结 ...

  • 揭秘:张文秋的特殊“婚史”

    在中国革命史上,有这样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女性:她结婚两次,生育3个女儿,其中两个女儿先后嫁给了毛泽东的两个儿子,是毛泽东的双重亲家:她服从党的安排,先后与革命同志扮为"夫妻",组建 ...

  • 百集微纪录·红色档案丨亲爱的岸英、岸青

    同大多数儿童相比,孩提时代的毛岸英.毛岸青与父亲聚少离多.毛泽东为了国家.民族的解放事业,冒着生命危险四处奔波,难以顾及小家. 1927年,毛泽东组织和发动了秋收起义,为了妻儿的安全,毛泽东不得不秘密 ...

  • 张文秋早年在京山生活、学习、战斗经历及行踪

    张文秋早年在京山 生活.学习.战斗经历及行踪考   李飞熊       张文秋同志是京山最早接受马列主义思想而参加革命的一位巾帼英雄,也是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她出生在清末,童年在军阀 ...

  • 京山一行五人在北京拜访张文秋老人

    故乡情结   一九八七年金秋十月,申善贵同志做梦也未曾想到自己偶然会上首都北京,拜访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双儿女亲家一一张文秋老人,并在其家座谈.拉家常.用餐,且留下了珍贵永恒的留影,更重要的是达到了此 ...

  • 号称“独腿将军”,彭德怀手下猛将,为何张文秋选择与他结婚?

    号称"独腿将军",彭德怀手下猛将,为何张文秋选择与他结婚?

  • 世纪革命老人张文秋(下)

    世纪革命老人张文秋 陈仕文 四.张文秋在抗日战争时期      1937 年7 月7 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悍然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全国抗战.为了迎接新的斗争,9 月初 ...

  • 世纪革命老人张文秋(上)

    世纪革命老人张文秋 陈仕文   张文秋,女,乳名张前珍,学名张国兰,湖北省京山县人.因其大女刘松林(思齐).二女邵华(少华) 先后与毛泽东主席的长子岸英.次子岸青结为伉俪而成为毛泽东主席的双重亲家. ...

  • 张文秋简介

    张文秋简介   陈仕文   张文秋,女,乳名张前珍,学名张国兰,曾用名李丽娟,张双喜.陈孟君.张一萍,羡飞等.1903年12月1日出生于湖北省京山县孙桥镇青树岭村谢家湾一个大户人家.少年时,曾在孙桥. ...

  • 探访京山“毛泽东的双儿女亲家张文秋故居”

    2015年6月14日,记者慕名来到京山县孙桥镇青树岭村,探访"毛泽东的双儿女亲家张文秋故居".一走进村口,就看见一块高大的石碑竖立在路旁格外显醒目,上面刻有"青树岭村&q ...

  • 张文秋与刘谦初⑨——一个新生命出世的时候,总是敞开嗓门大喊大叫

    张文秋与刘谦初   张步真 9.一个新生命出世的时候,总是敞开嗓门大喊大叫   出狱以后,新的山东省委负责人立即派人将张文秋送到上海,住进了董秋斯家里.在这里,张文秋受到了董秋斯夫妇的热情接待与照顾. ...

  • 张文秋与刘谦初⑧——一堵冰冷的铁栏栅,隔开了两个血肉之躯

    张文秋与刘谦初   张步真 8.一堵冰冷的铁栏栅,隔开了两个血肉之躯 张文秋终于把半年刑期坐满.出狱的那天,她向典狱长提出,希望见丈夫一面.典狱长不同意.张文秋说:"我已经把你们的刑期坐满了 ...